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意識就是我們的道場,是否有好好清淨?
如何才能斷苦惱,解脫六道輪迴呢?
佛對聲聞說四聖諦入心、根機再深說十二因緣法,
這些法是要掃淨心中的污染,
使我們能自己莊嚴心靈,法能入心是謂「悟入」。
「此降甚深,十二因緣,用灑無明老病死等,猛熱熾盛,苦聚日光」
了解十二因緣可以洗心,人不只是老病死,死後尚受業緣投生再世,
這都是苦的牽引,此世的煩惱、業緣牽引都依十二因緣斷滅,
佛說十二因緣,我們能不好好精進洗心嗎?
過去一位長者比丘獨來獨往,是為了斷與他人之緣,人緣不佳,
佛向其說心本清淨,只要自己能斷愛欲,我們自不受欲誘引,
來欲不起、現欲不生,心不起非份想。
日月燈明佛講經畢,道場莊嚴而天雨眾花,有大、小適意花,
心能適意而不起煩惱,適意是謂心能清淨、不起煩惱,
又有大、小柔軟花,心感溫暖、柔軟,眾花散於佛與眾中,
心、佛、眾生已到同一境界,普佛世界又有六種震動,
除心煩惱、震憾心靈,心能覺醒而不沉睡。
與會大眾聞佛說法,皆是滿心歡喜而一心觀佛,
這就是最微妙的心靈道場。
- Sep 12 Thu 2013 08:28
靜思妙蓮華─微妙的心靈道場
- Sep 11 Wed 2013 08:31
靜思妙蓮華─三昧威儀成就
《無量義經》云:
「微渧先墮,以淹欲塵;開涅槃門,扇解脫風,除世熱惱,致法清涼。」
微渧先墮,是要我們時時顧好自己的心念,而不任意起心動念,
顧好才不起熱惱,熱惱是來自貪、嗔、癡、慢、疑,以法水浸潤以保持清淨心,
求法不是只有聽經才是,日常生活無不是甘露法水。
以淹欲塵、開涅槃門、扇解脫風,達到涅槃的清淨境界,
我們修行則內心要有一支心扇將悶熱之心清涼、自我反省,
方能除世熱惱、致法清涼。
佛護念大乘經、菩薩法、無量義,
無量義是生活中攝取之法、人群中所得之法,用以調適我們的心,
菩薩不只布施,更能解脫知見之所成就,菩薩內心微細而能自我調伏。
日月燈明佛與佛相等,欲暢本懷,
將覺悟的境界分享,希望法能普遍使眾人了解。
佛說《無量義經》完入定,日月燈明佛也是,
其希望此經能三根普被,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便是「離言法華」,
用此適應三根,入定以觀眾生根機,
佛的任何行動都不離三昧,是為「三昧威儀成就」,
行住坐臥不離威儀,威儀就是法。
- Sep 10 Tue 2013 08:26
靜思妙蓮華─人人本具日月燈明
上人引述《無量義經》:
「又能善知諸根性欲,以陀羅尼,無礙辯才。請佛轉法輪,隨順能轉」
觸境能生法,眼根觸色生心是種煩惱,若能轉識成智,則能於人事物通達諸法,
學佛除了心清淨外,能在人群中「善知諸根性欲」,能知善惡是非,
以陀羅尼來持一切善、總一切法,
對的事趕緊去做是為智慧,道理清楚便無礙辨才。
今世娑婆教主為釋迦牟尼佛,我們若能有請法的心,
以佛在世的心情向佛恭敬請轉法輪,則佛入心,
以佛心轉法輪、即心即佛,而我們請佛來也要隨順能轉,順應眾生而轉法輪。
日月燈明佛出家修行,八位王子亦隨出家,
修行常修梵行,修得清淨心,並以此化度他人皆為法師,
八王子於千萬佛所植諸善本,是因為源頭淨淨,
燈明是為本、是為光明,人人心中都有日月燈明,八識若皆清淨則一性圓明。
皆為法師有二義,一者以法為師,請佛轉法輪,
心有佛而世間一切無不是法,重要的是佛入心。
二者自所修習,於了解後為人分析為眾生之師,以此領導眾生。
- Sep 09 Mon 2013 08:31
靜思妙蓮華─回歸如來藏心之妙用
上人一直要我們能「轉識成智」,指我們能在什麼樣的環境增加智慧,
《無量義經》云:
「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曉了分別,性相真實」
便是告訴我們面對無量的境界,能以智慧去明辨。
過去二萬尊日月燈明佛,最後一尊佛有其八王子隨其出家,
眾子皆發大乘意,大乘意是謂智慧無上,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此即佛陀欲說一乘大法,除自我已度,還能引導別人一性圓明本性,
心靈之光自點後能點亮別人心光,開啟自我智慧以及他人的智慧。
常修梵行,即修清淨行,凡夫卻是不斷複製煩惱,
既已修行便要懺悔過去所造諸業,不因為外境所染而起煩惱,
八王子所含八意、八識是為統領心所緣境,我們一直不斷在緣外境,
眼緣色、耳緣聲、鼻緣香等,能分別是用「識」去緣外塵境,
如此六道輪迴不止息,故以智慧來分別,則回歸本性,
八識轉為回歸如來藏心之妙用,如來藏心能分析萬物一切,此為真智慧,
心所緣無盡,因為心所能緣之境界是無量無盡,超越本來所識境界,
如我們眼睛只能見到眼前景物,心卻能超越眼前而到更遠的地方,
心能收、能放,是為回歸如來藏心。
- Sep 06 Fri 2013 08:31
靜思妙蓮華─八識轉染成淨
第七名是響意,相應外緣之境而做前六識之統覺,
保持時時的清淨、恆審緣八,在第七識在於「思考」,
因為清淨而使思考明朗,以延續給第八識。
近處有聲,遠處響應,這就是在緣外境,以入第八識的藏識。
第八是法意,第八識藏有有漏智,即為煩惱,
五毒產生,是因為凡夫生活中所緣外境、吸收外相,
煩惱藏入八識中,若達無漏的境界,就是清淨無染的智慧,
識若轉智,則回歸菩薩道以達佛的境界。
世間有三界,欲界追求欲念、色界追求名色,
去除了色而達無形無色,心若不執著於形、色,則心境清淨,
故要離開三界以行一乘菩薩道,此為一乘大道,
以無為的志,不緣外境,無欲無求。
八王子隨父出家就是指我們的一性圓明自然,
斷除一切煩惱而達本具的佛性、八識轉染成淨、轉識成智,
八王子其各領四天下,統領相應心所。
- Sep 05 Thu 2013 08:28
靜思妙蓮華─八王子
「其心禪寂,常在三昧,恬安淡泊,無為無欲,顛倒亂想,不復得入。」
上人開始用《無量義經》的經句,警惕我們是否有時時照顧好自己的心?
我們現在這個社會也是一個修行的道場,
在此道場中是否能修好心,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八王子是八個意,也就是心王,緣境界而生萬法,藉境使我們轉惡為善,
使心清淨無染著,前已說過眼、耳、鼻、舌意,再來是增意,
指身識,身有覺觸,是增加欲念、或減少煩惱而致無為之樂,達到不生不滅,
看身是如何去感觸,是為「增減在身」,故身體要以戒來制定,
心能指導身體造作,人間之苦就來自身體,故要能用以載道,
身識接觸而能生智慧,再用我們的身體去行善。
第六意為「除疑意」,是為意識,我們將意轉識成智,
於法能明瞭,知人間之苦集自五毒,能分析無明錯誤,
在人群中能有所尊敬,如常不輕菩薩能敬重人人,
使我們不使有疑,人圓才能事理圓,
但對別人要有智慧去同事度,能辨是非、非迷信。
第七意為「響意」,是為思惟之意,
我見是以我為中心、易生癡念,自以為了不起,
心有生住異滅,發一念好心也會有增減,故要時時發心,
第七識要能相應,思惟前六識所啟之造作,以是非分明。
- Sep 04 Wed 2013 08:39
靜思妙蓮華─日月燈明佛之子
戒是為守護我們的慧命,二萬日月燈明佛都是佛佛道同,
都有著戒、定、慧,最後一佛為一大國王,
其最後出家修行,其八位孩子見其父親出家,亦跟隨出家,
此八子名皆有一「意字」:有意、善意、無量意、寶意、增意,
有意是代表眼識,凡夫的眼會緣外境而動念,
覺悟者卻能別有生死苦,精進以致涅槃樂,心都能靜下來。
善意是耳識聞聲,能善惡分明,聞法之後能使無明消散,
凡夫聞讚揚則喜、聞罵聲譏語則悲,不明是非,
覺悟者卻能辨是非,聽進去卻不任意起心動念,
以戒防非止惡,善超諸有、善入六塵故。
無量意指鼻識,鼻能識香味,生命終了身軀會散發惡臭,
覺悟者不為氣味所困,氣味無形、無量、無雜。
寶意指舌識,舌能嚐味,又能說話,凡夫談是非,
但覺悟者是辯才無礙,事理分明。
- Sep 03 Tue 2013 08:27
靜思妙蓮華─萬法心王人人本具
佛陀本懷是菩薩法,如何投入人群廣度眾生,
過去有兩萬日月燈明佛,時間之長,燈是光明引導眾生,
因眾生智慧未開,需以燈指路,其使用智慧與慈悲圓滿指引,
二萬佛圖一名、同一德,是種比喻。
文殊菩薩、彌勒菩薩對機互答,這是合心的親切,
藉機問法,以免眾生求法心冷,要再熱絡大家求法的心,
過去二萬佛十號具足、且說初中後善,佛佛道同故成就十德,
最後一尊佛未出家時,生有八王子,此是約法,以法比喻,
八子其實指的是八識,佛表心王,
最後一位日月燈明佛過去生為轉輪聖王,是位國家領導者,
第八子後成佛即燃燈佛,心是萬法之王,千百的造化都源於心,
其實都心唯有一性,只因無明散作八識,個人執著而使人間苦難多。
佛陀來人間不斷善誘眾生,但我們自己能知道多少佛陀的法,
若不反觀自性,可能仍在不斷造業,
萬法從心生,心是萬法之王,希望能將經文印刻入心。
- Aug 30 Fri 2013 08:25
靜思妙蓮華─行於大菩提道
佛見牧牛間的爭鬥而慨嘆人也是不斷在消福、造業,同等愚昧不自知,
可是法是常存日常生活中,需要我們用心去找尋,
就如三理四相,我們每天所面對的都是器世間物質,
一切不離物理的成住壞空,身體也隨時變化,生老病死,
眾生可悲之處就在無法把握自己的方向。
三理四相是一切種,能知一切道種差別,能分明是非是智慧,
而我們是否有選擇一條穩健的中道?
能知一切種智則明自我方向,到達無上正等正覺的妙覺智,
方法唯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佛對三乘說三乘法,這是順運根機所說,
但佛之本懷無差別,對所有人是無差別的,只求體會一性圓明,
希望大家到達無上菩提、成一切種智,
以此總結三乘聖人,而達究竟圓滿。
- Aug 29 Thu 2013 08:41
靜思妙蓮華─隨順機宜說三乘法
互相藉因為緣,大家歡喜相互分享佛法,
這是一段好因好緣,是從果而來,
因緣果報是循環,故在生活上要有因緣果報觀,
造作之初就要知道結果,遇上結果也要能知事情的開端,
如此心才能自在而不落入無知、昏昧當中。
復次解釋十二因緣,自無明起不斷因為「緣」而運作到老病死,
這是一份行業的循環,若能因觀十二緣,能覺一切道理,故云「緣覺」。
更上位的大根機者是菩薩,利己又利人,
見世間苦而自覺,卻又想覺悟他人,
一次佛在給孤獨園,幾位比丘入內說一比丘在講堂說法,
佛問此比丘說法原因,其是分享佛所教法、心得分享,眾人聽了心生法喜,
佛請該比丘來見他,比丘因攝受佛法而想請眾分享,
佛聞之而歡喜,讚嘆其體會甚深,又能再度傳法。
但分享前要能用心聞法,不以俗知俗見評法,要能維持正知正見。
六波羅蜜是以六種方法從此岸到達彼岸,
比只自度更能度人,真正的解脫除四諦、十二因緣,
還要以六波羅密到達彼岸而超離生死,
這個生死是心靈的生死,生、住、異、滅。
以上為上人開示學佛者必曉的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密,
剛開始可能覺得名相繁重而學習不易,這樣反掉入名詞學習而非真能感受,
上人說六波羅密的解脫生死是心境上的生死,我很喜歡這個說法,
未能解脫心靈的纏縛,如何能解脫真正的生死輪迴呢?
總歸一句,一切唯心造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