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法譬如水 (3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天牢地網非他人造 天降地湧先作後受 時空年代由不得人 自業共業因熟緣聚

因緣業力是自造而非他造,我們所遭遇的種種現象,都是過去所造之業,
這樣的因緣牽引是相當不可思議的,
上人舉了一位單純的貴州小女孩為例,因為她有福緣,而有來自台灣的貴人相助,
這群慈濟人也因為有福緣才得以來到貴州幫助她,彼此是相互牽引的,
所以若因緣不成熟,那便沒有那麼多的慈濟人一起付出,拔苦救難了,
是過去所植之善業牽引,我們才有這樣的福共聚,真的萬分感恩!

上人舉另一位陪人家上九華山朝拜地藏菩薩的男子為例,
他以一個褻瀆的心看著地藏殿裡關於殺牛之報應的圖象,因不信因果而受護法神懲處,
自己的精神變成牛,像牛一樣瘋狂難安。


於是罪人 痛徹骨髓 苦切肝心 如是經無數歲 求生不得 求死不得 
如是等報 今日皆悉稽顙 慚愧懺悔

所以我們要敬信因果,造作之業待其因熟緣聚,
若要作惡業則要發露懺悔,以懺文洗滌罪障,
莫待入地獄後接受痛徹骨髓、苦切肝心之受。

生命中真正有無量不可思議之因緣,常在自己得貴人相助時,
除了感恩貴人,更感恩他有此因緣來助,要知道我有難,你能出現,是多麼難能可貴!
期勉自己在每次受助時,化感恩心成為助人的力量,造善業以消罪障。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獄瞬息輾轉受酷刑  神識難堪苦痛難忍耐 
身心受苦非他人造作  唯是自我不信因果報


上人希望我們顧好自己一念心,心念轉動則引來禍福,
心念若偏向惡,則自己將被束縛在心獄之中,
莫說地獄看不見,我們人心的地獄亦是心獄,
一但惡念生,別人怎麼對待我們,我們都感受到不安與折磨,
形成精神折磨,神識更苦痛而更造諸業。

我們不要怨嘆自己的境遇,一切都是順著因果而為,
都是我們前世所造諸業而帶來來世受報,或是現世報,
上人以一位屠牛者的故事為喻,
一位為了生活而屠牛的清朝人,一次在風雨交加之際受雷電所擊,
全身燒傷潰爛,在醫學不發達下只以草藥塗抹,
傷口引來蟲的聚集,咬著這位屠牛者的肉,屠牛者只得抓起蟲子也吃了下去,
蟲吃人、人吃蟲,每食一口蟲,蟲即哀叫:「牛肉好吃嗎?」
這就是屠牛者的現報,如同地獄一般的景象。


牛頭獄卒 形如羅剎  而有九尾 尾如鐵叉 
復有九頭 頭上十八角  角有六十四眼 
一一眼中   皆悉迸出諸熱鐵丸  燒罪人肉

然其一瞋一怒  哮吼之時聲如霹靂 
復有無量無邊刀輪  空中而下 
從罪人頂入  從足而出

 
以上是描述地獄鬼卒之可怖,牛頭尾叉之身,對罪人施以痛楚,
又有無量刀輪貫入人體,地獄確實可怕,
我們不要說這都是無稽之談,現實中這就是我們如何對待我們的畜牲,
就像烤乳豬一樣,鐵杆貫體而入又出,以進行燒煮。

自勉能將心比心,視諸眾生為自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守好自己的心念,轉動福輪而非禍。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信因果造地獄因  苦樂都在一念間 
業力果報現前時  頃刻萬死感地獄報


罪業因緣 不相妨礙  上火徹下 下火徹上 
東西南北 通徹交過   如魚在鏊 脂膏皆盡 
此中罪苦 亦復如是 
上人開示地獄便在不遠之處,世人常以為地獄遙不可及,其實不然,
上人說了一段故事,一位富人妻子,其不信因果,好啖眾生肉,
一次為了生日而大肆慶祝,令僕人準備眾生肉,
前一晚她夢見自己魂體分離,附生到自家廚房的畜牲身上,遭受千刀萬剮之苦,
夢一驚醒,乃知眾生為滿足自己口欲所受之苦,自此也決定修佛、斷口欲,
這樣一個夢境其實就是地獄,不信因果,則業報現前。


其城四門  有四大銅狗  其身縱廣四千由旬 
牙爪鋒長  眼如掣電
復有無量鐵嘴諸鳥  奮翼飛騰  噉罪人肉

 
此描述地獄之景,有熾火四面焚身,又有銅狗、鐵嘴鳥啖食己肉,
其實這些景象反應的也是平常我們是如何生殺熟煮眾生靈,
若我們能夠以同理心看萬物,則會更了解畜牲是如何遭受人的折磨,
益啾認為,不管信不信因果,至少我們要有對其他生命的悲憫心,
己所不欲,勿施於他者,不再造諸殺業。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間雖多苦磨難,猶不如地獄千萬倍之一,人間雖苦猶有佛法,修持勤耕福田能增慧命。

上人開示,形容地獄之可怕,縱使人間苦相現前,我們說有多苦多磨難,
都不及真正的地獄,我們人間百年等於忉利天,地獄一天卻是人間數百年之久,
在地獄所受的折磨,豈是人間可比?

所以我們要時時提醒自己不造任何業,以免所造諸業計入八識田中,
將來業力現前,又是輪迴不已。

我們有幸的是得遇佛法,聞法入心則有一個機會去消諸障、業力,
如福田僧除去心田煩惱,「慧光能普照,德香也能普遍」,
縱使是天人也要精進,上人講了一則故事,
天人之主─釋提桓因,他也很精進,向佛陀問法。

除滅何事安穩眠,滅除何物無憂愁,滅何一法瞿曇讚,唯願為我法眾疑。

佛陀云:「滅除瞋恚安穩眠,滅除瞋恚無憂愁,去除瞋恚抹毒根。
汝今帝釋應當知,如是瞋恚壞美善,除滅上事聽所讚。」
就是要其滅瞋安,連天人都那麼精進修持佛法,況且身在人間的我們?

地獄周匝有七重鐵城,復有七重鐵網羅復其上,下有七重鐵刀為林,無量猛火,
縱廣八萬四千由旬,罪人之身遍滿其中!


這是地獄的景象,但即使地獄尚未現前,我們人的煩惱也是地獄,
如昨天的開示,人受於苦相,即成心獄,
所以我們要時時向內自省,掃除心靈塵土。
=========================================
20130207慈濟新聞深度報導
過年過節,最常遇到的便是垃圾量增多,人因為欲望而造成環境資源的浪費,
此次報導分兩個主題,一個是海南志工從台灣取經回來後,落實環保,
他們很用心聽取上人的話,回到社區做環保,甚至推廣到幼稚園,
我自己看到那些小菩薩也很攝心的跟著師姑、師伯做環保,
且人人做的法喜,看見的是單純的心念卻做利益環境的善事。

另一個是慈濟電子書的應用,上人說它不僅僅是環保,可以減少紙張使用,
營隊裡有很多菩薩都在學習使用,連高齡長者也不退轉的去學習使用這項科技,
且裡面有很多感人且正向的故事可以讓我們閱讀,
不像時下低頭族,只是低著頭盯著螢幕無所事事。
可以說科技能害人,也能利益人群,看我們怎麼有智慧的運用。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極苦之形容稱為地獄 
人間疾苦可比擬地獄 
臥病床人呻吟無奈 
多因心念惹禍 
一切禍福唯心造
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人間種種苦相,如同地獄般折磨人,
但苦是從何而來?苦難都來自內心的所造作,我們起了禍心則感覺世間很苦,
就像憂鬱症,外境的不如意便使自心蒙塵,不懂善解而又使內心受誘引,
以此種種則心墜入魔障,感覺我比什麼人都要苦,就像是地獄現前。

上人開示所提到的柬埔寨阿嬤,面對丈夫及孩子因為國家內亂而死去,
自身躲到美國好避開內亂,唯一與其伴守的小兒子又因受仇恨遭打死,
這樣的苦是不是地獄呢?我想一般人絕對無法忍受這樣的苦難折磨,
但慈濟人發現了她,並好好的照顧與陪伴阿嬤,
受到這份溫情的感動,讓阿嬤心開意解,心念一開,則轉禍為福,
每個陪她的慈濟人都像她的子孫,有這麼多子孫陪伴,是何其有福!
這就是「一切禍福唯心造」,轉個心念,自己是很有福的,
反之有的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即使衣食無缺,心裡的欲念也使其痛苦不堪,這也是苦。


云何聞此 安然不畏 
不驚不恐 令此精神 
復嬰斯苦 實為可痛 
是故至誠 求哀懺悔
另外可悲的是已知地獄苦相,但自身仍然無所畏懼,使自身繼續陷入苦中,
世間很多苦難可見,眾生見了若無法體悟那份苦,仍然覺得自己最苦,
則苦復又苦,自己的心無法解脫,則步上心獄之中。

益啾之前也因為一件事使心靈蒙塵,始終難以諒解與看破,
老實說心念一起,自己也無法收回,任其奔騰不已,
好在在我煩惱熾盛之際,有貴人加以開悟,希望我能好好讀上人的法,
重新抓回自己身為一個慈濟人的精神,
尤其在看了很多比自己更苦的人的故事後,真的覺得自己所遇的沒有什麼,
我們人不必以自身為圓心,看世界為我們打轉,
我們都是芸芸眾生的一份子,任何無常或煩惱現前,既來之則安之,
心靈很夠平靜,我想再有什麼地獄境界現前也能無所畏了。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立志修行  正道為依皈 
依教奉行  精進菩薩道
引導眾生  脫迷入正覺
上人將法比喻為雨露,花草木各自吸收,
同樣一場大雨卻帶來不同的效益,這就像眾生根機不同,

根機不同,對法的吸收也自然不同,
小花小草無法忍受大雨的潤澤,大樹卻能吸收雨水並緩緩排掉,
菩薩道上修行正法,如同大樹吸取法水,又能下化眾生,啟發人心之愛。

人因為五欲而沉迷,正法即在引人脫迷入正覺,
五濁惡世中看到社會上的不祥和,企盼人能脫出欲望之海,導入正覺,
佛教徒的使命即在接引眾生入菩薩道,
身為慈濟人,我們更有使命去淨化人心。

修行不只是為個人,益啾看過不少修佛的自了漢,
現在很多佛教道場也越來越不太重視上求、下化的菩薩道精神,
但上人卻不斷勉勵慈濟人要將法水普潤蒼生,
不僅是自我精進,更要帶動別人一起精進。

益啾自省,常讀到或聽到很多上人的法,卻只是自己吸收也是無所用,
勉勵自己能更加踴躍的分享,就像上人為開啟弟子的慧命,而每日認真開示一樣,
能先帶動週邊的人精進菩薩道,方能脫迷入正覺。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福者時時平安
有慧者日日心寬
「福」不是求來的,而是造來的,
我很喜歡佛教這樣一個因果觀,所謂善有善報,就是因為我們相信願意做好事的人,
必將有龍天護法,也會將己造之福轉化為自身的助力,
以簡單的方式說,我對你好,那你感受到這份恩情,也會回報我,
當然我們造福是不求回報,但因為那份無所求,才能使人感受到真誠,
造福不僅是為別人,其實自己也在無形中受益,
這份善念也許在無形中也為我們擋下諸多劫難,使我們順遂過人生。

另外是智慧,一個有智慧的人能用一個不計較的心去看待事物,
這點也是益啾長期在修習的部份,益啾的我執還是太深,
無法用智慧圓融看這個世間,真正的智慧能幫助我們讓心更寬闊,
心一寬闊,則不會意氣用事,無形中害己害人,
我覺得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部份應該是「同理心」,
之前薪傳營工作人員紮營,聽到學姐對同理心的分享,
同理心不是自以為別人需要什麼而去幫他,而是用他們的角度去想缺了什麼,
能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就是一種的智慧,心胸就更寬大了,
但這也需要不斷從人群中去接觸,才能培養起這樣的心念,也是益啾努力之處。


覺者把握剎那為永恆
迷之虛度光陰後悔遲
上人開示這段很有道理,我們人因為無常總是現前,而需要珍惜我們的時間,
時間總在不在意的時候流失,要如何才能珍重時間呢?
我們總是發願,其實發願的那一剎那便是最永恆的時候,
所以我發願,但要行願,時時以初發心處事,則時時都是永恆了。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根塵識三合糾纏不清 
引發愚癡無明竄動難休 
造成男女色欲 
愛恨情仇、恩怨利害 
牽動為禍

上人以電視戲劇充滿了男女情愛與愛恨情仇的情節,來比喻人心受六塵所染,
每次聽到上人法語,我們是否有記在心中、將種子埋入識田呢?
然則別人對我們的埋怨卻總是記在心裡,就是受根、塵所染。
「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期勉大家能將內心無明掃除,不再有染。

弟子眾等
無始以來 至於今日 
或眼為色惑 愛染玄黃 
紅綠朱紫 珍玩寶飾

我們的眼睛接觸外境,會在心中起了分別心,而去愛惡週邊事物,
現代人有些較富有,開始追求實用之外的裝飾,把自己弄的珠光寶氣的,
然而這些東西並不實用,當你餓時它能拿來吃嗎?
眼根因為這些五光十色的東西而起愛染,然則這些意義不明的東西只是人一時迷戀罷了!
我們要感恩的是自己現有的物資,可以讓我們生活,而非外在不必要的寶飾。


或取男女長短黑白之相 
姿態妖豔 起非法想

這邊提的是男女情愛、欲念的糾葛,雖然我尚未遇過,
但常在社會間見到很多情侶、夫妻離異、爭吵,
我自己也感慨年輕人越來越把感情當一時洩欲的兒戲,未能認真思考過與對方的未來,
我身邊有很多模範夫妻,因為彼此尊重與互愛,生活是美滿、幸福的,
當我們既有時,便要感恩得來的緣份,所云「家花不比野花香」,只是自己種癡迷。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口動舌無不是業,口業之中有一惡口業,
對他人辱罵詆毀,以為氣勢凌人便不可一世,
實際上只是自損形象,讓別人不想親近自己而已。

在聆聽這段上人的開示時,自己認為脾氣修養還算好,
但口業一直是深為懺悔之業,尤其在說人長短時,
把自己的慢心與瞋心無形中也傳達出去,
不僅傷害他人,甚至是亂人清淨,
人家把自己修得心靜平和,卻因自己語無遮攔而起心動念,
擾人清淨豈不是口業?

自勉能修心修得如如不動,自耕心田,心寬念純,
心一但純正,便不怕口言惡語,而能句句口吐蓮花。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平日生活、為人處事當中,當學習照顧己心,不發脾氣、不瞋恨他人,
上人提到,談是非也是一種瞋恨,
益啾自省,有時候遇到看不慣的人或事,自己也會不自覺將想法脫口而出,

與人談是非其實是將心中的瞋恨發洩,當戒之、慎之,做到所謂「無瞋恨行」。

另外是「無盡行」,法脈相傳無盡,
佛陀設教法,應眾生根機而施教,將佛法傳授綿綿無盡,
平時我們行善或聽取佛法,是否能將這分法喜再度綿延下去?
便如點燃心燈般,能否燈燈無盡的點下去?
勉勵自己能多做法繹分享,在生活中落實法之外,更能引導眾生聞法而行。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

常常我們學佛者被讚歎有好因緣得聞佛法,雖未值佛世,亦屬難能可貴,
我自己感受到因緣不可思議,過去我也未曾想過要找到可以歸屬的宗教,
但因緣成熟時,佛法即現前,
佛法現前時我也不是立即向崇,而是又經一番因緣才真心嚮往。

佛陀言要「甘露法鼓,轉無上法輪。」要以佛法驚醒迷茫眾生,
佛陀的本懷,以及其所悟之道,讓世人有所讚嘆,
如過去佛陀所遇之梵志,同屬修道人,也非常敬佩覺者的體悟,
但只是讚嘆卻未跟隨佛陀體悟佛法,此一離別卻意外離世,增添遺憾。

生命無常,人這一生有多少時間未可知,
善法在前卻未加珍惜真的很可惜,
在現實中也有很多人,他們認同正道,卻以為時間夠長未能立即精進修習,
與佛法的交錯,雖說是因緣不俱足,未能把握住是自己的損失。

有人或許說這是宗教者的偏執,但或許是這份執意,讓我們更上道吧!
要改變這個世界,慢慢來一定來不及,
要如上人所說,不要慢慢做、慢慢改,而是立即!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十七助道品中,繼四念處、四正勤後,是四如意足,
如意之本義為精進向前不退,即使遇上了什麼逆境,都是增上緣,幫助我們來調適自己。
 
四如意足分別為:欲如意足、念如意足、進如意足、慧如意足

欲如意足:時時發心立願,努力精進向前,歡喜自在付出
 
這裡所要教的就是「希望」,若以佛教詞彙來講就是「發願」,
欲是希望,我們在處於世間時,要依止著我們所發的願力,努力去實踐。
這樣子的態度就是教勉我們恆守初心,
然後發願容易、行願難,我們的心常隨世間流轉,所以有了「念如意足」。


念如意足:發心立願,心常住真理中,念念清淨無煩惱

 我們要守住自己的心念,莫忘初心,所以我們也要做到「念念一心」,

 上人一再要我們照顧好自己的心,就是希望我們的心念不隨波逐流,
能有堅定的毅力去行願,不任意起心動念、而能心寬念純。

精進如意足:只要方向正確,勇往精進向前,不懈怠、不間斷,就能徹見光明真理

生活在當下要時時精進,把握當下、恆持剎那,
日日生活中除了照顧好自己的那念心,更能以不退轉的心,積極的向前邁向目標,
然而我們要先找到正確的方向,一但找到,便不間斷的走下去,方能看見光明。

慧如意足:人人本具清淨本性,若能啟發智慧,就能離開雜念妄想

慧是指智慧,我們所本具有的真心、本性,
在人世間修行,就是在修我們的智慧,一但開啟智慧,則能淨化心中雜念。

總體而言四如意足雖分為四個,但其本意都是相同的,
益啾自己心念雜亂,常染諸無明,
常感自己容易想太多,到頭來只是空穴來風,何苦呢?
願能以至誠之心記住四如意足真諦,
能夠以簡單又單純的心去走正確的路,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後開始參與社區法譬如水讀書會共修後,開始真正認識佛法,
以下想就近兩次秀娟師姑的法繹講述做一些筆記分享
 
 0503
1、法身就是佛法,發菩提心、當樂佛法,發菩提心也就是升起自己的清淨心、斷煩惱。
2、我們人常會無端發起煩惱,一句話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我們有時候坐在家中,沒事就開始起煩惱,想自己留學唸書的孩子現在過得怎樣。
3、當我們遇上困境的時候,只要多多行善,就能化解。
4、波羅蜜指彼岸,我們要到達彼岸的方法,從這端到那端,如從煩惱到清淨、生死恐懼到生死自在、輪迴到乘願。
5、人人若「把福常當恆常」,則註定失望,所以 上人說,我們在順境來時要有無常觀、逆境來時要有因緣觀。
6、輪迴是帶著業力而來,因為你放不下,你可能在往生後因為放不下在世間的一切而輪迴再來,乘願則是發願再來,它的願力大過業力。
7、我們人要秉持慈悲、清淨與平等心,尤其是平等心,沒有平等心就會有所分別,而無法慈悲、清淨。
8、行善時我們不要去掛懷,要學習「忘記善」,也就是佛教所說的「三輪體空」,這只是生活的方式、氣質的養成。
9、檢視生活的內容,改掉內心的壞習慣,自我栽培、自定戒律,不是早課、晚課,而是時時刻刻,不昏沉、不妄想,是八點十分就不是九點十分。
10、學習忍辱,恆順眾生,繼而五濁消融,在這裡我們運用四攝法:佈施、利他、愛語、同事,後三者就是教我們「公關」的技巧。

0510
1、發菩提心有許多解釋,但我(秀娟師姑)自己的解釋是「覺」,要成佛,成佛之道便依賴六度波羅蜜。
2、 恆順眾生再到五濁消融,恆是保持、順是不對立,與人相處時不論對錯不批判,「把評論放心中」,不假思索的脫口而出都是「廢話」,每次說話前多想一下,說的話就會圓融,甚至擺個幾天就不會想講了。
3、 談精進,精進可以從兩個部份談:精神與意志,精神上關於昏沉妄想,「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然而「現在心也不可得」,因為我們在當下的剎那時間極細微,無法掌握,一下就過去了。意志上則是目標與願力,從中我們再到達「守之不動」的境界,唐朝玄奘西天取經,他騎著他的白馬,在白馬歸回長安時,其他馬問牠這趟旅程有什麼收穫,白馬牠是西出東進、有所成就,其他馬卻只是終日繞磨,原地不動。
4、 談禪定,禪是執著之出離,有關消除執著,繼而明心見性,就如我們上台講話會緊張是因為在意別人。
5、 精進的維持在「為自己架構有利的環境」,從聞、思、修,修行到戒、定、慧。
6、 志玄虛漠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部份筆記因為不及講述速度漏抄,請多見諒。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newdaai.tv/?view=detail&id=80840

三業身、口、意當中,身三、口四之業又是起於意業中的貪、嗔、癡,
貪、嗔、癡的意念一但產生,將影響身口而造惡,
比如我們因為嗔恨,容易會出惡口,所以要防止身、口業,要先消弭意業產生。

意業當中的貪與嗔比較好理解,貪心與嗔恨,但「癡」的部份,益啾有些感觸,
「癡」指人們不按道理行事,因為無知而忽視道理而起業,
常人犯錯常說「我不知道事情會那麼嚴重、我不是故事的」,
因為無知而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他人,所以學習佛法,很重要的便是啟發我們的智慧,
讓我們透徹了解這個世界,心境澄明之下便不再造惡。

修行是隨時都可以修,佛法難聞今已聞,但生活中無不是法,
本集晨語中 上人提到「用智慧聽話句句是法,用愚癡聽話句句是煩惱」,
隨時可聽到的一句話,我們若能以智慧去理解,無不是法,
看任何事物都是一體兩面、有好有壞,
我們要學習的便是看向好的那面、自我勉勵,若看到不好的則當謹惕不犯。

益啾認識一位略愛抱怨的人,常在自己背後放冷箭或對自己指指點點,
起初剛聽到此人的話時,起了點煩惱而感到不平,
但又想到,自己如果表現的好,又怎麼會惹來這些是非話語呢?
以此自我謹惕,且更加用心、注意,而該人或許真有缺失,也要期許自己不步入此人後塵。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newdaai.tv/?view=detail&id=80839

本集 上人開示「或因三業而生罪」中的口業,
地藏經中一句「開口動舌無不是業」,表示一但話說出去了,就會有業力牽引,
而這當中所含的口業有:惡口、妄語、綺語、兩舌
人總中談吐之間無意的造下口業,
每逢慈青活動聽到夥伴懺悔時,也多半環繞在口業上,
嘴巴是長在人身上,每句每字都有可能傷人,口業的嚴重性可見一般。

在聽開示時,益啾聽聞「兩舌」的釋意時,感到很慚愧,見兩舌釋意:
 
                          「人家把你當朋友
                              訴說心中的不滿
                              你卻跑去跟對方傳話
                              增加兩邊煩惱
                              積怨更深
                              這就叫做兩舌」
 
曾經有位朋友跟我傾訴他對另外一位朋友的缺失,一直希望我想個辦法幫他,
自己聽完之後,覺得蠻有道理,而且自覺這是個善意的建言,
於是跑去找另外一位朋友訴說他對這些缺失的想法,
本以為是美意一場,有次在與一位學姐提到此事時,
她說:「你不能直接找他說這些事,如果被知道了,他可能再也不會跟你說這些了。」

當時聽完受到一點震撼,本是出於美意,想做兩位朋友間的和事佬,
豈料到原來這麼直白的反應便是「兩舌」,
常人以為兩舌是指談是非,聊些不三不四的,缺忽視這些以為「理所當然」的不滿話語。
 上人又為兩舌的口業提出改正方法:
 

                             「我們應做和事佬
                                 以愛語做橋梁
                                 以智慧消除誤會
                                 否則容易造業 」
 
愛語、智慧,在我們開口動舌前應謹記,我們出於良善用意而說話,
然而我們更要以智慧化解糾紛,如此才能避免口業產生。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幾集的講經內容都環繞在
「眾生垢重,何者無罪、何人無愆,凡夫愚行,無明闇覆,親近惡友,煩惱亂心。」
        上人慈示,凡夫皆具本性,然而在六道輪迴中總受無明層層覆蓋,
人生多煩惱、無明,要化解它,只有多投入,利益他人、成就自己,
古言: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智慧萌芽於我們所經歷之人生百態,
立心無知、恣心自恃,有些人憑自己年輕、憑自己有靠山,而放縱自己、遺禍他人,
而人之初、性本善,其性即指佛性,眾生本具與佛同等的本性,
然而性相近、習相遠,不同人互異的行為、習慣而偏離了本性。

一直以來使益啾很受啟發的一點就是「多做多得、少做多失」,
人總是安於當下、不肯突破,然而這樣一點滿足等於是故步自封,
承擔雖需要勇氣,但我也相信能夠多去承擔、多去做,才能增長智慧,
很多事不是白紙黑字記起來就能有所得,唯有親身力行體悟,才可有所得,
期勉自己仍能一直以初發心去多做、多得,不論是課業、志工,或是其他挑戰。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慈濟四十五週年一大事因緣為《法譬如水潤蒼生,廣行環保弘人文》,
去年開始推動入經藏以來,八月演繹前可惜益啾課業繁忙,精進心不足,
並未能跟慈濟家人一同共修《慈悲三昧水懺》,
在八月親身體會經文搭配手語演繹之奧妙後,
深深感受到心靈污垢該以法水洗滌的必要,決定把握機會多入法入心,
之前主要是參加慈青的水懺共修,透過法繹種子的介紹去聞法入心,
而益啾自昨日參加完北區會報後,還是自覺該去觸碰那最不想碰的經文,
經文本身是枯燥的,但能好好釋意,想必可以深受感動,
能夠講解水懺講最深妙的,就是        師公上人,
故也立下決心,之後要認真收看每一集的《靜思晨語》,從        上人的釋典中參透佛典。

轉凡夫心為清淨佛心
人人本具佛性,但一直受到無明煩惱所蒙蔽,常聞人說要學佛,把這樣的清淨自性找回,
        上人慈示學佛是本份、唸佛是練功夫,

練功夫是要用心當下,無處不是道場的注意自己每一舉止動作,
每個動作無一不是種子,牽引其他的因果,
法譬如水,即是將法比喻為清水,洗垢我們的業力垢穢,
要成就佛心就要以法洗心,並身體力行,
發大心、立大願,並要實踐,就如兩隻平齊的腳才有辦法走的穩,缺一不可。

這集講述了水懺的由來及其名源由,
悟達國師造懺,以水做比喻,益啾很喜歡這樣的比喻,
因為水是萬物生機之源頭,感覺將法比做水,就是希望我們回到生命源頭去重新找回本性。

----------------------------------------------------------------------------------------------------------------------------

做為水懺之開頭,讓人先了解造懺因緣,及經文基本意義,
期勉自己往後每集也能以今日之初法心堅持修下去,如果有特別感悟會再發文分享,
因為自己平常有寫日記習慣,這部份會寫入日記,就不會太刻意在網路上再寫一份了。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