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法華經》
與大比丘眾 
萬二千人俱 
皆是阿羅漢 
諸漏已盡 
無復煩惱 
逮得己利 
盡諸有結 
心得自在

諸漏已盡,在煩惱皆消除後,進而逮得己利,也就是得到德行,
修德是要自己去修的,時時刻刻顧好自己的心,每天聞法要聽進去,
戒、定、慧中的戒是防非止惡,就是要預防我們的心念偏差,能守好善念、好心,
煩惱常來自執念,一但有了智慧才能斷除我執,即由智斷執。


「逮得己利」 
逮得一句 
讚歎堪受應供之德 
逮得已證修德之意 
由智斷執功德 
證無為理

從生活中回憶自己也常執著在某些事情上無法擺脫,
執著很苦,無時無刻都會想到這件未了之事,而無法衷心捨下,
智慧的培養是希望我們從斷煩惱後,又能斷去執著,
這份執著可能來自對同儕的不習慣或對他人的照顧,
無法看透真的是滿心煩惱,所以佛教的智慧就是看空這些,使心能清淨。


為者 
造作之意 
無因緣造作 
曰無為 
又無生住異滅 
四相之造作 
曰無為 
即真理之異名也

無為法是真理,世間一切不離成住異滅、生住壞空,
一朵蓮花被農夫拔除也是一個美麗物件的消失,
但欣賞蓮花時看見其生與滅,更感受到住於相的苦,
能行無為法,無住四相,不執著所有,更能開闊己心看世間。


忖己德行 
忖己利他 
如修心忍苦 
堪受勞身而作 
食住清貧 
應供義也

在生活中要得以忍受考驗,一切的阻礙都是對我們的修行,
只要得以忍受,修好我們的心,這是一種自利,自利德行,
除自利外尚要兼利他人,不然有缺德之憾,
佛陀要我們行菩薩道,便是希望我們不僅自利,培養德行後更能利他,
慈濟一路的宗旨都在利益他人,並修自我慧命,
所以在我們得以培養我們的德行外,更要看看其他人也需要我們培養他們的德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ire1017 的頭像
    fire1017

    鳥窩生活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