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昨晚到一位陪伴慈青的爸爸家中作客,由於爸爸長年在國外,
偶爾回到台灣,讓我們這些慈青孩子格外珍惜與爸爸相處的時刻,
我很喜歡這位爸爸,不只是因為很照顧慈青,他的一些思考與對社會的見解很獨到,
聽爸爸講話會覺得很精彩,又會發現許多自己沒有去注意到的思考面向。

本次的家聚也是聽了很多爸爸的獨到見解,分享如下,括弧部份為心得:

一、我們去看社會或一些現象時,有時候會很憂心於不良的面向,
然而在我們面對這些不良的現象時,我們不是要抱怨或批評它,
而是從其他的角度去想如果是我,我能怎麼做去解決它,
比如面對教育的改革亂象,要去思考假如我是教育部長,我該怎麼做?
(這就是化批評為一種積極面對的心理,與其去抱怨,不如想自己能為世界做些什麼。)

二、我們孩子在做任何決策時常淪為父母所掌控,
有些事在無法做時,會歸咎於爸媽說這不能做、這太危險了,
但孩子就是要試著有自己的決策與判斷,而非受父母所影響,
長輩或許在知識上比我們多,但智慧卻不一定,
如果智慧也比較高,那就不會有佛陀、不會有上人,

我們要做一件事如果父母有所罣礙,那就是不放心我們去做,
我們應該要去解釋清楚、講清楚自己會怎麼做,自己怎樣去判斷,
而且平常就要讓父母親放心,他們才會讓自己去做。
(父母都很疼惜孩子,覺得只要你乖乖的陪在身邊就安心了,
殊不知是種對孩子成長的牽絆,只要我們能讓父母放心,我們就能做、就能成長。)

三、現在大學生很多都不肯彎下腰做事,在職場上其實還是有很多工作去做,
但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了一種驕慢,而不願意去做那些事情,
之前聽教育部說要技職學校全面大學化,但這樣未來又有誰去做那些技術工作?
我們人是要不斷去學習,很多技術性工作自己平常就也可以學習,
不要等真正遇到問題時,就馬上花錢請人來處理,讓人家賺那筆錢,
很多事情自己看看、學學,就可以解決的。

(這點最切合我的心聲,大學生不論素質高低,都渴望自己去做那些動腦不動手的工作,
但真正在維繫社會運作的,其實是那些基層技術人員,雖說經濟不景氣、失業率高,
然而其實基礎工作一直都有職缺,因為年輕人不願意去嘗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