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蘭卡是遙遠且久遠的佛法國度,
孔雀王朝摩哂陀阿羅漢傳法於此,開啟佛法盛世,
而中國法顯更曾在西元五世紀來此取經弘法。
斯里蘭卡在受英國殖民後,飽受內戰所擾,
其國度可分為兩大族群統治,信仰佛教的僧伽羅人與印度教的泰米爾人,
兩族長年的衝突在2009年簽下和平協定後落幕。
本集〈大愛全紀錄〉訪視了於此兩個宗教的面貌,
而主要仍聚焦在僧伽羅人身上。
可以看到僧伽羅人是非常虔誠信仰佛教的,
他們週日會讓孩子去上佛法教育課程,從小讓他們擁有一些佛法知識,
像國小一年級就會了解不殺生、孝順等觀念。
另外像他們還新設立供比丘尼學習的學院,
因為照傳統,比丘尼的受教程度不高於比丘,
在總統宗教顧問的推動下,開始讓比丘尼受教育。
雖然過去有種族內亂影響當地,但當地百姓其實感覺不大,
生活仍然平靜地在國,斯里蘭卡安逸的生活,帶來當地一片祥和。
- Oct 09 Tue 2012 13:58
〈大愛全紀錄〉綻放─蘭卡佛國戰後復興
- Oct 09 Tue 2012 10:01
至今所完成的慈青社影片剪輯
因為喜愛攝影、喜愛影片剪輯,至今已幫校內慈青社剪了數支影片,
突然想幫大家做個總回顧,於是把我已上傳到Youtube上的影片整理如下:
99-1台大慈青社居家關懷總回顧
若沒有記錯,這是我為社團做的第一支回顧影片,
當時做為居家關懷負責窗口,想在跨年時給每位夥伴一些共同回憶,
把各組路線的照片整理播放,並在最後請大部份的路導一起集氣廣邀菩薩共同努力。
可惜正式播放時,因為是期末,其實看到的同學不多。
2011台大慈青社之嗨蟲圓緣影片
100-1台大慈青社活動總回顧
以上兩支回顧影片是用最簡單的Movie Maker剪的,
當時電腦還沒有會聲會影,為了製作許多特效,還必須開PhototShop幫忙最合成、動畫,
這段時期的益州很喜歡在間奏或開頭加一段溫馨小文字,
想營造那種動人的氣氛。
100-2台大慈青社課回顧
100-2台大慈青社志工活動回顧
100-2台大慈青社總回顧
以上三支是在期末的回顧社課時所播放,一星期連剪三支超級累!
好佳在有會聲會影的幫忙下,可以進行許多動畫且節省時間,
影片也正式邁入HD高畫質的時代XD
100-2台大慈青社家聚
101-1台大慈青社嗨蟲趴趴GO
上面兩支都是活動的回顧帶,我想跳脫傳統死板的風格,
所以加入一些逗趣的文字與動畫。
台大慈青社最新鉅作─修謙卑
這是排練北區會報要呈現的戲劇時,突發其想設計的預告片,
短短幾十秒,我想營造出電影預告片的感覺,
可惜資源不夠多,但還是用些替代想法把它呈現出來了。
- Oct 05 Fri 2012 10:57
[書摘] 何飛鵬─自慢
作者何飛鵬
P.39 一切「Back To Basic」,回到基本,回到原理、原則,是一切工作的本源,當你徹底瞭解原理原則,一切融會貫通後,許多奇技妙法也會油然而生,這是從有招到無招的過程,但是奧妙藏在基本之中,「Back To Basic」是巧思奇謀的開始。
P.46 我更害怕的是,一但我養成這樣的「奢華」習慣,當我失去時,我會更痛苦,因為我無力負擔,我就不敢嘗試,不敢擁有,也不敢奢華成習。
P.58 日文中形容自己最拿手、最有把握、最專長的事叫做「自慢」,餐廳中的招牌等,稱為「味自慢」,「自慢」這兩個字完全沒有驕傲自大的意思,只在形容自己的拿手與在行,是不是比別人更好,其實不知道,但絕對是自己最自信、最有把握的事。
P.77 那是無所不在的學習,也是無時無刻的學習;學習,Any time,any where!
P.281 做到第一筆生意不叫成功,做到第二筆生意,才是真正的成功。
P.299 成功的光環,有時會讓人迷失,因而高估了自己的貢獻與能力,低估了組織的力量與能耐,也錯估了外在的形勢,這是能力強的工作者,經常會與組織陷入對抗,導致組織與個人兩敗俱傷,要避免悲劇,對自己的能力保守,對組織謙卑是必要的。
- Oct 05 Fri 2012 10:10
[心得] 一絃琴
作者宮尾登美子, 陳寶蓮 (譯者)
一絃琴是日本一些地方所彈奏的奇特樂器,
與傳統三絃琴的差別就在它只有單單一絃,依舊能彈出曼妙的音樂。
《一絃琴》的故事發源於幕府末年的土佐,由主人翁「苗」與「蘭子」兩代,訴說這段琴的興衰。
苗自小聽到流浪琴師龜岡的一絃琴演奏後,一直欽慕於琴音當中,
透過拜師,深入一絃琴的造詣當中,在當時一絃琴仍然是男性演奏的冷僻樂器,
武士家庭的苗,在取得家人支持後,學習一絃琴,
期間曾遇到愛慕的師傅死亡,以及自己不幸的一段婚姻,
在其第二段婚姻與公一郎完婚後,再度拾起一絃琴,並與公一郎一同開設琴塾廣招女弟子,自立門派。
琴塾開始後,名聲大譟,一些自栩高貴的家庭莫不以將女兒帶進琴塾學琴為上流情操,
其中一位便是蘭子,蘭子自小即通各項才藝,在求學過程一路也很順遂,
重視名聲與地位的蘭子,在一個倍受誇讚的環境下生長,
來到琴塾學琴,琴藝之高超,也是最被大家看好的一流女弟子,
在蘭子以成亭亭玉立的少女時,年漸老邁的苗開始被慫恿考慮傳承琴塾之長的地位,
本來是最佳人選的蘭子,其驕慢之心卻為苗所在意,而遲遲不願率性傳承,
傳承之論在最終,苗選擇以甫出生的養女立為未來接班人,而自認為被背叛的蘭子也默默的離開琴塾。
蘭子因其對自身才能的自負,以及輿論上的支持,始終相信自己會是接手琴塾的最佳人選,
但那股狹窄的氣度使她不能容忍眼前出現比她更優良的競爭者,
她逼走了與她實力一致,但個性純樸無爭的對手雅美,
雅美出身平凡,但言行皆保有莫大的謙虛與傳統婦女的美德,反成為苗心中的人選,
雅美即使被蘭子逼走,蘭子依舊無法得到繼承人身份,使她認為這是苗對她的報復,
兩個世代的女人的對決,蘭子始終掛念直至苗已老死而去,
邁入老年的蘭子始終不諒解苗的決定,
直到昭和年間,已步入末塵的一絃琴突然被廣播電台的邀約演出而又被看重,
唯一還留下一絃琴技巧的蘭子又受到了重視,除了上節目演出外,更招收幾位弟子,
然而這項已鮮為人知的樂器,只是在她手中短暫開花,
蘭子將這段經歷是為她打敗了苗的證據。
這是一種可悲的生命吧!人生活在競爭當下,
因為不曾失敗,使自己跌的更痛,卻又以一時的勝利視為人生一大勝利,
蘭子始終未解苗的心意,也早以將苗的「市橋流」技法給曲解,
師徒兩人彈奏同樣的音樂,但表露各自的心思,
純樸的美好以及將音樂視為自己名望的手段,兩種心思不同的結局,
蘭子活在自己狹窄的世界中而死去,但這場無形的對決,究竟是苗或蘭子勝出呢?
- Sep 30 Sun 2012 23:21
法譬如水─甘露滅苦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
常常我們學佛者被讚歎有好因緣得聞佛法,雖未值佛世,亦屬難能可貴,
我自己感受到因緣不可思議,過去我也未曾想過要找到可以歸屬的宗教,
但因緣成熟時,佛法即現前,
佛法現前時我也不是立即向崇,而是又經一番因緣才真心嚮往。
佛陀言要「甘露法鼓,轉無上法輪。」要以佛法驚醒迷茫眾生,
佛陀的本懷,以及其所悟之道,讓世人有所讚嘆,
如過去佛陀所遇之梵志,同屬修道人,也非常敬佩覺者的體悟,
但只是讚嘆卻未跟隨佛陀體悟佛法,此一離別卻意外離世,增添遺憾。
生命無常,人這一生有多少時間未可知,
善法在前卻未加珍惜真的很可惜,
在現實中也有很多人,他們認同正道,卻以為時間夠長未能立即精進修習,
與佛法的交錯,雖說是因緣不俱足,未能把握住是自己的損失。
有人或許說這是宗教者的偏執,但或許是這份執意,讓我們更上道吧!
要改變這個世界,慢慢來一定來不及,
要如上人所說,不要慢慢做、慢慢改,而是立即!
- Sep 25 Tue 2012 19:58
[心得] 自慢3 以身相殉
最近看完了何飛鵬的《自慢3》一書,本書談的是作者的創業經驗,
我本身沒有什麼特別想創業的精神在,但我想從書中掘取出一些奮鬥的精神!
先談論作者何飛鵬,他是知名平面媒體企業「城邦」的董事長,
他除了過去的報社工作經驗之外,他也辦雜誌「商業周刊」、「網路家庭」等、
出版社「商周」以及平面媒體的整合出版「城邦」等等,
幾乎囊括了台灣各個平面出版的媒體,
我自己本身也熱愛平面媒體,故想特別從一個媒體人的身上,了解此企業創業之艱辛。
作者眼中的創業,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將為了自己的事業而有「以身相殉」的決心,
他看待創業的方式,基本上是種對自己企業的絕對奉獻,
創業者沒有自由,他永遠為了公司而拼命,
他必須要有挑戰的企圖心,創業是不歸路,一但踏上,便要不斷求進,而非退。
創業者也要有為了公司而有所犧牲的心,若公司沒有自己會更好,甚至不惜退出。
在這裡體會到的是一種做事的決心,據作者所說,創業成功者不到一成,
為什麼?很多人或許遇到時運不濟,但很多也是缺少了決心,
他觀察到有些人連是否創業都猶疑不定,沒有十足勇氣挑戰,
即使我沒有創業的打算,單純寄人籬下的工作,也要對自己的做事有所決心,
這就是一種對自己工作的責任感,創業者因為事業源於自己,一步也退不了,
這種破釜沈舟的決心實在令人欽佩。
多數創業者一遇到困難即倒地不起,但有哪個企業能那麼好運,從開始就長鴻?
作者創辦「商業周刊」時,頭幾年也遇過不斷增資卻又無法回本的難關,
但他用一種對自己事業的堅持態度,感動了願意增資的股東,
也終於開拓出一個新路去拓源。
人家都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真的是很能相應的話。
文中也提起很多態度的改進,像是對部屬的態度,你不能把失敗歸咎於團隊,
因為他們也是你找來或培訓起來的;
或像是團隊極小化原則,不在不需要時無謂的擴張部屬。
許多的觀念是值得為創業者或經理人所借鑑的。
- Sep 18 Tue 2012 23:09
[書摘] 自慢3 以身相殉
作者:何飛鵬
出版者:商周出版
P.18 你一定要強烈地覺得「全世界都錯了」,才值得去創業。創業,是因為你有一個想法,渴望得
到驗證。你不能只因為追求財富或追求成就去創業,那些力量都不夠,不足以讓你度過一切艱難和
險阻。
P.73 順著趨勢潮流做事,事半功倍;問題是一個人如何觀察趨勢的變動。一九八七年台灣發生了三
大劇變,可是很少有台灣人記得,說明大多數人對環境變動的無知,這也是創業者第一個要克服的
盲點:對環境冷感,不知自己所處的機會與危機。
P.113 創業者是摸索者,是領頭羊,也是訓練者,在內部要不斷的傳輸理念,宣傳理念,教育團隊
,絕不能說:「我的團隊不好!」因為團隊不好,要不你不會挑人,要不你不會訓練,這都是你的
錯。
P.174 團隊極小化的加人原則是:「為解決人力不足不得已而加入」,不是預先加人準備業績成長
。強調增加人力的「Just In Time」。
P.204 憤怒與單純看到的生意機會完全不一樣。生意機會是生意人天生的賺錢動機,目的在改造個
人的財富與生活狀況,那是一種生意人精準而理性的計算。而憤怒不同,我們看到社會的不平、不
足、不滿,而決定挺身而出,嘗試改變,有時候那不只是理性分析,而是一種發願,一種捨我其誰
的反應。
P.204 從事沒有憤怒的生意,你只是個生意人,多幾個錢罷了!
P.216 所有想創業的人,都應該想的是你看到什麼樣的欲求不滿?可以做什麼改變?而不只是想做
生意、賺點錢!
P.225 「集中全力做一件不一樣的事」要具備兩個要件:一是不一樣,另一是全力做一件事。
P.242 老闆永遠是路徑探索者,老闆永遠是超級銷售員,老闆永遠是關鍵困難的解決者,老闆也永
遠要自己「先」走出路來,然後帶領所有的團隊走出迷宮、走出困境。
P.297 柔軟度是待人處世的外在界面,而正直則是每個人心中對大是大非的堅持。外在界面溫和,
會好相處、會有人緣、會有許多朋友、會減少許多爭執。人生的大多數時候,只是互相感覺良好,
而柔軟度就是感覺良好的潤滑劑!
- Sep 13 Thu 2012 20:08
性別&人口
今天上了兩門課,一門與性別相關、一門與人口相關,
分享幾個我聽到覺得不錯的知識:
1、我們的姓名與性別常常會有一些連結,比如女生的名字中如果有「芷」,
可能是指女兒到此為止,之後希望生男的,較過去的話可能就會有「滿妹」這種名字。
2、婦女不要依靠權勢較大的男性發聲,而是對自己的權利講話。
3、台灣的總人口,女生其實多於男生,原因是女生生命期長,
男生常為了照顧女生、家庭而導致身體健康不佳,但在新生兒上,仍是男多於女。
4、針對一國的人口是否太多、太少,開發中國家通常是太多、已開發國家則是太少。
- Sep 11 Tue 2012 12:49
深刻體悟
最近因為一次對談,讓我體會到兩件事:
一、在面對討論時,有時候總會出現一些非主流的意見出現,
在面對這些比較個人的想法時,並不是要去扭轉他的想法以符合大眾,
或是一味把別人扣上「這是你自己的想法」而剝奪別人意見分享的良機,
私以為在面對這類少數或個人想法的出現時,應該是去認知到原來有這樣的聲音在,
假如有一個這樣的聲音出現,難道不會有第二個、第三個嗎?
二、當別人有些情緒化的言詞表達出現,不要急著回應,
就算你再有道理,此時人家表現心情,只是想要一個發洩的通道、傾聽的對象,
若你直接回應對方,想用道理去改變別人的心情,
只是徒讓一個人更不想聽、煩惱無法抒發而已,
或許等對方心情平靜再來談這件事,雙方都會更加理性。
- Aug 27 Mon 2012 08:53
慈懿會爸爸的話
昨晚到一位陪伴慈青的爸爸家中作客,由於爸爸長年在國外,
偶爾回到台灣,讓我們這些慈青孩子格外珍惜與爸爸相處的時刻,
我很喜歡這位爸爸,不只是因為很照顧慈青,他的一些思考與對社會的見解很獨到,
聽爸爸講話會覺得很精彩,又會發現許多自己沒有去注意到的思考面向。
本次的家聚也是聽了很多爸爸的獨到見解,分享如下,括弧部份為心得:
一、我們去看社會或一些現象時,有時候會很憂心於不良的面向,
然而在我們面對這些不良的現象時,我們不是要抱怨或批評它,
而是從其他的角度去想如果是我,我能怎麼做去解決它,
比如面對教育的改革亂象,要去思考假如我是教育部長,我該怎麼做?
(這就是化批評為一種積極面對的心理,與其去抱怨,不如想自己能為世界做些什麼。)
二、我們孩子在做任何決策時常淪為父母所掌控,
有些事在無法做時,會歸咎於爸媽說這不能做、這太危險了,
但孩子就是要試著有自己的決策與判斷,而非受父母所影響,
長輩或許在知識上比我們多,但智慧卻不一定,
如果智慧也比較高,那就不會有佛陀、不會有上人,
我們要做一件事如果父母有所罣礙,那就是不放心我們去做,
我們應該要去解釋清楚、講清楚自己會怎麼做,自己怎樣去判斷,
而且平常就要讓父母親放心,他們才會讓自己去做。
(父母都很疼惜孩子,覺得只要你乖乖的陪在身邊就安心了,
殊不知是種對孩子成長的牽絆,只要我們能讓父母放心,我們就能做、就能成長。)
三、現在大學生很多都不肯彎下腰做事,在職場上其實還是有很多工作去做,
但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了一種驕慢,而不願意去做那些事情,
之前聽教育部說要技職學校全面大學化,但這樣未來又有誰去做那些技術工作?
我們人是要不斷去學習,很多技術性工作自己平常就也可以學習,
不要等真正遇到問題時,就馬上花錢請人來處理,讓人家賺那筆錢,
很多事情自己看看、學學,就可以解決的。
(這點最切合我的心聲,大學生不論素質高低,都渴望自己去做那些動腦不動手的工作,
但真正在維繫社會運作的,其實是那些基層技術人員,雖說經濟不景氣、失業率高,
然而其實基礎工作一直都有職缺,因為年輕人不願意去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