目前分類:心情有感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昨天在聽阿桃師姑的分享時,心中很有感觸(有關阿桃師姑分享的內容請見我上一篇),
像師姑那樣痛心疾首的呼籲,希望人人一起落實環保、響應蔬食,一直可以聽到別人這麼說,
但聽到又能真正落實的人真的很少,看向坐在位子上聽師姑分享的同學們
這當中能感動到多少人願意發願改變自己的習慣,去愛護這個地球呢?
我相信在這當中或多或少會有幾位聽了之後願意響應的人,從正向角度來看,我們又接引幾個新發意的菩薩了,
但從反面來看,仍有人活在自己的眼界,未能放眼世界去為世界做點什麼,
在課堂前我與一位不認識的同學閒聊到做服務這件事,
學校裡的人真的何其有福報,讓他們看不到世界上黑暗的角落,但也因此我們大家都疏忽了。

阿桃師姑最後放了〈我很幸福〉的歌曲影片,每次聽到這首歌,我都很感恩,感恩自己的福報,
影片的內容播放著貧窮的子民如何為饑餓、缺水、缺資源所苦,
我不忍看這些畫面,但這些畫面才是真正反應出世界真實的一個角落,
或許說我們人的生命有限,我們沒有理由非插手自己不相關的事務上,
我們可以無視世界上另一個生命的殞落,把自己封閉起來讓自己快樂,
然而當我們的快樂是建構在他人的不幸身上時,那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享受一切呢!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因為一次對談,讓我體會到兩件事:

一、在面對討論時,有時候總會出現一些非主流的意見出現,
在面對這些比較個人的想法時,並不是要去扭轉他的想法以符合大眾,
或是一味把別人扣上「這是你自己的想法」而剝奪別人意見分享的良機,
私以為在面對這類少數或個人想法的出現時,應該是去認知到原來有這樣的聲音在,
假如有一個這樣的聲音出現,難道不會有第二個、第三個嗎?

二、當別人有些情緒化的言詞表達出現,不要急著回應,
就算你再有道理,此時人家表現心情,只是想要一個發洩的通道、傾聽的對象,
若你直接回應對方,想用道理去改變別人的心情,
只是徒讓一個人更不想聽、煩惱無法抒發而已,
或許等對方心情平靜再來談這件事,雙方都會更加理性。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晚到一位陪伴慈青的爸爸家中作客,由於爸爸長年在國外,
偶爾回到台灣,讓我們這些慈青孩子格外珍惜與爸爸相處的時刻,
我很喜歡這位爸爸,不只是因為很照顧慈青,他的一些思考與對社會的見解很獨到,
聽爸爸講話會覺得很精彩,又會發現許多自己沒有去注意到的思考面向。

本次的家聚也是聽了很多爸爸的獨到見解,分享如下,括弧部份為心得:

一、我們去看社會或一些現象時,有時候會很憂心於不良的面向,
然而在我們面對這些不良的現象時,我們不是要抱怨或批評它,
而是從其他的角度去想如果是我,我能怎麼做去解決它,
比如面對教育的改革亂象,要去思考假如我是教育部長,我該怎麼做?
(這就是化批評為一種積極面對的心理,與其去抱怨,不如想自己能為世界做些什麼。)

二、我們孩子在做任何決策時常淪為父母所掌控,
有些事在無法做時,會歸咎於爸媽說這不能做、這太危險了,
但孩子就是要試著有自己的決策與判斷,而非受父母所影響,
長輩或許在知識上比我們多,但智慧卻不一定,
如果智慧也比較高,那就不會有佛陀、不會有上人,

我們要做一件事如果父母有所罣礙,那就是不放心我們去做,
我們應該要去解釋清楚、講清楚自己會怎麼做,自己怎樣去判斷,
而且平常就要讓父母親放心,他們才會讓自己去做。
(父母都很疼惜孩子,覺得只要你乖乖的陪在身邊就安心了,
殊不知是種對孩子成長的牽絆,只要我們能讓父母放心,我們就能做、就能成長。)

三、現在大學生很多都不肯彎下腰做事,在職場上其實還是有很多工作去做,
但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了一種驕慢,而不願意去做那些事情,
之前聽教育部說要技職學校全面大學化,但這樣未來又有誰去做那些技術工作?
我們人是要不斷去學習,很多技術性工作自己平常就也可以學習,
不要等真正遇到問題時,就馬上花錢請人來處理,讓人家賺那筆錢,
很多事情自己看看、學學,就可以解決的。

(這點最切合我的心聲,大學生不論素質高低,都渴望自己去做那些動腦不動手的工作,
但真正在維繫社會運作的,其實是那些基層技術人員,雖說經濟不景氣、失業率高,
然而其實基礎工作一直都有職缺,因為年輕人不願意去嘗試。)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準備了一個學期的慈青教聯二十慶祝大會活動終於結束,
很感恩自己有幸受邀擔任自己區內的法繹種子,
讓益啾有這個緣份重新拜讀《慈悲三昧水懺》,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在承接法繹種子時,益啾曾想過到底要帶給區內夥伴怎樣的經藏體會,
我覺得法繹不只是益啾把法再推廣出去給大家認識,
而是利用此一機會讓自己再深入到經文當中體悟法譬如水之深妙。

事過境遷,活動雖以落幕,但益啾有些過去的想法一直想呈現,
但一直沒有實際做到,雖然我知道這個網誌沒有人在看,但仍想不吐不快XD

法繹種子的定位,在一開始我就把自己定位成一個把經文轉述給夥伴認識的角色,
益啾能力未及,有愧大家,但種子的作用不只在傳法,
真正的目的應該是引導大家去深入經文,讓夥伴自己能去讀經,並融入生活中,
可惜後來變成單純的區內活動佈達角色與聯絡人,偶爾演繹練習擔任音控。

在第一次的北區練習時,本來受邀擔任活動中一個小時的經文法繹,
帶領北區夥伴共同深入經藏,卻因為練習手語被師姑取消掉,
做為法繹種子的功能因此失落,之後也未再有因緣安排共修,一直是自己的一大遺憾,
益啾也一直期盼自己區內能有自己的共修時間,但是區內無法找出時間,
與其他兩位種子也未達成共識進行安排。

在FB的使用上,本來架設社團邀請入經藏夥伴是希望能共同分享法喜,
自己一直腦海在有很多想法想邀請大家分享心得或經文義理,
但因為繁忙的其他事務,也阻確自己的道心,而未詳實規劃,
曾經想過要轉貼自己讀經文的感動(都囤積在這個沒人看的網誌了......),
或是把自己寫的筆記、課記放上去,但最後因為害羞沒有放上去,
好多好多東西真的想帶給大家,有時候好像真的是自己想太多,自己打斷自己未落實。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課堂上老師介紹到在組織行為中,有一種認知心理學叫作「認知失調」,
當個人的行為與態度產生衝突時,人會傾向朝行為或態度其中一方做修正、妥協,
比如我不喜歡我現在的工作,但當我一直在這份工作中取得傑出表現時,
我可能會修正我原本對現有工作的態度,覺得自己可能喜歡這份工作。

在這裡其實要談一個概念,過去人們以為行動是來自態度,

但認知失調的研究反逆轉此一因果,發現行為也會轉變態度。

當下聽到這番話時我想起之前在全球慈青日時,何日生師伯提到行為會影響思想,
在慈濟世界裡, 師公上人要我們做就對了,為什麼?
因為一但你做下去,就自然會喜歡上所做的事,
至今猶記得師伯提到他之前拜會 上人,肚子很飽,但 上人請他一起吃麵,
這一吃之下,非但覺得不飽,還有點餓呢!

我們的思想與態度源自行動,很多事做之前先不要想太多,做就對了!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日是二十歲的自己最後的一天生活,感覺到一種很微妙的心情,
同樣的日子過下去,卻因為「二十歲最後一天」的價值而不同,
有點捨不得此時的自己,因為二十歲這一年帶給我好多的快樂回憶,
但也要提醒自己面對當下與未來,想必未來的自己會有更美好的經歷。

同樣的一天,今天卻在新聞中看到有人因故而離開世間,
人間無數生命循環,自有人誕生那一刻,也同樣有人離世,
當下看到其實很感傷,雖然是生命輪迴是常態,但也有些憂傷,
今日我存,卻有人因為因果業力而往極樂世界,
感恩自己的福報,希望自己不忘戒慎虔誠,隨時以一顆至誠之心安於當下。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北區幹訓的晚上星空夜語,在那寧靜的氣氛中跟學長們與美周媽媽分享自己承擔幹部的心情,
這種心情很矛盾,因為過去一年的成長,自己在處理社務還算得心應手,
但自己卻始終認為自己與同屆幹部上有所差距,應該說自己認知的台大慈青社已經改變了,
換了一批人上崗,總會有不同的風氣,但益啾一直難以適應,心境上依賴著上一屆的學長、學姊,
不同的人感覺變了,雖然沒有誰對誰錯,但格調總讓自己難以適應,
常常在社團的會議上,人群繁瑣中益啾感受到一點孤獨,
可能是過去跟同屆夥伴仍然不夠熟識,使自己的心無法貼在現在的慈青社上。

益啾想在社團發展的一塊是靜思法脈的薰染,使慈青社永遠有法相繞,有人文作髓,
但又常常有種夢被打醒的感覺,同屆的風氣感覺很難達到,
感恩美周媽媽在晚會完時,與益啾語重心長的分享,
也讓益啾被點醒了一個事實,就是我們不能要求別人跟自己一樣,
自己很要求,想做到一百分,但別人未必能做到這樣的成績,
在與人處事上,常不自覺希望別人做到自己心中的分數,
但別人投入多少的心力去做,這與自己並不相同。
不禁使自己想起過去一位學長跟益啾提起,他認為益啾想的很好,但我們無法求別人做到。

過去補習時因為補習班老師一句話,深深影響自己:
「別人能做到,為什麼自己不能?別人能考一百分,自己為什麼考不到?」
一句話的銘印,卻也讓益啾除了要求自己,也把話反運用其他人身上,
「為什麼我做的到,而你卻不行?」

在聽聞美周媽媽一席話,自己很受打擊,其違背自己的想法非常深,
但想想的確,別人與自己狀況不同,如何去要求別人呢?
誠如與幹部的互動中,常感受到為什麼有些人不停違背慈濟理念,
偶然的機會下我試探性一問,才發現原來在慈青社,並不是大家都跟我一樣把做慈濟當志業來做,
很多人只是當消譴,或單純當一個社團去玩,自己確實沒有理由去要求這樣的人徹底接受慈濟。

在與人相處之下,有好多事感覺需要妥協,自己理性上那麼想,感性上卻是多麼不捨,
有些人真的肯幫忙你已經要萬分感恩了,又能再要求些什麼?
放下心中的尺去看別人,或許自己的心能更開朗吧!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到板橋車站幫忙慈濟的外籍朋友義診活動,
內容大概就是陪外籍朋友聊聊天、填表格,
因為已經參加過幾次,大概知道沒什麼大問題,便熱情投入下去,
可是這次來了好多菲律賓朋友讓我好受驚,
之前參加那麼多次只有遇過一次菲律賓朋友,
當時的自己尚且能跟他們用簡單英語溝通,
今天的自己已經喪失英語溝通能力,突然覺得好挫敗,
腦中拼命想句子,明明背了一堆單字,卻臨時忘光,
只能默默的聽,聽的懂、無法回應的尷尬場面。

上課時,每次聽課有時因為課程枯燥,心裡都會有想躲避的心理,
想說這個未來又用不到,學那麼多做什麼?
像英文來說,從沒想過我會到英語國家,也沒有認真學習,
但像今天這個場合就遇到了,使自己非常汗顏。

任何的學習真的很重要,你以為用不到,但未來總有諸多變數,
或許這也是為何大學要修通識課、國高中要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原因,
學習的東西或許枯燥,但一朝需要用到它時,你會感激自己曾經學過。

益啾一定要更精進,把握任何剎那的學習機會,
也許未來會因為這一點學到的東西,而完全改變自己也說不定。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活當中都充滿了頁頁趣事或悲傷,

生命總會歷經很多值得再三回味的過往經驗,

曾幾何時,我養成了抒寫心得的習慣,

當下的感動、當下的難過、當下的歡樂、當下的懊惱,

都被一字一句寫在日記本或key在電腦中,

寫心得是咀嚼這些經歷,讓過去成為永恆銘印心靈,

也從寫心得的當下回憶過去、反思自己,

無論是生活趣事、閱讀書籍總是那麼想紀錄一下當時的想法,

好想把感動留存,感動不藉由抒寫下來,將成過往雲煙。



很喜歡之前上課時,老師分享有關「記憶」的一番哲理,

我們總是不斷記憶過去,當真正的記憶,非是當下記住感動,

而是記住後將它遺忘,遺忘後再書寫下來,

一本名字很美的書,它叫:「追憶逝水年華」

我雖從來沒有讀過這本書,但它的名字給人一種雲淡風輕卻又烙印心中的美,

啟發自己對過往回憶的無限遐想,點滴心中靜水的漣漪,

提筆心得是為了回憶,回憶那遺失於記憶深處的美好。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騎腳踏車的各位,或許曾遇到一種情況,
就是去牽車時發現車籃裡放了不是自己的垃圾,
通常遇到這種狀況大家會有怎樣的心情或怎樣的動作呢?

益啾先懺悔,過去遇到時,都剛好因為急著上課,
會把垃圾拿起來放別人籃子裡,
當時的心情是,反正先亂丟垃圾的不是我,
就當作一開始就是他丟到其他車籃就好了,
昨晚遇到相同的情景時,看到車籃出現一個喝完的飲料杯,
當下一念無明升起,很想跟以前一樣拿起來丟別車籃子裡,
好險一時的無明馬上被撲滅,
試想,雖只是一項垃圾,但不斷被人們所傳遞,
假如傳了十次,等於有十個人都曾因為收到這份垃圾,
而起了一念無明,並又傳下去,造下一次業,
這樣的累積下也就是十個人起了十念無明、十一道業,
想不到小小一個垃圾、一個舉動,竟引起那麼大的負面效應串連,
如果我馬上撿回去丟掉,那這份業力就只停在我的手中,這樣不是很好嗎?

有句俗話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但我覺得這還是很消極的不作為,
我們應該積極去阻止「不欲」發生,才能真正去造福人間,減少世間更多無明生。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聊時拿最近拍的照片弄成的桌布,
現在放在電腦螢幕桌面上,每次看都有種溫馨的美感!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