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有位邋遢的比丘向佛恭敬供養,毫無威嚴可言,
眾比丘對其心生輕視,佛陀向眾說他是已伏己心、斷滅欲念者,
其已離生死、入聖果,就像是良馬一般,其身相不過是「後邊身」,
其不只曉生死,更懂十二因緣。
緣覺已對外境有所感覺,但佛更說十二因緣法使其了解,
十二因緣是對中根機者所說,使其知法而心開意解,
十二因緣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無明,我們怎麼生來的我們也不知道,因而一生不斷造業,
因為我們不明白,因無明妄動而造作為「行」,一念無明生三細,
三種細微煩惱使身造作而受「識」所牽引,已造之緣受其牽引,
識為意識,我們凡夫的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思藏識,
緣盡緣成都受識所指令,識是妄念投胎。
名色為胎中形色,未生之胎即名色,胎漸成長而有了「六入」,
即具有六根,出胎後根塵接「觸」,接觸外界環境而刺激哭泣,
觸緣受、受緣愛,開始貪名色、男女愛欲,欲念不斷生,
並而有所「取」,取了便「有」業,有了業與因果,
便帶因果再「生」,最終老病死又入輪迴中。
- Aug 28 Wed 2013 08:31
靜思妙蓮華─十二因緣法
- Aug 27 Tue 2013 08:26
靜思妙蓮華─應機逗教 演說正法
過去曾有一初出家的比丘來見佛陀,其相貌莊嚴,名喚「善生」,
諸弟子見其相貌如此莊嚴,心生好奇。
佛說其是已覺悟者,知道「家法會歸無常」家庭的因緣終歸無常之中,
「身證無為生死永盡」心不再起欲念以解脫生死。
佛陀三根普遍,向聲聞者說四諦法,了解生老病死與苦,
知苦、集、滅、道,聲聞以耳聽聞佛法,是應其根機而說法,
以種種說法來使聲聞證悟,此為證滅、修道。
四諦法是為四種真理,聽經後要能聞、思、修,
將真理聽入心中,用心好好審思,然後腳踏實地而穩健的去走這條路,
苦與集都是世間因果,凡夫不離世間、不離愛恨情仇貪嗔癡等欲念,
故有了這些苦,苦都是集所有種種而來。
滅道是為出世因果,滅為洗滌、懺悔,
將我們心靈的各種欲念去除,不結惡因、惡緣,
至少我們要先到有餘涅槃,雖仍有煩惱,但能自我控制消滅。
辟支佛是獨絕,出生於無佛之世或未有機會接觸佛,卻獨自覺證,
緣著境界而細思,見外境的變化,春夏秋冬、生老病死,
能自我覺悟,佛陀向其分析十二因緣法。
我們的目標是證佛乘,故要直修菩薩道,
與此我們要先知法從何來,於此修證。
- Aug 26 Mon 2013 08:27
靜思妙蓮華─行於中道
過去諸佛菩薩為一大事因緣而來,來此教化眾生除去污染煩雜,
佛陀是盡心教化,佛陀是實語者,我們要相信他,
縱使過去使用方便法,也是為使眾生導向正道。
就如問路人不識路,指路人雖指出路,
但若方向不對,雖然路路都通達目標,也會迷失而原地折繞,
路是不大、不小而中,行走多人鋪過的路、走過的路就會正確。
迷路人問路,即使指路人知道方向,
也要教使走中路,不走危險的小道,以佛語說即是「中道」,
也暗喻排除過去談空、說有,要懂真空妙有以行中道。
今世之苦也是「集」來的,累生累世造作諸惡所集,
佛陀是為拔眾生苦,教導大家滅除苦,
苦的源頭是貪著愛染,若不貪愛染則不有苦生。
種種信解修滅道,迷茫眾生因緣而苦,要以種種的信解,
相信佛說教法:初善、中善、後善,如此能修滅道,
消滅我們的錯誤見解與習氣,以消滅無明煩惱,
以入世的方法行菩薩道而出世道,心無罣礙而精進向前,
以出世心做入世的志業,世間陷阱多、誘引的惡念多,
自己的心若因此不定,很快會被複雜境界所牽引,
道心要能堅定,不為複雜所動。
- Aug 23 Fri 2013 08:26
靜思妙蓮華─其義深遠 其語巧妙
文殊菩薩引過去佛所言,初善、中善、後善之說,
皆是其義深遠、其語巧妙,此為適應眾生根機,
初善以暢佛本懷,但連天龍護法無法體會,
諸佛菩薩慰問釋迦牟尼佛,請其入人群度化眾生,
佛便以種種適應眾生之法導引眾生,
最後還是要回歸佛的本懷,便是後善,正直捨方便。
初說「華嚴」是佛的心靈本懷,是自證自修所得,其他人無法相同體會,
之後只能隨眾生心來說法,此為隨他意語,因眾生需要而說法。
正信、正行、正果,有此三者便是正法,
不論初、中、後善,無論眾生是否能夠體會而巧施方便,
都是不離正法,最後回歸清淨本性。
法義無上、其義深遠,隨順眾生令使獲益、其語巧妙,
佛所說法都是希望眾生不偏離正道,能轉惡為善、轉染為淨,
會有惡是因貪嗔癡慢疑而懷疑正法,
年輕人懷疑長輩的經驗道德禮教,而心已染著,
佛以因緣果報觀慢慢接引,回歸善良本性,到達究竟無上菩提。
現在佛說法不離二乘、純一無雜,法譬如水,是以清水洗滌眾生垢穢,
正法都是在引導人心清淨,佛所開示是為使我們悟入,
故我們學佛法要好好體會一字一句經文的意義、真正用心。
- Aug 22 Thu 2013 09:28
靜思妙蓮華─能仁定慧 悲智雙運
佛來人間是要滿足人間,佛很慈悲,慈悲是能仁,
也是釋迦牟尼佛名號之義,意指悲願不捨,而能慈悲普及眾生,
悲願之外還有定慧,慧能分辨是非,以軟語應對。
佛說堪忍,是要忍耐苦中之苦,人在六道中輪迴即是苦,
佛陀先要人知苦,再說離苦解脫之法,即心無罣礙,
解苦之法是為引導人人為苦難人付出、為苦難人種大福田,
苦難分精神與物質的缺乏,佛便將精神之苦教化解脫。
佛與日月燈明佛同樣演說正法,分初善、中善、後善,
初善是佛夜睹明星而覺悟的剎那,自我小乾坤與宇宙大乾坤的交融,
超越自我而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一種華嚴的境界,
佛由此生的第一念是人人皆有如來智性,故要引導人人啟發自性,
說法時諸天護法到位,佛將心靈境界之理述說,
然而天龍八部無法體會深妙的意趣,使佛也感到沮喪,
但同樣通曉道理的諸佛菩薩慰其不退,請其以定慧再從華嚴境界提升。
- Aug 21 Wed 2013 08:31
靜思妙蓮華─十德具足
佛之十德、十號續前所述:
無上士,佛來人間為普遍眾生教導,希望人人佈善種子,使生善根以解脫,
共入佛境界,佛位居聲聞、辟支佛、菩薩之上,至高等覺最為圓滿。
調御丈夫,佛以種種法成就大業,調御法界一切眾生,
調伏擁有各種習氣的眾生,眾生習氣繁雜,
能調伏一個人已不容易,佛卻能以種種方法調伏眾生,化習氣為本來自然性。
其告訴了我們人人本具佛性,習氣仍要靠自己消除,以啟發自性。
天人師,佛為天、人之導師,一切眾生欲了解佛法而修持,
佛所教化者不只是人,甚至天人也是其教導者,
天與人都仍在六道輪迴中,以施教化令眾生成佛。
師者,教導人往正確的方向走,
佛不只是天人師,更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
上人開示中一段話我有所感觸,
「富貴學道難」,人在順境時常忘記因果循環,使佛法淡忘,
世間的榮華富貴或一帆風順都令人不信正法,忘記世間一切是真空妙有的,
我自己有時也因一點小小順心的事,使心離正法,
直到下次摔了一跤,才又後悔忘記佛的教誨,
但佛很慈悲,仍不斷告訴世人正法以待因緣使令解脫,
故佛心恆持,若能以佛法引導,同樣能使富貴者信受護持。
佛在五趣雜居地為眾生教化,引導向正規律儀,
做人、修行有自己的規矩、律儀,我們自己要警惕在正法中學習,
如此佛成十德具足,佛佛道同。
- Aug 20 Tue 2013 08:35
靜思妙蓮華─佛德普令眾生成菩提
心可以讓我們成就一切,善逝也是因一念心,好好用心則來去自如,
善入與無量世界,人受世界環境影響使心不得自在,
佛卻是大覺者使心不受影響,初向人說苦,是因看到眾生心欲受苦,
苦難來自人的心欲,佛了解苦的源頭是心欲,
但要使人聞法入法不易,佛以悲智雙運,
從眾生心欲而令聞法而得法喜,善能導向無上菩提,
這也因過去慈悲與眾生結的緣,
有緣者說的都是法,無緣者說的就只是是非。
在有情世界,一切有情皆有心欲,故生命才能代代衍生,
佛在器世間中,器世間物體由佛眼觀照,皆是成住壞空,
沒有一樣東西永遠不變,所見美景也終有凋零之時。
上人說一則故事佛陀的故事,
一次結夏安居後,一位從遙遠的脅山來的弟子,
表示其修行環境美好,可惜黃昏過後很多鳥群集雜吵,使夜不靜心,
佛陀教其合掌向鳥說需要鳥毛來供養,鳥因愛惜羽毛而飛走了,
以此喻人應該珍惜慧命,以環境教育有情。
佛十號之一的無上士,表示未種善根者使令種,
未成熟者使成熟,已成熟者以使成菩提,
使人去栽培自己待覺悟的心地,如何製造與經營美妙的環境,
佛以悲智運行啟開我們的心地,修行成佛在己,
但佛卻極力幫助眾生開慧命,佛之功德無量、無限感恩。
- Aug 19 Mon 2013 08:32
靜思妙蓮華─佛德善入無量世界
佛累劫修行以來,已得十號,續前所述:
明行足,具足三明德行、真正自在,德就是得,修了才能得,
人要行走需要兩隻腳,就像福與慧一樣,若缺其一就不自在,故又叫「兩足尊」。
三明就是智,智明是為「分別智」,能分世間一切道理,
知下一個日,表示除了能知,還知的清清楚楚。
三明分別為:宿世智明,了解宿世時間的因緣、
生死智明,知道生與死的大義道理,為何有所生死、
漏盡智明,過去一切煩惱能夠去除。
行一事為天下法、行一言為天下則,
心中有法,在天下中講的每一句話都是法則,都是正法與準則,
這裡我有所感觸,人的言與行所代表的不只看作個人行為,
更要當作是天下的法則,我們言行失當則引起天地間一絲惡業,
所以謹言慎行是我們生活中所必然操持。
善逝,去來自如,佛陀可以於煩惱中進出自如,
與人群或任何境界亦復如是,如倒駕慈航回人群中應眾生心欲而示現解脫。
佛陀身為太子,卻不沉溺在家庭的富貴繁華,
反而入人群度眾生,藉此知曉天下道理、心無罣礙,
即所謂心若平靜,到了哪裡心都是安定的,凡夫心易受外境所觸動,
佛卻解脫煩惱,還能到這遍佈苦難的世間度化眾生,
這是他修行證果後的功力,這些功夫需要我們用心學習。
- Aug 16 Fri 2013 08:26
靜思妙蓮華─三明具足
人人本具一性圓明,但為無明所遮蓋,懷有寶珠而不知,
習氣的薰習更使我們離本性遠去,在六道輪迴無央數覺而長期迷失,
覺與迷只在一念間,佛在久遠前已覺悟,故顯明佛德、導迷至覺,
所謂現相成佛,是以顯事相來使人親近道理,
佛早已是佛,再透過顯成佛的過程來使人契機。
應供:因德行具足,而不斷來回人間度化眾生,
每一生都很圓滿、萬德圓俱,故受菩薩以下九法界來供養,
供養有物的供養、敬的供養、行的供養,
以行的供養為最重要,身體力行佛的教法,表示真正攝受佛的法。
正遍知:即指覺悟無上正等正覺,
佛是宇宙大覺者,能通三千大千世界道理,非我們單一小世界所能了解。
明行足:三明具足,是宿世智明、生死智明、漏盡智明,
凡人無法通曉隔世因緣,佛卻能知過去與未來,
我們因無所知,只能跟我們說「無常」、說六道如何到達。
佛也心無罣礙,煩惱漏盡,此為漏盡智明。
- Aug 15 Thu 2013 08:29
靜思妙蓮華─佛佛道同 導迷至覺
文殊菩薩介引日月燈明如來,其與其他佛同樣是宇宙大覺者,
其顯跡人間是為了告訴凡人,人人皆可成佛,不論什麼環境,
但重要的是我們是否能堅定修行,才可致佛的境界,
如來就是靠其過去的堅毅得證佛果,這些都是可及的。
人生劇本是自己寫的,寫的好就是一段好的人生歷史,
釋迦牟尼佛就是把自己的劇本寫的很好,而流傳兩千多年,
釋迦牟尼是別號,如日月燈明,與其他佛一樣有一通號,即「佛」,
這是需要有覺悟之後才能賦有。
阿僧祇劫即「長遠無量劫」,有人唸佛誦經一輩子,感覺很長遠,
若其法不入心,則一樣沒有什麼用,佛法是能應用在世間的,
若我們不去應用,只是一味誦經拜佛,那這樣心不取法也無用,
況且佛法流傳已久,佛法從佛的口中說出,其意義深遠,
我們非但要聽,還要能做,不要存有選擇性的實踐,
佛法是普遍的道理,任何一處都值得去修行,以得於心中。
佛之通號為「十德」,這些都具有深妙的德行,
佛名號如此希有,而佛的大法也很希有,凡夫難以契機,
人人具有智慧,但都是漏失的,縱使知道也為煩惱所障,
我們凡人所有的智慧都是有漏智,佛具有的卻是無漏智慧,
即使由過去到未來,佛佛道同,都具相同的深妙法與德行。
日可導明,以光明顯正路,也可以成熟大地五穀雜糧,
月可除熱,夜晚以致清涼,且能破暗顯亮,
日月就是以導迷至覺,日月燈明佛來人間是為除人煩惱以冷靜,
並導使我們通往正路、正念,佛的用意也希盼得以攝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