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增廣見聞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標題有點嚴肅,不過其實是一些看了雜誌的教育專題後的心得有感,
剛讀完最新一期天下雜誌對於現在大學教育的一些問題剖析,
主要問題有下:

第一、教師評鑑標準重研究多於教育。評鑑點數決定了大學教師的續聘與否及升遷制度,
因此教師都要有所準備好面對評鑑,但畸形的是國內大學制度重研究不重教育,
導致教師為了自己的未來埋首於對社會無意義的研究中,對教學不甚熱衷。

第二、少子化衝擊,招生不足。對於後段學校來說,學生招收不足是極大的問題,
很多學校為了招生,必須讓教師一起到高中辦補習、宣傳,吸引高中生升學後選擇它們,
教師從一個授業者的角色轉變為招生業務,徒然浪費教師才能。
另一個問題是為了挽回學生,教師不敢當學生、教太難,使學生素質更顯低落。

第三、流浪教師問題。國內博士過多,大學卻又無缺額吸收,使許多高等教育的人才無所事事,
受了高等教育的人才,被迫從事與專長不符的工作,浪費過去的栽培,
或者是被大陸學校挖角,造成人才外流。

第四、教育資源分配不均。隨著五年五百億的教育補助,受到補助的大學每年都有優秀成績出現,
反之其他未受補助的大學,面臨教育資源被稀釋,自身人才又不斷被挖走,生存困難,
本來五百億的政策是要把國內頂尖大學推到國際舞台上,反而造成國內其他大學困窘的情況。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上了兩門課,一門與性別相關、一門與人口相關,
分享幾個我聽到覺得不錯的知識:

1、我們的姓名與性別常常會有一些連結,比如女生的名字中如果有「芷」,
可能是指女兒到此為止,之後希望生男的,較過去的話可能就會有「滿妹」這種名字。

2、婦女不要依靠權勢較大的男性發聲,而是對自己的權利講話。

3、台灣的總人口,女生其實多於男生,原因是女生生命期長,
男生常為了照顧女生、家庭而導致身體健康不佳,但在新生兒上,仍是男多於女。


4、針對一國的人口是否太多、太少,開發中國家通常是太多、已開發國家則是太少。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伊斯特林悖論」是套談論幸福感的理論,
傳統上的人以為人們的幸福感會隨著經濟成長而增加,
但經由調查發現其實不然,不論富國或窮國,都可能出現一樣的幸福感受,
兩種因素造成了影響,一者是「忽視變量」,
幸福感的產生有很多因素,經濟、財富只是其中之一,
我們會在追求經濟成長下忽視其他非經濟的因素,像是健康、自由等等,
尤其當經濟與非經濟兩者呈負相關時,我們可能會追求經濟而反使非經濟因素下滑,
造成幸福感的低落。

另一者是「比較視角」,人會去與社會比較,但社會經濟發展時,
即使自己的財富有所增加,但在與他人比較後仍會不知足,造成幸福感下降。

以上剛好印證了慈濟始終對幸福的理念,
追求幸福不是追求物質享受,減少物欲,從社會面出發去關懷別人,
在看到更苦的人之後,更能懂得珍惜自己的幸福。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下雜誌》第499期紀錄下《賈伯斯傳》作者艾薩克森到校園向畢業生致詞時說的話,
摘錄其中關鍵的一段話如下:
 
    全美各地大學的校園,都有不少像我這樣的人,勉勵畢業生要「追隨你們的熱情」。
    但是,你們要當心了,這並不是個好忠告,因為它會讓你們變成「我最大」的世代,
    以為一切都是為了我、為了我的熱情。


艾薩克森在幫賈伯斯寫自傳時,深深察覺他是一個有熱情,追求自己夢想的魅力人物,
然而賈伯斯的理想是為了自己,在追求熱情時,忘了其他的人,
過度的熱情流於自私,而忘記對這個世界該有所奉獻,
這樣的覺悟直到賈伯斯臨終前才有所體會。

艾薩克森舉了一個例子,富蘭克林在當初美國初建國,各州都在為了國會代表權分配而爭執時,
他呼籲各不同意見的人妥協,這是為了要造就偉大、民主的國家,
而非追隨個人熱情,造成一種自我英雄氣息。

艾薩克森一句話很讓益啾有所感觸:「人生不能一切為自己,而是要為比自己更高一點的目標,
為任何你覺得可以激勵人類的理想努力。」


真的是句很讓人振奮的話,人生在世,若只將理想局限在自我,又有何用?
每個人都有可以影響別人的機會,為了普世萬物的共同幸福,
我覺得把自己的理想放在全天下,能捨下那分私我,
即使付出無人能見,但能助益別人一點,更為人所讚嘆。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到本月《哈佛商業評論》有段有趣的文章,
提到在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下,對「道歉」有不同的解讀,
文章以美國、日本做舉例,
美國跟日本人在犯錯後道歉次數有所差異,
在調查的前一週,美國人共道歉了4.51次,日本則為11.05次,
何以有這樣大的差距呢?
因為在美國的文化上,道歉是指承認自己有錯,願意為此事負責,
所以會道歉的美國人,表示他會去處理這個過錯,
而日本比較偏向於修補人際關係上的小隙縫,
日本人說道歉是要給對方一種我要跟你和好的意思,
所以當面臨一些真的跟自己無關的過錯發生時,
日本人會先道歉,美國人則不會,
這樣的文化差異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不同國家下有關「道歉」的心理。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剛才翻閱天下雜誌時,有一段談到創新的文章發人深省,
有人會問為什麼這個時代需要創新?
而也使人不禁去想到:「對啊!為什麼我要創新?」
過去所受到的價值觀時,唯有創新,你才能比別人更有競爭力,
但我們一直深陷這個創新的迷思當中,追求沒有目標,甚至是貪婪的創新,
文章作者說的很好,同樣是創新,電燈、電話等發明,讓我們至今仍受益無窮,
反觀現在的創新,都只是短視近利的垃圾,看看手機堆成的垃圾山,
業者追求穫利,反而以創新之名義,製造一堆無謂的垃圾,
M型社會下的百分之五最高階級,享受了所有創新下的成果,
所以使人好奇創新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可以說用創新來改變這個世界是好的,但這樣的創新是出於什麼心態呢?
摘錄文章一段話:
「沒有創新,這些根本而重要的問題無法得到解決。創新究竟是破壞、還是創造?
關鍵在於動機。對於創新的動機,創意大師賴聲川有一個『神秘結論』,他認為,
『一個人創意終極的成就,決定於他是否能將動機轉向利他的極端。」


這樣一句話讓益啾茅塞頓開,創新背後的動機才是最真實且重要的,
手機公司追求流行與短利,當然無法做出造就世人幸福的創新,
像現在我們所用的自古傳下的東西,
飛機的發明是因為萊特兄弟有想要飛的夢想,讓人類能航行在空中,

回歸創新的本質,還是在那個動機是為私,還是利他。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