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因為慶祝慈青、教聯會二十週年,
過去由教聯會為主的教育志業研習動態展也開放由慈青一同參與,
很有因緣的報名了這次的活動,在板橋辦了週末兩天,
本次是第三屆,已有先前舉辦過的基礎,正日漸成熟中。
第一天的活動先由宗教處裕真老師介紹未來一年的教育主題,
未來一年將以水懺為主題,結合靜思語教學,一同帶動大家深入經藏,
由於地區限制,大陸的教學主題雖以水懺為本質,名稱更動為較符合民情,
接下來由各位老師針對九月份的主題「慎初始」來進行各種活動與教學教案的說明。
下午先進行了活動教案跑關,由幾位老師帶大家玩靜思語或水懺團康遊戲,
以此遊戲為範例,讓大家能複製回校園中運用,
比如其中的「水懺八大對對碰」以〈大時代〉的經文歌曲來做當中八大要素的配合,
「因果粒粒分明」則以挑選紅豆與黑豆代表著行善與行惡,
藉由挑出黑豆來象徵懺悔改前非。
當中也有許多有趣的課程範例,像是戲劇呈現「王者之劍」、說故事「唐朝小栗子」,
把一些簡單的道德倫理觀念融入教材中以應用,
第一天的收穫滿滿,很多其實可以做為未來社課或活動設計的參考,
此外,參與者每人都可以拿到教材光碟,
用電腦打開來看,裡面是遊戲、課程大全資料庫,跟寶一樣珍貴呢!
第二天是由各教育團體簡介近期的狀況,
大愛媽媽以布袋戲呈現「唐朝小栗子」故事,顯得生動活潑,
教聯則是以戲劇演出呈現,我超佩服看到台上一群五、六十歲的老師,
扮演頑皮的小學生整個超生動的,若不是因為樣貌,動作、表情整個活力十足!
慈青部份,臨時在場慈青被徵召幫忙上台呈現「阿爸牽水牛」,
我也受學姐請託幫忙,戴著慈青大頭娃娃(還是女慈青的,好多學員沒發現我男扮女偶XD)跳,
跳的筋疲力盡,大頭真的很重......
這兩天課程可以說是法喜充滿,也藉這個機會多參與慈青為主外的活動,
多認識慈濟世界不同的樣貌。
- Aug 02 Thu 2012 13:32
7/28.29慈濟教育志業動態展板橋園區
- Jul 24 Tue 2012 21:58
法繹種子
準備了一個學期的慈青教聯二十慶祝大會活動終於結束,
很感恩自己有幸受邀擔任自己區內的法繹種子,
讓益啾有這個緣份重新拜讀《慈悲三昧水懺》,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在承接法繹種子時,益啾曾想過到底要帶給區內夥伴怎樣的經藏體會,
我覺得法繹不只是益啾把法再推廣出去給大家認識,
而是利用此一機會讓自己再深入到經文當中體悟法譬如水之深妙。
事過境遷,活動雖以落幕,但益啾有些過去的想法一直想呈現,
但一直沒有實際做到,雖然我知道這個網誌沒有人在看,但仍想不吐不快XD
法繹種子的定位,在一開始我就把自己定位成一個把經文轉述給夥伴認識的角色,
益啾能力未及,有愧大家,但種子的作用不只在傳法,
真正的目的應該是引導大家去深入經文,讓夥伴自己能去讀經,並融入生活中,
可惜後來變成單純的區內活動佈達角色與聯絡人,偶爾演繹練習擔任音控。
在第一次的北區練習時,本來受邀擔任活動中一個小時的經文法繹,
帶領北區夥伴共同深入經藏,卻因為練習手語被師姑取消掉,
做為法繹種子的功能因此失落,之後也未再有因緣安排共修,一直是自己的一大遺憾,
益啾也一直期盼自己區內能有自己的共修時間,但是區內無法找出時間,
與其他兩位種子也未達成共識進行安排。
在FB的使用上,本來架設社團邀請入經藏夥伴是希望能共同分享法喜,
自己一直腦海在有很多想法想邀請大家分享心得或經文義理,
但因為繁忙的其他事務,也阻確自己的道心,而未詳實規劃,
曾經想過要轉貼自己讀經文的感動(都囤積在這個沒人看的網誌了......),
或是把自己寫的筆記、課記放上去,但最後因為害羞沒有放上去,
好多好多東西真的想帶給大家,有時候好像真的是自己想太多,自己打斷自己未落實。
- Jul 24 Tue 2012 21:21
給第一聯區入經藏夥伴的感恩文
感恩因為你們的努力,讓本次教育年會慶祝大會圓滿結束,
益啾在這裡沒有要佈達什麼訊息,只是想表達滿滿感恩。
感恩你們在當初經藏演繹報名時,勇於報名並投入練習中,
雖然剛開始大家都有點搞不太清楚狀況,
同時身兼課務的益啾也一直不清楚實際演繹狀況,
但大家仍願意堅持下去,共同參與社區的共修,
並運用假日配合北區一同參與各次練習。
這次的經藏演繹益啾雖未有因緣一起法海呈現,
但我在每次彩排都在法華坡道上注視著大家的練習,
活動正式開始時也在幕後默默觀注大家,
看到大家道氣十足的在法海區呈現,動作那樣合齊,
在第一句唱誦的剎那,聽到那宏亮的聲音與整齊畫一的動作,
益啾感動到差點流下眼淚,
真的萬分感恩大家那麼幸福的練習,
連身心寬暢我在巡視小組桌時,大家都緊鑼密鼓的不斷練習,
你們的用心我都看到了,
雖然身無法與你們同在,心也不自覺被大家共同帶入這場靈山法會,
活動已劃下美麗的「逗點」,幸福的大家回去後記得好好休息,
上人希望我們靈山法會不散,未來我們還要回到社區當種子,
把這次的法喜與感動分享給每位慈濟法親與天下眾生呢!
另外益啾感到抱歉的是,由於營隊的規定或個人因素,
導致部份家人雖有餘心也無法參與活動,雖然我們因緣不俱足,
但你們那分心意相信大家都感受的到。
最後感恩大家予益啾這個機會好好承擔一個法繹種子,
在這中間一直不斷關心每位家人,並不是要要求你們什麼,
而是希望大家共同法入心,精進再精進,
希望夥伴在接到益啾的關心電話時不要討厭益啾喔!
很抱歉自己在法繹這塊上沒有做的很好,
還請大家能不吝指教,讓益啾有繼續成長的機會。
因為你們的參與與配合,能圓滿成就這次的活動,
益啾以大家無限感恩與祝福。
益啾 感恩合十
- Jun 30 Sat 2012 11:09
別讓「追隨熱情」這句話沖昏頭
《天下雜誌》第499期紀錄下《賈伯斯傳》作者艾薩克森到校園向畢業生致詞時說的話,
摘錄其中關鍵的一段話如下:
全美各地大學的校園,都有不少像我這樣的人,勉勵畢業生要「追隨你們的熱情」。
但是,你們要當心了,這並不是個好忠告,因為它會讓你們變成「我最大」的世代,
以為一切都是為了我、為了我的熱情。
艾薩克森在幫賈伯斯寫自傳時,深深察覺他是一個有熱情,追求自己夢想的魅力人物,
然而賈伯斯的理想是為了自己,在追求熱情時,忘了其他的人,
過度的熱情流於自私,而忘記對這個世界該有所奉獻,
這樣的覺悟直到賈伯斯臨終前才有所體會。
艾薩克森舉了一個例子,富蘭克林在當初美國初建國,各州都在為了國會代表權分配而爭執時,
他呼籲各不同意見的人妥協,這是為了要造就偉大、民主的國家,
而非追隨個人熱情,造成一種自我英雄氣息。
艾薩克森一句話很讓益啾有所感觸:「人生不能一切為自己,而是要為比自己更高一點的目標,
為任何你覺得可以激勵人類的理想努力。」
真的是句很讓人振奮的話,人生在世,若只將理想局限在自我,又有何用?
每個人都有可以影響別人的機會,為了普世萬物的共同幸福,
我覺得把自己的理想放在全天下,能捨下那分私我,
即使付出無人能見,但能助益別人一點,更為人所讚嘆。
- Jun 26 Tue 2012 22:21
〈菩提心要〉提放自如 為所當為
本集〈菩提心要〉提到放下執著,能捨下,卻又能提得起重責大任,
當中有兩個部份益啾印象深刻,簡要敘述如下:
1.上人年輕未出家前曾突然一時興起問了慈雲寺的師父:「什麼樣的女人最幸福?」
師父回答:「提菜籃的時候。」上人百思不解,
由於上人本身也必須負擔家庭事務,隔天便提了菜籃上街買菜,
一時不小心,將籃中的錢散落一地,在上人撿拾金錢時,突然體悟師父的一番話,
回到慈雲寺向師父分享心得,女人在提菜籃時,就是掌握住一家庭的權,才最幸福,
但上人仍感不足,回應只是提起一家庭的菜籃還不夠,她想更為天下眾生提菜籃,甚至是擔米籮。
2.很多人問上人在成立慈濟、做慈濟的這段過程是否感到困難,
上人每每會回應不困難,但心裡其實也覺得很困難,但如果說出困難,那事情會更難做下去,
心中的困難會隨著時間而消失,正如「前腳走、後腳放」,放的時候,腳底的泥土不會跟著走,
泥土就有如人生中生起的煩惱,我們要如行走般把它放掉。
- Jun 23 Sat 2012 22:40
抱歉不等於對不起
看到本月《哈佛商業評論》有段有趣的文章,
提到在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下,對「道歉」有不同的解讀,
文章以美國、日本做舉例,
美國跟日本人在犯錯後道歉次數有所差異,
在調查的前一週,美國人共道歉了4.51次,日本則為11.05次,
何以有這樣大的差距呢?
因為在美國的文化上,道歉是指承認自己有錯,願意為此事負責,
所以會道歉的美國人,表示他會去處理這個過錯,
而日本比較偏向於修補人際關係上的小隙縫,
日本人說道歉是要給對方一種我要跟你和好的意思,
所以當面臨一些真的跟自己無關的過錯發生時,
日本人會先道歉,美國人則不會,
這樣的文化差異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不同國家下有關「道歉」的心理。
- Jun 22 Fri 2012 12:58
創新下的迷思
剛才翻閱天下雜誌時,有一段談到創新的文章發人深省,
有人會問為什麼這個時代需要創新?
而也使人不禁去想到:「對啊!為什麼我要創新?」
過去所受到的價值觀時,唯有創新,你才能比別人更有競爭力,
但我們一直深陷這個創新的迷思當中,追求沒有目標,甚至是貪婪的創新,
文章作者說的很好,同樣是創新,電燈、電話等發明,讓我們至今仍受益無窮,
反觀現在的創新,都只是短視近利的垃圾,看看手機堆成的垃圾山,
業者追求穫利,反而以創新之名義,製造一堆無謂的垃圾,
M型社會下的百分之五最高階級,享受了所有創新下的成果,
所以使人好奇創新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可以說用創新來改變這個世界是好的,但這樣的創新是出於什麼心態呢?
摘錄文章一段話:
「沒有創新,這些根本而重要的問題無法得到解決。創新究竟是破壞、還是創造?
關鍵在於動機。對於創新的動機,創意大師賴聲川有一個『神秘結論』,他認為,
『一個人創意終極的成就,決定於他是否能將動機轉向利他的極端。」
這樣一句話讓益啾茅塞頓開,創新背後的動機才是最真實且重要的,
手機公司追求流行與短利,當然無法做出造就世人幸福的創新,
像現在我們所用的自古傳下的東西,
飛機的發明是因為萊特兄弟有想要飛的夢想,讓人類能航行在空中,
回歸創新的本質,還是在那個動機是為私,還是利他。
- Jun 16 Sat 2012 22:38
〈大愛全紀錄〉人生的試題你考幾分
剛看完〈大愛全紀錄〉,這次的節目主題是談教育,
教育的議題已經是這個社會不斷在討論的一個課題,
整個節目其實拋出一個很赤裸裸的觀念,究竟我們這一生能不能用考試分數去取代?
我自己也是靠唸書才走到現在的生命階段,過去我也想過不唸書的人是不是代表一事無成?
但這個答案已經被我徹底否絕掉了,
整個節目介紹了幾間很特別的學校,它們不是傳統只唸書的學校,
而是那種寓教於樂式的生活教育,以教育本質來看,書是死的,但學的應該要是活的,
傳統的填鴨式教育其實造成許多學生莫大的迫害,
我很喜歡當中一位老師說的話,其實真正那些靠唸書撐起自己的地位的人,
他們才是最怕書的那群人,所以為什麼很多終生靠考試生活的公務員,
他們成為了整個社會的一個問題所在,
以我自己所觀察到的也是,大學同學中很多過去因唸書受到壓抑的人,
一進了比較自由的大學,反而失去求取知識的動力,而日益沉淪。
另外探討到書本知識教育與生活品格教育的差異,
現在的教育已經忽略掉品格教育了,考試考不出一個人的品格高尚,
但如節目所說「古代學者朱熹在《小學集序》上這麼說:
『古者小學教人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
皆所以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
古代的教育品格重於知識,學習怎樣做人比你擁有的才華好多了。
當中一位慈濟中學的老師有去提到慈濟的孩子與其他學校孩子在品格態度上的差異:
「什麼是慈濟人文?以生命的尊重來說,慈濟跟別人沒什麼不同,
以愛的付出來講,也沒有什麼不同,可是最大的不同是在於你在去付出、尊重、愛的時候,
你多了一分謙卑的感恩心,這樣的一個感恩,提昇的就是生命的一層使命感。」
我很喜歡這句話,因為透過真正的付出,才讓孩子學習到怎樣的謙卑,
這種生活經驗才感受的到的智慧,從書本中無法取得。
節目也針對孩子在求學過程中,為了求取分數一些心態上所衍生出的問題:
「迷戀名校的虛榮,讓我們都忘記了教育的初衷,
自己想要唸什麼、自己想要學什麼,才是影響我們一生學習的根本。」
再者,今日的教育資源分佈並不公平,「孩子的教育成就非常高度的反應在所得到的教育資源」,
我很認同節目中一位家長的話:
「我也不是很認同說人跟人是競爭的,整個社會其實是需要大家共同合作。
所以你有沒有那個能力我覺得是很多方面的。」
教育的本質在現代已淪為一種功利競爭,現在人唸書是為了高成就、為了賺錢,
難以量價的知識,因為對考試有無幫助而被賦予了價值,
一位學習科學的人,可能就失去了他對人文藝術的美感,
整個時代下唸書成為一種競爭,如節目導讀人所說:
「如果國家的教育目標是拼命的想要讓自己的孩子勝出,
想要自己的孩子得到最多的資源,滿是私慾與輸贏的想法,
那我們的社會自然是功利主義抬頭,良知與品格永遠只是敷衍的口號罷了。」
最後分享一位節目中老師的話:
「你在這過程中走的比人家慢一些些,你就多看看有些什麼風景可以看。」
教育總會遇到一些跟不上的孩子,但跟不上的孩子也有他自己的一片風景去欣賞。
- Jun 13 Wed 2012 23:20
法譬如水─四如意足
三十七助道品中,繼四念處、四正勤後,是四如意足,
如意之本義為精進向前不退,即使遇上了什麼逆境,都是增上緣,幫助我們來調適自己。
四如意足分別為:欲如意足、念如意足、進如意足、慧如意足
欲如意足:時時發心立願,努力精進向前,歡喜自在付出
這裡所要教的就是「希望」,若以佛教詞彙來講就是「發願」,
欲是希望,我們在處於世間時,要依止著我們所發的願力,努力去實踐。
這樣子的態度就是教勉我們恆守初心,
然後發願容易、行願難,我們的心常隨世間流轉,所以有了「念如意足」。
念如意足:發心立願,心常住真理中,念念清淨無煩惱
我們要守住自己的心念,莫忘初心,所以我們也要做到「念念一心」,
上人一再要我們照顧好自己的心,就是希望我們的心念不隨波逐流,
能有堅定的毅力去行願,不任意起心動念、而能心寬念純。
精進如意足:只要方向正確,勇往精進向前,不懈怠、不間斷,就能徹見光明真理
生活在當下要時時精進,把握當下、恆持剎那,
日日生活中除了照顧好自己的那念心,更能以不退轉的心,積極的向前邁向目標,
然而我們要先找到正確的方向,一但找到,便不間斷的走下去,方能看見光明。
慧如意足:人人本具清淨本性,若能啟發智慧,就能離開雜念妄想
慧是指智慧,我們所本具有的真心、本性,
在人世間修行,就是在修我們的智慧,一但開啟智慧,則能淨化心中雜念。
總體而言四如意足雖分為四個,但其本意都是相同的,
益啾自己心念雜亂,常染諸無明,
常感自己容易想太多,到頭來只是空穴來風,何苦呢?
願能以至誠之心記住四如意足真諦,
能夠以簡單又單純的心去走正確的路,
- Jun 12 Tue 2012 14:08
[轉載] 四攝法行正道 人間菩薩大招生
四攝法行正道 人間菩薩大招生
頻婆沙羅王非常景仰佛陀,一日,他至誠懇切地來到佛陀面前,請佛帶領弟子入王宮,接受他的終身供養。佛陀聞言默然。
頻婆沙羅王見狀,退而請求供養十二年,但佛陀仍未答應;他再提出請求:「讓我虔誠供養十二個月吧!」佛陀依舊沒有回應。頻婆沙羅王不願放棄機會,再度懇求:「至少請您讓我供養三個月吧!」這時,佛陀終於微笑點頭:「好吧!就圓滿你的心願,讓你供佛及僧三個月。」
為何佛陀不願接受頻婆沙羅王的提議,帶領僧團弟子接受一輩子、十二年或是十二個月的供養?因為假使只接受一人供養,出家眾無須托缽化緣,就無法接觸人群,眾生也沒有機會供僧聞法,佛法如何普遍開展?
回到現代,這也是慈濟「人間菩薩招生」的精神。我希望,不論在哪一個國度、任何一個角落,慈濟人都能以佛弟子的清淨形象,走入人群,啟發眾生無私之愛,帶領人人行往正確的方向,讓菩薩道愈走愈寬、愈廣、愈遠。
法入心喜受用 廣結善緣度眾生
「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是菩薩度眾不能缺少的方法。
「布施」:除了有形的「財施」,還要以「法施」和「無畏施」,播下善種,引法水滋潤受助者心田,讓人堅定無畏,安穩前行。
「愛語」:要運用「軟實力」,從說話開始,隨順對方根機,用善而柔的語言去安慰、勉勵、教育;彼此好話相對,就能「愛語相受」。
「利行」:要愛惜自己的身行,所走的每一步、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利人間。利行更需「力行」,要為人間立典範,做「不言之教」。
「同事」:行入人群,要提起慈悲智慧,循循善誘、相互關懷,接引大眾同做好事,同霑法益。
法要入心、歡喜受用,才能在人群中觀機逗教,廣結善緣,使人敬而愛之;期待人人照顧好身、口、意,讓人感動相隨,號召浩蕩長的菩薩隊伍,共同成就人間好事。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5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