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湊佳苗
《往復書簡》是我第一本看湊佳苗的作品,
之前對她的印象就是《告白》吧!不過是看電影版本的。
《往》書是三篇短篇書信體文章所編成,每篇都以書信對答來鋪設劇情,
三篇短篇書信都試著還原一些故事真相,每篇的故事都很懸疑,
但結局有些令人意想不到,而且未必是悲劇,
對湊佳苗的劇情想像力很會佩服,明知道結局不會那麼簡單,看到時仍有些驚訝,
三篇都在寫過去發生的事,由後來的當事者互相書信問答還原當時未知的真相,
有趣的共通點是三篇都是以感情為基礎寫的,
第一篇是社團的多角關係、第二篇是學生間的愛戀關係、第三篇是班對關係,
以下略述三篇小故事的心得,有雷,不想看到劇情的人就到此為止吧!
雷
〈十年後的畢業文集〉
在廣電社一起做影片的六位好友,在畢業十年後一次社內社對的婚禮上再會,
當年與浩一交往的是千秋,何以婚禮時浩一的對象是另一位社團友人小靜呢?
湊巧的是千秋因為之前一場意外而毀容,自此消失不見,引起一陣懷疑。
照作者的鋪設,有意導引大家以為是小靜對浩一有好感,而吃醋傷害千秋,
但真相是千秋只是自己跌倒,又不好意思再連絡好友而已,
她藉毀容而冒名另一位社團好友悅子,透過書信還原當年故事,
其實她本人最清楚這個意外不過了,只是藉機了解大家對她的想法。
這篇我覺得故事發展很意外,原來調查的小悅其實就是千秋本人,
千秋調查自己只是想了解大家的想法,卻意外發現原來過去的友情是虛假的,
內容有創意,但毀容而頂替小悅這點有點不合理。
〈二十年後的作業〉
一位老師真智子委託已當上教師的過去學生大場,拜訪六位令她掛心的學生,
本只是單純了解六位學生的近況,大場意外發現這六人與老師背後發生的故事,
二十年前真智子帶丈夫與六位同學去採葉子順便遊玩,
一位同學良隆在河川誤掉進去,師丈冒險救人不幸溺斃,
每位同學自此開始對真智子有不同的觀感。
故事結局,大場要拜訪的第六位同學,就是自己未改名前的女友,
女友因為自己與另一位青梅竹馬在當年吵架,老師為了使兩人和好而辦這場出遊,
因師丈的死,使其一直難以釋懷,剛好主角大場向其求婚,
她希望老師能間接幫她把這件過往告訴大場,
其實老師是故意找大場來,讓他自己找出未婚妻的過去事的。
這篇結局很溫馨,最後大場與未婚妻自此拋開疑慮而在一起。
〈十五年後的補習〉
萬里子的男友純一突然要做兩年的國際志工,讓她懷疑跟十五年前的事有關,
原來當年班上同學一樹霸凌康孝,萬里子正義感使然而挑戰一樹,
之後康孝約了一樹與萬里子準備和好,結果卻發生了火警使一樹喪命,
純一救出了萬里子,而康孝隔天自殺了。
本以為是場意外火警,作者巧妙的運用純一的謊言誤導大家思考,
原來當初康孝把兩人關入倉庫,一樹本欲非禮萬里子,萬里子失手打死一樹,
純一趕到時為了消滅萬里子殺人的證據,而放火燒了倉庫並栽到康孝身上。
這篇故事因為萬里子失憶了,加上純一為保護萬里子刻意誤導自己為殺人兇手,
使結局突然大翻轉,也見到一個男人的真心守護。
這三篇中我最喜歡第二篇,懸疑的故事下有著溫馨的結局,
第三篇男主角誤導使人以為他是兇手也頗富創意,
第一篇則讓人思考友情真的是友情,還是一切只是假象而已?
這三篇故事都是追憶當年,命案的發生也屬意外,
故事的目標不是讓大眾找出真相,而是了解事件發生後大家的想法,
從人心出發而寫作,湊佳苗在這點表現很棒,之後應該會再看其他續作吧!
- May 12 Sun 2013 23:51
《往復書簡》心得
- May 10 Fri 2013 08:46
靜思妙蓮華─真俗二諦
如修三學
破見思惑
慧命得安
始發大心
要去除心中的煩惱,要先從修習戒、定、慧三無漏學開始,
人人只要遵此而守好本份及戒律,內心就會開始自我節制,
內心有自治便可以修德,我們自己的內心世界別人是看不到的,
但心中煩惱微細,要除這麼多微細煩惱得靠三無漏學,以破見思惑,
然而我們常常一個心後破一個煩惱,很快便又流失掉了,
故我們要發的是大心,在去除煩惱後開始修德,當德相顯於外時便能統領大眾,
從三無漏中修德,如此增上我們的心,當到達自在的境界,則修德圓滿。
心得自在
即以戒定慧力
修習增上學
已得修德為圓滿
能出入自在
此以戒定慧力
得自在也
我們要能出
我們修行不是要自修而已,若因此斷了與外界的緣就只是己得自在,
我們要在人群中亦能心得自在,時時進出人群卻心自在,這才是真是到達「靜寂清澄」。
任何環境都阻止不了我們的心,便達到了出入自在。
若於真俗二諦
一、 真諦
真理之實義
又聖者所見之實義也
了知無結無縛
心得解脫
此以慧力得自在也
二、俗諦
俗事上之實義
又凡夫所知之實義也
出入自在要知真俗二諦,真諦是出世所得的真正道理,此為聖人所見,不受世俗牽掛,
但並非不理世間,而有大慈大悲的憐憫眾生心,
俗諦則是入世了解世間法,此為凡夫所見,
我們要得自在,要同時修得真俗二諦,兩邊都得了解。
就像上人每次都在勉勵慈濟弟子,不是每日唸佛、唸經而已,還要在人群中行經,
一個心安定後是否能經得起入世的考驗,便靠的是此時。
人人本有如來本性,但為漏、結所覆蓋,漏是煩惱、結是執著,外境污染了我們的心,
其實真理一直不離我們的心以及生活周圍,只是被漏結掩蓋而不得自在,
靈山會法萬二千大阿羅漢及比丘眾,都是各有長處且出入自在,
佛陀教法需要有人證實,這些聽眾就是印證佛法最好的代表,
看到那麼多賢人能因聽法證果,也自勉能更聞法入心,得到真正的出入自在。
- May 09 Thu 2013 08:42
靜思妙蓮華─自利利他 心得自在
定力修習所學
已得圓滿
於諸境界能出入自在
心得解脫
此以慧力得自在也
常常我們都在發願要好好利益眾生,但我們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
發願是否能圓滿要看的是我們是否願意去行動,我們都是凡夫,
凡夫就是要起步最難、要能下定決心最難。
佛在世時,諸位弟子皆未能即時發大心、立大願,直到說《法華經》時方轉小為大,
真正的圓滿是可以在任何的境界中來去自如,
佛陀說既然發大心了,心態要能進出自如,就需心得解脫,用慧力才能得自在。
一則公案是一位住金碧峰的老和尚,他修行已修到萬物皆空的覺性,
國王見他修行高深,於是贈其一個紫金缽,未料和尚對紫金缽動了心,
本已入定了和尚,因為喜愛紫金缽,成為他唯一修行的障礙,
有天一名小鬼因和尚壽盡要來取命,因其道行高深,心已入空境,而尋不著其魂,
但只是敲了紫金缽三下,和尚馬上起心動念而原形畢露。
上述的故事要告訴我們即使修行多深,一絲的煩惱都會遮蔽我們的智慧,
即使是微分煩惱,不予去除都難以心得自在。
心得自在
揀別未盡法自在
自他兼利方名自在
《法華經》中佛陀為諸位聲聞眾授記未來當成佛,
佛之教法一但入身、入心,便能開悟而曉道理,然而這還不夠,
這些聲聞只是停留在小法、自利,未能兼利他人,使己心真正自在,
自己聞法修行是修自己的德行,這只停留在利己,
先利己後便有了德行得以服眾,統理大眾、一切無礙,故先利己,之後仍要利人,
揀別未盡法自在,羅漢畏因,求斷滅因緣,卻執著在不對眾生施予關懷,
因為眾生剛強、難調難伏,即使已授記也不敢入娑婆世界渡化眾生,
利他對人而言是不易的,但只有自他兼利方名自在。
這在慈青的經驗也是如此,追求自己的德行容易,但當我們要把理念推展出去,
因為害怕挫折,心知外人心難調,一次、兩次的受拒絕使自己更加畏懼,
但這樣便無法達到上人說的自在了,故以此自勉能更有勇氣走入人群中傳法。
- May 08 Wed 2013 08:44
靜思妙蓮華─盡諸有結 因果盡亡
經言
無復煩惱
正讚諸大阿羅漢之
諸漏已盡
逮得己利
棄捨重擔
證阿羅漢果者
為有餘涅槃
在去除煩惱之後,在座的阿羅漢皆是諸漏已盡,
煩惱盡後逮得己利,每位都將身上的重擔給放下了,
但阿羅漢只是證果,而非真正能成佛,
《法華經》中佛陀開示正直捨方便,告訴大家只是自己煩惱去除還不夠,
這樣的境界只是有餘涅槃,還不是最完美的境界。
因三界分段生死之因
雖可斷滅
而現有業果之身
仍然存在尚未解脫
仍是有報
故為有餘涅槃
阿羅漢雖然斷滅煩惱,但只是暫時滅除了過去所種的業因,
業果所生之身尚存,我們仍不脫生死之外,
要徹底解脫需要的是內心無明去除後,不再結未來的業因,
到了不結未來因果,且能生死自在,如此則為無餘涅槃。
為何心會有煩惱呢?因為我們心中的結未能解開,未能盡諸有結,
結有「九結」,愛結源自愛欲、恚結是因有所求而不得、
都得到時又會驕慢生慢結、自我卑劣則生無明結、
煩惱使我們起疑而生疑結、生疑後又見解不通生見結、
見解不通而有所執取為取結、看人有而嫉妒生嫉結、
吝嗇不肯施捨為慳結。此為九結,煩惱之因。
結即惑習之業
為諸有之生因
今智斷
不受後有
故云「盡諸有結」
因果盡亡
不生義也
此九結乃源於無明,當以智慧斷去,盡諸有結後則不再受果報,
上人開示要斷煩惱修心清淨未必要出家,我們在家若根機利亦可智斷,
聞上人此法語更感到信心,佛的教法遍及出家、在家,
道理相同好好掌握,一樣能斷除煩惱以證佛果。
- May 07 Tue 2013 23:09
靜思妙蓮華─忖己德行 忖己利他
與大比丘眾
萬二千人俱
皆是阿羅漢
諸漏已盡
無復煩惱
逮得己利
盡諸有結
心得自在
諸漏已盡,在煩惱皆消除後,進而逮得己利,也就是得到德行,
修德是要自己去修的,時時刻刻顧好自己的心,每天聞法要聽進去,
戒、定、慧中的戒是防非止惡,就是要預防我們的心念偏差,能守好善念、好心,
煩惱常來自執念,一但有了智慧才能斷除我執,即由智斷執。
「逮得己利」
逮得一句
讚歎堪受應供之德
逮得已證修德之意
由智斷執功德
證無為理
從生活中回憶自己也常執著在某些事情上無法擺脫,
執著很苦,無時無刻都會想到這件未了之事,而無法衷心捨下,
智慧的培養是希望我們從斷煩惱後,又能斷去執著,
這份執著可能來自對同儕的不習慣或對他人的照顧,
無法看透真的是滿心煩惱,所以佛教的智慧就是看空這些,使心能清淨。
為者
造作之意
無因緣造作
曰無為
又無生住異滅
四相之造作
曰無為
即真理之異名也
無為法是真理,世間一切不離成住異滅、生住壞空,
一朵蓮花被農夫拔除也是一個美麗物件的消失,
但欣賞蓮花時看見其生與滅,更感受到住於相的苦,
能行無為法,無住四相,不執著所有,更能開闊己心看世間。
忖己德行
忖己利他
如修心忍苦
堪受勞身而作
食住清貧
應供義也
在生活中要得以忍受考驗,一切的阻礙都是對我們的修行,
只要得以忍受,修好我們的心,這是一種自利,自利德行,
除自利外尚要兼利他人,不然有缺德之憾,
佛陀要我們行菩薩道,便是希望我們不僅自利,培養德行後更能利他,
慈濟一路的宗旨都在利益他人,並修自我慧命,
所以在我們得以培養我們的德行外,更要看看其他人也需要我們培養他們的德行。
- May 03 Fri 2013 11:54
靜思妙蓮華─內心自治去無明
修德從心內涵
自治勤念平衡
見思惑是煩惱
殺賊破惡怖魔軍
欲漏無明都盡淨
戒護明心定慧生
一切唯心造,每當我們生起煩惱時要好好去看我們的心,
習氣就是自心中所生,要去習氣,便要好好修練我們的心,
一個辦法是「修德」,德,得也,不修不得,
想要得到我們的本心,便要靠修行來對治習氣,此為「修德從心內涵」。
而「自治勤念平衡」說的是我們不平衡的心,我們的心不平衡,
常在道場中很受當時氣氛影響而感動,但一出這個環境,又是習氣難改,
所以說煩惱習氣要改不易,需要靠的是佛法僧三寶的敬信來對治。
第八識的「藏識」會將我們所以意識到的東西都收進來,包括煩惱,
原本我們的清淨佛性也埋藏其中像寶一樣,卻因煩惱進來,如賊般盜取,
所以我們才說殺賊,殺除心中的煩惱,不使藏識受污染,進而破惡、怖魔。
《法華經》開頭的萬二千阿羅漢都是諸漏已盡、無復煩惱者,
每個人都已排除有漏的無明,到達靜寂清澄的境界,
要證佛法,必然要有靜寂清澄般的心境,方能通達佛法,
阿羅漢已到此境界,因而無生,不入六道中再受攀緣之苦,
故我們也要精進於去除有漏的煩惱,使自心更加清淨,
如此亦能脫離六道,而得以乘願再來施菩薩利行。
- May 02 Thu 2013 09:43
靜思妙蓮華─戒定慧破見思惑
聲聞受法
深入道心
依教智力
除煩惱賊
遠離無明
生死自滅
聽別人說話,聽的懂了,又能依此而力行,
在聽完佛法後,能夠依教奉行,便能發揮我們的智力,此為「依教智力」,
前面說過了破惡、怖魔、乞士,要證羅漢果,先破九十八使煩惱,
煩惱一除則不必憂懼魔王再來擾亂,當得解脫生死,進入無生無滅的境界。
今日晨語最攝受的一段是「應供」,出家人做為乞士,是為內調心、外化緣,
到了應供便能受供養,因為乞士的責任重大,除了傳法、更要守好德行,
供養有利供養,物質的給予,佛陀讚賞貧困的人能做利供養,
貧窮者自己所有不多,卻又能施捨,這樣的無私之心很得讚嘆,
不禁使我想起之前探望的一位長者,財產不多,還需要別人救濟,
但本身每月仍撥點錢希望慈濟能濟助更多人,
因為自己苦,更能體會其他需要幫助的人吧!
另外是敬供養,若沒有利供養,但能依教奉行,便可得敬供養,
自己有德,自然別人尊敬,所以我們才要破惡殺賊,
如果人人都能如此,則相互尊敬,這便是一個和諧的團體。
破惡後,我們的內心到達智、斷二德的阿羅漢境界,
智德是能夠明白一切、斷德是能夠斷除一切煩惱,
破除煩惱則脫離生死,並進而發菩薩大願,乘願在六道中倒駕慈航。
世間有成住壞空、生老病死,因緣果報則於心中有生住異滅,
上人開示我們要顧好自己的道心,因為煩惱一起便起魔障,
要破魔境,便要靠戒、定、慧,以此三學先破惡、怖魔,如此慧命安定。
- May 01 Wed 2013 08:52
靜思妙蓮華─會道法華淨菩提

以能斷盡諸煩惱 諸漏已盡心明淨
得為人天大福田 令心會道淨意澄
要得到人天福天的境界,我們必須破除煩惱,使心清淨,
學佛可得此福田,出家就是要捨離煩惱、修得福田,
令心會道,我們的行為不偏離正道,不遠離佛法,心自然就清淨,
常常自己心很雜亂,忘記佛法對我們的引導,煩惱過後就是後悔,
以此告誡自己能時時守住正道,不偏離正法,或許心更能舒坦。
如是我聞
一時
佛住王舍城
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
萬二千人俱
佛說法時有萬二千人共同與會,每個人都聽進佛陀所說的法,
大家共同來證信妙法,阿難結集復說佛法時,有那麼多人應和,
可知道我們所聽的妙法是確正不虛的,要能虔誠相信。
皆是阿羅漢 諸漏已盡 無復煩惱 逮得己利 盡諸有結 心得自在
在座的萬二千人都是已證阿羅漢果的人,什麼是阿羅漢?
阿羅漢的意思就是:殺賊、不生、應供,
殺誰指殺除九十八種煩惱,能斷煩惱,不使心受污染,
如此見思塵垢脫落,去除了見思惑,我們不再受輪迴生死之苦,便為「不生」,
脫離六道後要學習的是佛菩薩的精神,來去六道中倒駕慈航以利人群,
最後是「應供」,應供就是具智德、斷德兩種功德,智慧之德及斷滅煩惱之德,
智斷功德已得,便能受到供養,要受供養,本身一定要有德行使人敬重,
供養有三種,一者是物質供養「利供養」,比如比丘拖缽所得,
一者是敬供養,在家居士對出家人的禮拜、頂禮,
一者是行的供養,身體力行去做供養,比如慈濟人救濟的行動。
這樣的道理其實很生活化,平常我們做人守正道,則人人敬重,自然會受供養,
反之我們無法將德行顯現出來,那別人也沒有辦法由衷敬佩自己的人格。
綜上所述,能通曉道理是為智德,能斷滅煩惱為斷德,
合此二德即為菩提、涅盤,達到大阿羅漢的境界了。
- Apr 29 Mon 2013 09:20
靜思妙蓮華─破惡、怖魔、乞士
前面說過,要除去心中雜念靠的是戒、定、慧三無漏學,
繼之是佈魔,當一個人發大心要出家時,魔王就來了,
因為魔王會畏懼一個人的出家,等於是解脫了牽絆,
人若心正,則魔道將被破除不存,故魔王會來滋擾正念,
出家使魔王畏懼,如果又發了大心要渡眾,則人人升起那份正念,
一人出家已使魔王如此厭惡,現在大家都提起正念了,魔王怎不緊張?
有了前兩次的怖魔,第三次是當我們成就正等正覺之時,
覺悟之刻,那份力量足以破除魔障,使魔不再侵擾,
仔細想想,自己平常雜念生起,不就是魔障嗎?
上人開示,要防止魔王起,便要時時守心立定,堅定自我的意念,力行正道,
自己遇到障礙時,是否能想起發願的那念心呢?
出家後便成為乞士,因為出家人要拖缽化緣,
其本意是希望四姓平等,大家一同外出爭取食物,也藉此將佛法廣傳,
所謂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就是以此引渡有緣人,
內能調心,外能化緣,在拖缽過程中調伏自己那念心,並與眾生宣說教義,
有點像慈濟的委員募款制度,即使你再有錢,來到慈濟也要學習向外募款,
募款的媒介是錢,但上人一直要我們募心,藉此機會向大家說明慈濟的理念,
籌集更多人的愛心去投入慈善志業當中,破除只是自己埋首苦幹的辟支佛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