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好如法乃道之源頭
信入理現萬法歸真
入真如一實之信海
人我一如取相稱我
真實的法在前,需要用信心去接受,信心不具足無法入法,
如果有那份信心接受,便可將法化做日用,始終去貫徹它,
如果不信法,則聽了再多都沒有用,因為法不心,我們不當之做一回事,
「如是我聞」,便是阿難聽聞佛法後,敬信佛法將之聞入心中,
在此上人開示這個「我」,人不該執著於「我」,如此顯得驕慢自大,
佛法談「空」性,也認為執著於「我」是空的,「我」不該執,
這裡的「我」是阿難為了讓大眾明白,一同升起信心,
故以此「假我」來表示是阿難真實聽到的法,
「我」是五蘊中色、受、想、行、識所孕化的假相,藉此來讓大家明白。
耳根不壞
聲在可聞處
作心欲聞
另一個假相是「耳」聞,聽法仍然要用耳根去接觸聲音,
但聽了之後要能化入心識中,即可用心聆聽,
人體五官的不可思議便在我們隨時都在緣著外境,
但如果用心感受,便可以感受到,若不用心,自己也渾然無知,
比如呼吸,我們隨時都在呼吸空氣,但若沒有把心放在呼吸上,我們無法自覺,
聽法也是,上人開示再多,如果我們魂不守舍,法入耳卻不入心,蕩然無存,
以心相聞,這些道理則能從聲音轉為心念入心,
所以上人常勉勵我們用心聞法,就是希望大家能把道理真正聽懂,再去實踐。
阿難侍佛是後來的事了,前二十年佛說法阿難不在,
故阿難請求佛再說一次前二十年的法,使今日佛經仍記載著更早之前的佛法,
阿難「如是我聞」,我是假相、聞也是假相,
但阿難修行高深,早已不著於相,這個「我」其實是眾生,
因為人、我平等,阿難聽到的,與我們聽到的又有什麼差異呢?
阿難有心能聞法、入法,甚至再口述出來紀錄成經,
在當下有法得聞的我們,是否更該珍惜每次聽法的因緣呢?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有道而入真如法 信受奉行菩薩直道 啟信人間大愛無染 秉慈運悲廣濟眾生
之前上人希望我們能建立信心,信受佛法,要信正法,
所謂正法便是「真如」,《法華經》中的真實法,
一但我們建立信心,便能信受奉行的行中道、行菩薩道,
不只渡了自己,更要渡別人,接引其他人近入這條菩薩道上。
說到「真如」,真如其實就是眾生的本性,但它常常被遮掩了,
外境塵埃不斷的去掩沒了我們的真如本性,外有塵,而我們的根跟它因緣合和了,
緣著外塵,便污染了我們的真實本性,開始起心動念。
外境的塵埃本在,上人一句話我很喜歡:
「我們能知道大自然的法則,不要為了大自然的法則,在起心動念。」
有時候該反省自己是否因為習慣了外境的刺激與誘惑,心不平靜卻未知,
在靜思的當下,該使自己好好看看這個大自然的世界如何運作,
而我們是否被這個世界影響了如是本性,趕快跳出去這個五濁世界中。
上人開示一則故事,過去摩揭陀國的兩位純真孩童在玩沙,
看到佛陀與弟子經過,趕緊做勢把沙當料理一樣烹煮而供養佛,
雖然沙是不能吃的,但那念純真的心以及恭敬供養的心使佛微笑接受,
這份清淨的心與願,使佛相信未來該國能佛法倡盛。
攬鏡自照,小時候自己也是很純真的,只是曾幾何時開始欲念煩心,
那分赤子心也開始消散,心思也難以單純,長大後面對的是諸多煩惱,
當然長大後隨著懂事,會看到世事的無常與人性之險,
除了要掃除心靈垢穢外,我覺得更重要的就是自己是否有那份智慧去面對社會。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分會 陳秀娟師姑分享
小知識:(1)台灣每年惰胎的人比生的人多五倍
(2)未成年少女發生性行為的比率,台灣居世界之首
1、身三罪業第一是「殺」,殺的行為會傷害我們的慈悲,
我們除了不造殺業,還有多注意公共事物對人的殘害,比如新聞對人心的殘害,
素食這件事,可使我們體會眾生的苦,啟我們的悲心。
2、有了造作,便有果報。
(師姑舉例:經過7-11想喝可樂,我們便走了進去並拿起可樂(造作),喝下去後血糖增加(果報)
3、正見:指我們人有因緣果報觀。
正念:心是清淨的,心一但清淨便能掌握當下(師姑舉例:拜經時心裡就不會想到要喝可樂)
4、人的力量有限,所以需要諸佛菩薩推動我們修定。
5、經歷「無常」與「常」,對生活會有不同的態度,
無常的到來是佛菩薩對我們的提點,三分提點最恰恰好,太多我們會失信心,要去體悟無常觀。
6、我們生命的存在建構在植物的生命上,想來得之不易,更要感恩並回饋貢獻於社會。
今日結語:你所眷戀的,即便僅僅是一根草,你也必將再來。(廣欽師父法語)
(意指只要我們人有什麼放不下,下輩子會為了找到它而再來世,
即便只是一根草都不行執著,放不下的不只有「愛」,還有「恨」)
師姑的回應:而我眷戀的居然是一座森林
(人有太多東西都放不下了)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信能成就一切因緣 如是善法菩提大道
時空人間世智辯聰 非興大教無以調適
佛陀說法,但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將法聽進心裡,
最重要的就是信心,佛經種種道理都需要我們用信心去支持,
沒有辦法去信佛所說法、不信因果,則無法成就,
佛要說《法華經》時,也有五千弟子信心不足,退席離開,
佛說:「退亦佳唉!」心無法恭敬相信佛所說法,徒然心增魔障,反成為阻礙,
上人開示,現在很多人唸了很多書,但世智辯聰,自以為懂越多、越加驕慢,
將根本的道理拋諸腦後,訴諸所學知識,這樣的人又有何正理在?
信成就
如是
佛法大海 信為能入
故經首明信
信者
言是事如是
不信者
言是事不如是也
經首先寫「如是」,這是阿難聽法,也表示佛所說的是真實法,
每部經先寫「如是」就是要安定人心,讓我們得以接受大法,
當然還是需要我們肯有信心接受,不信的話也沒有用。
諸善法中以信居先
信心之前
更無善法
依信為本
然後興解起行
乃至證入
五根五力將「信」擺為先,沒有辦法有信心,後面說再多都沒有用,
可見信心對我們學任何東西都很重要,不相信怎麼會成呢?
再來相信之後要力行,不能只是知道卻沒有動力去追尋,
佛法不是拿來做學問的,更要實踐,既然你相信了佛法,便要證入。
佛教教義有些很深,讓一般人無法在生活中去相信它,
畢竟除了做人道理,成佛、六道等等對看不見的人來講卻太遙遠,
曾經看法鼓山聖嚴法師的書,他提到既然你是佛教徒便要相信,
也只有相信了,你才會感應到佛理的真實。
固不談太遙遠的東西,基本做人的道理就需要我們深深相信奉行。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偶然翻到一、兩個月前我寫的一小段話,
一段抒情文字,說詩也是、說不是詩也是,
當下因為感受強烈不好意思放上來,
現在看來,一切如過往雲煙!
======
揚起的 是塵封記憶
彷彿來自地獄 那
撕心脆骨的痛
註錯的因緣
來自六道的怨親債主
我在佛前發願 捨滅前世的罪障
遍遍的課誦予以回向
深深懺悔 一句
南無觀世音菩薩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種成就時
缺一緣不聚會
亦即
諸事不能圓滿成就
如今遵佛遺教
聚眾結集經教
破疑 立斯信 異外道
今日能聞上人開示,是很多因緣聚會所成,不然一般此時此地我們沒有機會聞法,
要使因緣會合,要重視六成就,即: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眾成就,
以經文來說,第一句「如是我聞」,其字雖少,意卻深遠難懂,
「如是」蘊藏的是信的法體存在,我們聽法者即是法體,
因為我們有所作為,「有為」造就了「因」,才有「果」,以此法體承接佛法,
「有為」是因為我們去動作了,「無為」則是本已存在的法,
若不去信受奉行,少了六成就,則無為法也無法被我們接受。
能在慈濟行菩薩道,在靜思道場修行,已經是因緣殊勝了,
還是很多人拒之門外,整日為苦所擾,我們有緣認識上人與慈濟,
且因為自己相信,所以才始終待在這裡認真聽法、行法,
任何一個環節不對,都沒有這個因緣了,想來真正不可思議,
每次憶及我加入慈濟之緣,以及如何從中開始信受靜思法脈,
只要當中一個因緣偏差,都沒有機會接近上人,少了應時環境、少了貴人,
更重要是少了那念信心,那我就不會待在慈濟了,
此一際遇是多年前的我不敢想像的,所以很感恩這個因緣成就。
「我聞」
能持者之人
「一時」者
聞持和合 非異其時
「我聞」便是承接佛法的自己,只要能持法,就是經中的「我」,不只是阿難,
而之後會接「一時」佛在某某處,為何經文不將時間講明呢?
以現代人觀點,時間標準各地不一,這個一時確實可以直接統一時間,
我們不在意那是什麼時間,只要知道是佛陀要說法的那個時間就好了。
綜合上述,要聞佛法要能時、地、人缺一不可的因緣,才能共聚聞法,
更重要的是那念真正想去聞法修行的心,所以更要把握因緣聞法入心。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慈悲遺教
大僧示範啟迪
僧團齊心互愛
現疑相立信念
迦葉尊者悲智
成就妙法傳世
阿難精進漏盡
道成不負師友之愛
阿難在得三明六通後,再度造訪迦葉尊者,
其實迦葉尊者對阿難的刁難都是為了成就阿難,阿難隨侍佛陀,
其實本身已經很有智慧,只是留了點習氣以追尋佛陀,
現在斷滅了一切煩惱,且證得三明六通,便可以開始結集經典。
在僧團裡面也是長幼有序,迦葉尊者身為大弟子,慈悲的為阿難所成就,
因為惜才、愛才,僧眾反而齊心共同成就,這是一個團體如此互愛的證明,
回想自己待在慈濟,很多家人也總是為了成就每個人,
而給大家承擔及改過的機會,當下覺得是壓力是折磨,回首看見自我成長,
便可知其他人是如何用心良苦,自己何其有福!
是時大眾
請阿難升座
結集法藏 既升法座已
未發言間
感身相好如佛
大眾遂起三疑
一疑佛重起說法
二疑他方佛來
三疑阿難成佛
阿難升座結集經典,因為相貌莊嚴近佛陀,有人以為佛陀再現說法,
有人疑惑是他方佛來說法,也有人以為是阿難已成佛,
阿難為斷除大家的疑惑,開頭便說:「如是我聞」,這是我從佛陀口中聽到的,
除斷眾人煩惱外,更避免同門師兄弟間起念諍言此是阿難見解,
既然是佛親口所說的法,那我們就無得懷疑,盡心恭聽。
現在社會仍有很多附佛外道,假以佛所說法,曲解本意,使聽法者產生偏差見解,
一種說法各自表述,人人的體會與見解不同,而有眾多異法起,
當年阿難是親耳聞法,已不若我們不斷翻譯及轉述,法意已有些微差異,
也因此自己更需提起智慧去辨識正法,更加深入經典中探尋真理,
阿難慈悲重述佛法,今日才有那麼多佛典可讀,真正無限感恩,
如《開經偈》言: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願能精勤不懈的深究法意。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迦葉言
汝更有突吉羅罪
應於僧中懺悔
佛渴不供水
佛衣踩腳下
佛壽住世
迦葉尊者向阿難說,他尚有煩惱未斷,之後也會離開僧團,
阿難趕緊向尊者問,是什麼樣的煩惱待盡?
阿難犯了四項錯誤,佛陀渴時不取來水供養佛,
將佛陀的衣服踩腳下,佛說可在世間一劫,但阿難未能挽留佛陀,
最後則是替佛之姨母摩訶波闍波提說情,希望佛陀能收比丘尼弟子。
此四項真是阿難的過失嗎?未取來水,是因為河水汙濁,
衣服則是剛好隨風飄到其腳下,無法出聲留住佛陀是因為魔王干擾,
而女性出家也本是過去諸佛所行。
上人開示,這個故事要告訴我們好好守規守戒,在日常生活應對上能夠即時,
因人、因時、因地來決定做什麼事、說什麼話。
仔細思索,阿難之過失其實未必都因為他自己,
但錯既已犯下,有時該反省自己是否哪裡做的不夠體貼、不夠細心,
如果我們時時用心當下,很多偶發的錯誤是可以避免的,
就怕的是自己犯錯而不自知,像阿難一樣,需要一位迦葉尊者出來提醒,
但也感恩會有像迦葉尊者的人出來提醒我們。
是時阿難涕淚悲泣
求斷結惑靡不精誠
至於後夜疲極偃息
頭未至枕朗然得悟
三明六通作大羅漢
阿難聽完之後相當的悲傷,兀自回去靜修反省,徹夜未眠,
在天亮之際,身體相當疲憊,當卻在那一剎那,突然心思澄明、恍然大悟,
整個人變得身心自在,得三明六通,
得知過去、來世之因果,得宿命明,
看破一切煩惱,得天眼明,捨離無明,得漏盡明,
六通則為: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
上人勉勵我們能用心時時刻刻,至少要先有三明通,以如阿難一樣斷去煩惱,
故期勉自己能持守此規,無時無刻提醒自己,得以看破紅塵擾事、斷除無明。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編著:經典雜誌
《善行》是之前看某部經典雜誌的學校演講影片所介紹的一本精裝書,
是由經典雜誌的編輯群到全球知名的16個非政府組織進行採訪及介紹,
介紹了這十六個組織是如何落實在人道關懷、生態保育等等慈善活動上,
本書已絕版,我在學校圖書館終於找到它,蠻大一本的精裝書,
有經典雜誌一貫的人文書香感,翻閱這麼一本大書,覺得有種莫名的書香噗鼻。
本書介紹的NGO有: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明愛會、樂施會、國際關懷、慈濟基金會、
美慈組織、仁愛傳教會、無國界醫生、人民醫院、拯救兒童、基督教兒童福利基金會、
行動救援、世界自然基金會、綠色和平、澳洲無尾熊基金會、格萊閩銀行
我很努力想記起每個組織的善行,因為我相信善行是值得被歷史記住的,
也是為了讚嘆他們如何為這世界無私付出,但仍因為部份組織性質重覆等等因素,
無法全然記得大家的善行,但還是介紹幾個我印象深刻的組織及其故事。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我們最常聽到的「紅十字會」及與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有所關係,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是由亨利杜南先生,為了救助受戰爭所殘害的人民,
創建了此委員會,其性質不是屬於NGO,但在本書中為紀念此偉大組織,破例收入,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致力於戰爭上的人道關懷,並有《日內瓦公約》做為準則行事,
另外有兩個我們常聽到的組織「國際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聯合會」、「紅十字(新月)會」,
後者是各國的紅十字會組織,各國集合起來便成為「國際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聯合會」,
其負責統籌各國紅十字會,給予指導及運作方針。
慈濟基金會:
看我其他網誌的文章應該就可以了解了,不多贅述。
仁愛傳教會:
德蕾莎修女創辦,服務世界各地最貧窮的窮人,
修女因聽到天主的呼喚,把一生奉獻給了為貧窮而服務,
設立了垂死者之家、兒童之家、痲瘋病之家、愛滋病之家等等機構幫助當地弱勢者,
裡面的修女落實四大誓願:「清貧、貞潔、服從、全心為最貧的窮人服務」,
這是何其偉大的情操!因為宗教與慈愛,讓德蕾莎修女致力於服務貧窮,
但仁愛傳教會迅速擴大,也引起部份的人質疑,質疑其善於炒作媒體,
且龐大的善款也不知何去何從,受到質疑的修女,她只簡單回應:
「不管誰說了什麼,你必須微笑接受,繼續做自己的工作。」
流言蜚語打不垮她們的意志,專心在服務窮人上,以行動證明那份愛。
無國界醫生:
一群法國醫生為了戰場上的醫療救援而創立的組織,
之前也讀過一本無國界醫生的紀錄書籍,在戰亂下行醫其實很困難,
除了環境惡劣,隨時有生命危險,醫療資源又很貧弱,而做為醫生更要什麼都會醫,
我很讚揚這群醫生,那是在極高壓力下仍然下無私去付出的善行,
不只別人要救,自己的生命也隨時飽受威脅,所以格外令自己敬佩,
醫療的問題不只在救治別人生命上,還需要有環境及資源配合,
他們免費醫治病患,所給予的藥物影響到品牌藥商利益而抹黑他們,
也有當地診所生意不好,竟雇用殺手殺死組織成員,
世間太多牟私利而不顧他人的惡人,見不得別人好,所以成為善行的障礙。
綠色和平:
關注於地球環境與生態保護的環保團體,他們為了永續的地球發展,
以民間力量向政府、大企業施壓,只希望回到最簡樸的資源利用及環境保育,
書中介紹了他們保護稻農的故事,為防止基改作物入侵,而下鄉教育稻農,
並舉辦了稻農攝影展,找出五位稻農以相機紀錄他們的生活,
看到稻農對自身農村的關懷,感受到那天與人合一的大自然力量。
格萊閩銀行:
由尤努斯在孟加拉創立的微型貸款銀行,服務於貧窮的婦女,以極低利率借款給她們,
很多人不相信窮人家還的起錢,事實上還款的比例極高,近百分之百,
裡面有句話我印象深刻,貧窮的人因為誠信而還的起錢,
反而還不起的多是些有錢的人,或許因為富足而喪失了誠信,
格萊閩預設人人都是誠實的,這群貧窮婦女也真正誠信,且憑她們的力量取得謀生之道,
而現在銀行的力量還在推動,已拓展到全世界了。
很感恩世界各地有那麼多NGO在為這個世界的美好的努力著,
可惜我們常常忽略了它們,若非本書的因緣,我可能永遠不認識這16個善行組織,
同時我也看到這些組織如何面對障礙並解決它們,
做好人不永遠順遂,但要記得自己的初發心,好好堅定的為這世界做下去。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部佛經的開頭都會有「如是我聞,佛在某某處」,
以《法華經》說,就是「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如是我聞」是佛弟子結集經典時,由阿難尊者將所聞之法背誦出來,
故是阿難尊者所聞的佛法,阿難是最貼近佛陀的隨侍弟子。
佛陀說法,各弟子則到各處去行法、傳法,最初決定該由誰留下來隨侍佛陀,
眾人推舉了阿難尊者,認為他有與佛同等的莊嚴相,
起初阿難辭而不就,後以三項條件而決定伴隨佛陀身邊。
此三項條件是:請佛重說他過去未聞的二十年佛法、不著佛衣、拖缽時遠離佛陀,
第一項是因為佛起初說法的二十年,阿難尚未皈依佛陀,
故少聽了這佛陀覺悟後所說的二十年法,希望能再聽到。
第二項是不希望大家覺得阿難特別受佛所眷顧,
第三項不希望因為佛的關係,使自己受供養的食物有所特別,
這是阿難尊者希望不受議論的智慧。
佛陀將涅槃時,再次集合諸位弟子,眾弟子中沒有如阿難更親近佛的了,
阿難知道佛陀將入滅,傷心不已,此時阿那律尊者趕到,
安慰阿難應該趕快問佛陀,以後僧團以誰為師?不受教的僧眾如何處置?
未來集結經典該當如何使人信服?
阿難承教
一一茲問
世尊一一答之
以戒為師
依四念處住 以戒為師 默擯惡性比丘凡佛經首 皆有
「如是我聞」等語 無此時者 悉偽造故
佛說若其滅度後,當以「戒」為師、以「四念處」為住,
對不受教之比丘先行勸導,若無效則默默遠離他,
至於結集佛典時,為使人信服,開頭要記註「如是我聞」,
並說明何地、多少人、哪些人前來聽法。
上述為上人開示介紹經典開頭的由來,
佛陀說法,其中蘊含無量智慧,在我們看到「如是我聞」時,
自己總試著去觀想當時的畫面,法會如悉在前,好像自己是阿難,
而佛在身邊說法,佛雖不在了,但法仍依存,只要法在,佛無時無刻都伴身邊,
故勉自己能依教奉行,佛不在遠處,在心中。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