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假第一天天氣好,迎接學生生涯最後一個春假(溫書假),
與三五好友相約去看「普立茲新聞攝影獎70年大展」,太陽照耀很適合出門!
一開始先陪璁璁去光華商場修他的電腦,再來就出發到華山藝文中心。
華山藝文中心是第一次來,這裡給我的感覺很文藝,幾個舊式房子排列,
散落其中的是各個文創商店或餐廳,費了一番功夫才找到展場位置。
↑本次出團成員:我、脆迪、璁璁、湘湘
天氣好,跟售票亭來個合影:)
走入展內,映入眼簾的是上百幅的照片,每張照片依照年代做集合,
旁邊都有註解照片背後的故事,很多看到照片的直覺想法,與背後的故事可能不同,
因為背後的故事,不論美麗或滄桑、悲涼,都值得細細品味。
因為是照年代區分,一開始都是黑白照片,但中期出現黑白與彩色交錯,
近期則都是彩色照片,但偶有攝影師因個人風格還是選擇拍黑白照片,
我個人很喜歡黑白的照片,有那種歷史久遠的勉懷感,更深入心裡。
↑與周邊表示的合影
普立茲新聞攝影獎是頒獎給該年度傑出的新聞照片拍攝者,
獎勵每張照片紀錄下時代的故事,或隱含當中的深刻人文意涵,
不過其實這類照片很多都發生在戰爭、貧窮、種族衝突,
時代的眼淚留下這些淒涼但美麗的影子,
一張張悲傷的故事呈現眼前,久久不能自已,人性的黑暗,帶來世間無盡的災難。
看到戰爭下的犧牲者,可歎人心的貪婪使世界無法和平,
看到種族的歧視與血腥,悲哀人們無法將萬物平等看待,
看到弱勢的貧窮與饑餓,遺憾世間就是有那麼多不公平的命運交雜,
心中五味雜陳,鏡頭下紀錄了另一端、另一刻的故事,
它正在發生,但我們從來沒有經歷過......
當然也看到了一盞光明,最印象深刻的一張是一位高大的美國人對稚嫩孩童彎腰關懷,
兩人的笑容象徵人與人的和諧,彎腰與抬頭構成美麗的圓,解說員說,它象徵了「圓融」。
↑離開展場前巧遇華姐姐,於是我們一起拍了一張合照。
看展時大家速度不一,我是最早看完的,便出去四處逛逛,
看到了「風潮音樂」的旗艦店便過去看一下,佈置很典雅呢!
自己一直很喜歡風潮的音樂(慈濟的音樂很多也是風潮提供的),
想買幾張佛教音樂回去聆聽,一位很親切的姐姐幫我選片試聽,
我在人家店裡坐了也半小時有,一直不斷換片聽音樂,姐姐不厭其煩的解說音樂,
反倒是我聽到耳朵沒感覺想走了XD 最後挑了三張佛曲,結帳回去跟大家集合。
- Apr 03 Wed 2013 22:33
普立茲新聞攝影獎70年大展
- Apr 03 Wed 2013 09:26
靜思妙蓮華─妙法如藥療眾病
如今世代
稱為濁惡時世
災難偏多
堪稱天地氣象
人心病態衝擊
極需靈方妙藥調治
世間四大不調,而人體也因為病症而受苦,我們說現在是五濁惡世,
不論是天地或人,都受到災難或病態所擾,尤其是人心那念無明,
無明使人心蒙塵,所以需要有靈方妙藥來解決,
什麼是靈方妙藥?就是佛法。
唯諸佛菩薩願力
倒駕慈航來回人間
投入人群中
方便調和教
佛陀依眾生根器,以種種法門對治眾生心病,
要知道不論事佛或菩薩,都早在久遠前即成佛,因為要化育眾生,
才又倒駕慈航來到人間,他們的慈悲願力真的很宏偉,
因為不忍眾生受苦難,而來娑婆世界施醫施藥、濟世濟民。
佛為大醫王
法是妙藥
菩薩為良護慈母守護
能療治大地眾生病態
三種貼切的比喻,佛是大醫王,他示現人間以法治人心病,
法就是妙藥,因為我們聞法了,才能對治心中無明,
菩薩則是在身邊照顧我們的慈母,菩薩在世間慈悲濟世,
《法華經》要教的也是希望我們行菩薩道,利益眾生。
佛為此一大事因緣
故出現於世
《法華經》
即是應世靈方妙藥
佛既是大醫王,醫生對我們這些病人開出了良方,
何以我們不服用呢?生病就要即早醫治,免得久病成大患,
能早點接觸佛法是我們的因緣,也是我們的善報,
佛既開出法的妙藥,但我們常常總像不服藥的頑皮孩子,恣任病情擴大,
以為我快好、我快好了,其實是延後病情,
所以能聞佛法,當即時吸收,越是不肯吸收將來就更難建立信心了。
- Apr 02 Tue 2013 07:50
靜思妙蓮華─般若智慧 真空妙有
妙法蓮華經
為諸經之王
以顯示
唯一佛乘即具足
無量方便乘故
「靜思清澄妙法華」,我們在靜思這個道場修行,要修到心不受污染,
就像蓮花一樣,即使是在污泥中成長,仍是那麼高風亮節,
靜思勤行道,就是勉勵我們精進修行,去除內心煩惱,在人我中相互成長,
慈濟宗門是入世法,在人群中付出,去培養我們的慧命,
不獨善其身而是兼利他人,從彼此習氣中相互提醒消滅。
佛陀為渡眾生,先說了方便法接引根器不足的人,這是漸教,漸漸教育,
從《華嚴》、《阿含》、《方等》、《般若》再到《法華》,
般若教導我們如何去除心中的執著,談到「有」的存在及消逝,
萬物有其成、住、壞、空,執著在一樣你以為它永久不滅的東西上,
等失去的那日會非常的痛苦,不論是物質或人與人的情感,
上人開示勉勵我們去除執著,等我們看淡了,就是「空」,真空妙有。
法華經一字一句都是妙法,像是靜思語一樣,
記起任何一句話好好思考它背後蘊藏的道理,相當攝受,
法華經也是應時代而產生,能普及大眾好好去吸收,所以才稱「妙法」。
所謂:
法無大小高低深淺
唯應時代生活習俗
妙法應用
在人間群體中
法華經希望我們不執空、不執有,告訴我們修行的方法很多,
但最終仍要回到佛乘的修行,佛陀的教育我們好好吸收,
勤於修行菩薩道,要像蓮花出淤泥而不染,蓮花之所以為美,
正因為它在種種淤泥中成長,像我們人一樣,也是在五濁的環境下成長,
彼此共相提攜,成長人我慧命。
- Apr 01 Mon 2013 23:46
蔬食社課之小小心得
今晚是難得的週一社課,本來以為來的人不會太多的,但仍然好多人參與,
參與過很多次的蔬食社課,一直覺得蔬食是最可以做多樣發揮的題材,
這次也很有因緣,由兩位大一學妹一起承擔主持人,
對大一來說應該是第一次籌備這樣一個正式的課程,自己也很期待她們的成果。
↑社課就在慣例的慈青會歌手語呈現上開始囉!
除了台上帶動的夥伴,台下也有新夥伴一起跟著學習。
↑本次課程的負責人,兩位大一學妹,剛開始看她們蠻緊張的,
這讓自己遙想當年初次上台,也是皮皮挫到不行,不過她們台風很快就穩了,
人都有第一次要學習嘛!我很敬佩她們的準備非常萬全,看她們利用時間在看講稿,
以及她們精美的PPT及遊戲問題,看的出她們是真正有備而來。
↑今晚活動的高潮,分四組做不同口味的果汁,
聽籌備學妹說這些是她們看資料自己學習調配的,
當然我也要好好喝一下,不才偷偷的把四種口味都喝了一點,不禁讚嘆有些果汁的神奇,
比如苦瓜檸檬,我竟然喝不出苦瓜味!拿來給一些不敢嘗試的人喝喝看或許不錯。
我最愛有香蕉的那杯,甜甜的,感受到活動的甜蜜與溫馨唷!
本次課程規劃很生活化,跳脫一般吃素會去思考的議題,
比如環保、慈悲,這些其實在慈濟場合蠻常聽,
而這次介紹蔬果對人體的益處,不用太嚴肅的議題嚇到人家,而是慢慢接引大家都多吃蔬果,
我覺得這次上完真是長知識!
感恩兩位負責人,及優秀的精進長陪伴,讓大家渡過歡樂又學到東西,又大飽口福的社課。
↑附上全員大合照
- Apr 01 Mon 2013 09:16
靜思妙蓮華─妙法隨順時代機緣
靜寂清澄妙蓮華
慈濟人群菩薩道
應時代隨機緣
無處不在
佛陀為於人間設教
應隨順時代
隨機逗教
為度眾生施權顯實
佛陀在人間設教,運用各種方法去引導大眾信受佛法,
也應各種時代或不同的環境,而隨機逗教,使不同根器的人同領受佛法,
即使到了現代,佛法一直都在,順著機緣渡眾生入佛乘。
之前讀《法華經》時,其中一喻以雨水比喻佛法,一雨普潤眾生,
眾生根器複雜,如有大有小的草木,各自取其需要的雨水,各自成長,
這就是佛陀應眾生根機而使用的權變教法,
我們要相信人人本具佛性,人人未來當做佛,
只是在達到此境界前,因人人不同的根器及因緣,我們都要努力傳法,
慈濟也是一個教化眾生的機緣,自己信受佛法也是因為與慈濟的因緣,
此生雖未值佛世,但因與上人的緣,而得以來此聽佛法,
而行慈濟菩薩道,也是我們求證佛法的一條大道,
佛教雖倡議人死後世界的境界,但佛法不離人間,
要真正使心超脫而出世,反而要在人間入世修行,菩薩道就是真切的方法,
如上人開示的四川菩薩,聽法萬遍卻不如在人群中行法,
佛法是生活化而非虛幻飄渺的。
近代世人
生活環境複雜化
一念無明染污
心靈起行造業
難以量計數
起心貪婪 瞋癡無度
迅速吞噬倫理道德
人性本善也都被蒙蔽
故為眾生設教 開啟見聞
人心受無明污染,而有了貪、嗔、癡,受蒙蔽的人那麼多,世間怎麼會安樂呢?
佛陀設教便是希望將人人導回那純真的心,回歸人人自性佛,
佛陀在我心中比起宗教家更像是教育師,以種種方便法教育眾生,
要淨化心靈就要導正人人的錯誤觀念,佛陀就是用這樣的大智慧在教育眾生,
故欲陶冶心靈、成就完人,則更要認真信守佛法,以此自勉。
- Mar 29 Fri 2013 08:45
靜思妙蓮華─為度眾生 來去娑婆
釋迦牟尼佛
時成佛道以來
已經不可思議
阿僧祇劫
為度眾生 無有休息
數數示生 數數示滅
接續昨日的五時設教,佛陀為眾生開示悟入,並以五時為不同根機的人設教,
一開始「華嚴」的境界是倡佛之本懷,故此一境界相對不易了解,
根機較利者才能體會那種法身大士的境界,
佛陀發現「實法」既無法渡眾生,便以「權法」,方便法,來引領大眾,
遂說「阿含」以建立人人對佛法的信心,再說「方等」跟大家說人人有佛性,
既然人人皆有佛性,我們都可以修行以成佛,以建立我們修行的信心。
於此可以說,如果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此生要做什麼、有什麼方向,我們怎麼會做呢?
盲目的修行就變成流行,這不是真正佛所樂見的,
上人常說宗教是人生宗旨、生活教育,就是有那個宗旨,我們才會依隨宗教。
繼之佛陀說「般若」,談「空」,萬物的本質就在「空」,要我們放下得失心,
我們現在相信自性佛,又體會「空」意,就再加上「妙有」,即真空妙有之理,
如此不執空、不執有,圓融見性。
釋迦牟尼佛在久遠前即以成佛,但為示現眾生人可以成佛,
於是又回到娑婆世界修行,再證佛乘,以建立人人信心,
佛陀貴為一國太子,竟可以迂尊降貴的修行,捨離自己一切所有,
拋下財富、拋下家庭束縛,只為了證悟世間的道理,
人心就是易被外境所誘,一念無明、六粗臨身,則我們煩惱不斷,
心境被污染,則我們看不見菩提大道直,
佛陀的證悟發覺萬物的本質不離生、住、異、滅,一但有了便會消滅,
他要我們回頭解消欲念,一但離欲,則不再起煩惱,心無掛礙,
私以為,說佛是宗教師,更認為佛是個偉大的教育家,
我們佛弟子只要懇切遵守佛的教導,我們的本心就很清淨、透徹。
- Mar 28 Thu 2013 08:48
靜思妙蓮華─五時設教應根機
諸佛世尊
出現於世
唯為一大事因緣
開示悟入
一切眾生佛知佛見
佛陀是久遠無始以來即以覺悟的覺者,但他再度回到人間娑婆,是何因緣?
《法華經》後半部的〈如來壽量品〉將說佛來人間之因緣,
而上人開示,佛陀來人間,與凡人同樣出生,並看見世間的苦相,
但最後佛陀悟道成佛,這是要告訴弟子修行還是不離人間,
在人間才能體會善與惡,才能修行。
(於此補充:據〈如來壽量品〉,佛陀一直存在,但在人間現生滅相,
也是希望弟子不要以為佛永遠存在而給自己拖延修行的理由,
讓眾生知道生值佛世難,而更把握與佛結緣的因緣)
佛陀向人間眾生開示悟入,「開」啟大眾心門,而「示」現說法,
而眾生聞法後能覺「悟」,並「入」佛之本懷。
佛陀就是以此智慧來化育眾生,啟眾生根性修行、學佛。
蓋此知見
眾生等有
迷不自知
故淪落生死
佛陀為了增進眾生信心,告訴大家,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據〈常不輕菩薩品〉,過去久遠有位常不輕菩薩,只要見到一切生命,
皆會恭敬對他禮拜,因為他知道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所以啟恭敬心)
佛今說法,而又有多少人能真正體會,啟發內心的佛性?
人人可成佛,有時可能因緣不具,而未體會此道理,但我們有貴人接引,
得以修持善業,並增智慧,我們就要精進修行,
若我們迷而不覺,妄造惡業,心生惡念,則將墜入六道輪迴受苦。
佛於因中悟此
發願成佛
普示眾生
故今五時設教
雖言有權實
顯有遲速
原其本意
唯為此一大事因緣也
佛陀以權法、實法化育眾生,權是方便法,接引各種根器的人入佛道,
再以實法,實相法,顯示佛之本懷,
佛陀為化育各種根器之人而五時設教,五時是五段佛陀說法的時期:
「華嚴」以實法渡化上根器的人,上根器者能體會佛心,師志修佛乘,
之後是《阿含》、《方等》、《般若》,最後是《法華》,
中根器者相信佛法,但無法做到,下根器者不信佛法且還破壞善法行惡,
佛陀教化以一雨普潤,但成佛與否在個人,
所以希望大家能相信佛陀說法,成為上根器的弟子虔心修行。
- Mar 27 Wed 2013 08:52
靜思妙蓮華─法性延綿不斷
時空無終竟
萬物法性本具延綿
本來就是
法本來無法可說
是謂真空妙有
無始以來,萬物皆有「法」,法無時無刻都存在我們身邊,
事物的法所蘊含的法,需要我們靜下心好好去發現,
法像稻米種子,由一生無量下去綿延不絕,故法是遍及虛空一切的,
但我們容易因為富有、滿足,而忽略了身邊可尋的法,
看不見事物的法,我們就什麼都說不上來了。
這段有點哲學的意境在,超脫物質本身的樣貌,而在心智上思維它藏存的意義,
有句詩說:「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即使細微的東西也可探究無窮的道理,
四乘中的緣覺也是憑著個人對外境的變化,體悟四時變化、人我無常,
可以說萬物有其道理在,只是我們如何去探究、思維。
要探究法,便可追源萬物的「性」,本性是無生無滅的,
反之,法的示「相」是有生、有滅的,凡存在的東西必有它消滅的時候,
如此符合了生、住、異、滅的恆常道理,
所有生滅相都有它的本性存在,這個本性就是因緣果報,
因為與什麼人有緣,我們才會相遇、相知、相惜,
與父母有緣故我出生在這個家庭,是為「依報」。
法是本來即有,難以言喻,而人卻都有與佛同等的「本性」,
學佛亦來也是探究本性,體會什麼是因緣果報,
法看不見,但存在一切之中綿延不斷,如此可說是「真空妙有」。
- Mar 26 Tue 2013 08:56
靜思妙蓮華─宇宙無邊 諸法源遠
宇宙無邊際
諸法無疆界
天長地久
諸法源遠
無始來今
淵博源頭難測
上人開示,以宇宙太陽、月球的運轉,來形容「真空妙有」之理,
月球我們抬頭可見,這是「妙有」,但真正的月球很遙遠,
即使我們看見月亮,它遙遠的本質仍舊是空,
又像是螢幕,打開時是有,關掉時又是空了,
諸法本來空寂,但妙有的無明污染了這遍空寂,使人煩惱,
我們的本性像是一面「大圓鏡智」,本來鏡面是很乾淨的,
但與外境接觸後,我們學的知識越多,越是起貪婪心,
若不以轉化為智慧,則鏡面受到污染,產生無邊的貪婪,
又像攝影機一樣,小小的鏡頭本可映現萬物,
只要蒙上一層霧面,會直接用黑布蓋掉,等於遮住我們清淨的本性。
現在的科技很發達,但都在在顯露出過去佛陀說法的智慧,
佛法無邊無際,即使在佛出生以前也便有無量諸佛說法,
真空妙有之理一直都存在,只是我們是否用心體察到了?
最近剛好在課業上學到儒家的「格物致知」,
佛法存在無邊宇宙中,而我們所感觸的一切事理皆存有它的道理在,
正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只要用心體察萬物變化,便可感受到那份真空妙有之理,
將知識化做智識,學習與萬物共存而無爭。
- Mar 25 Mon 2013 21:46
慈青社第二次讀書會
今晚的讀書會覺得心裡好平靜,很喜歡這種清淨的感覺,
但對我這種悶騷加人來瘋個性的人來講實在難得,希望之後能記得今天的感覺,
晚上真的有靜寂清澄、志玄虛漠的感覺!
今晚繼續上次的讀書會主題「清淨在源頭」,本次參與的人大幅減少,
但反而更加溫馨,今天有新發意的菩薩一起加入我們共讀書本,
接引新菩薩一起深入上人的智慧之中,心裡都覺得很踏實。
因為人不多,用一顆清淨心讀了兩章的內容,
一章談各地慈濟人的節省資源經驗,比如一位負債的張居士如何發心而去省下身邊資產,
為慈濟圓了夢,從負債到心裡的富足,救濟更多苦難人,
也談到內心的環保,如何從內在去落實,掃除心中無明,好好利益人群,
如自己今天的分享:「這些看來可能是老生常談,但在上人的講述下卻特別動人,
因為上人跟慈濟弟子都是用生命在做,因為做了才有感動!」
而雲媽分享到弱勢老人如何成為貧中之富,自己即使要領補助金,要可以省些助人,
自己心裡馬上浮現每次參與芳蘭山莊愛灑的畫面,我很喜歡拿著竹筒跟爺爺募款的時候,
每次的募款都看到一群自己也受幫助,但願意回過頭幫助他人的爺爺投下滿滿愛心,
心裡無限感動,上次有益爸爸剛好拍下我拿竹筒讓爺爺投錢的畫面,
看到那刻真的覺得很美,那種美不只是本身拍的漂亮,更重要的是善念的共振。
感恩今晚讀書會的舉辦,人雖不多但無限法喜,也認真去思考自己的生命體會。
回去時剛好看到一個女生要牽腳踏車時不甚撞倒,於是過去幫忙扶車,
聽到她的謝謝,我很感恩自己還有能力去幫助別人,
只是我還是凡夫,聽了還是會起開心的念頭,但我真的覺得今晚很美。
無限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