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在修行、修證的過程中也需要有人來護法、弘法,
我們學佛就有這份使命來勤修佛法、發心立願得一切法不退失,
於此需要供養,供養有三種:

財供養:有形的供養,過去僧團修行時,就是靠在家居士的供養以護法,
如此使僧眾得以安心在修行中,不需擔憂其他生活面向。
敬供養:佛法要興,則大眾要曉得敬三寶,在僧團中有六和敬以供養佛。
法供養:如實修行,能發四無量心、四弘誓願。

我們在修行的道場中,看到如此莊嚴的道場,也是受到他人供養才成,
故每當早課、聽法,我們是否有身受持禮敬,好好發心呢?
既得人身、得聽佛法,應當身體力行,時時三供養俱足。

上人開示,一直希望我們人人能以感恩、尊重、愛來對待彼此,
此三者就是無時無刻的供養,有福慧的人對人人皆能尊重及愛,
佛稱兩足尊,就是比喻其福慧雙全,如兩隻腳站立穩定,
經文上說「植眾德本」,德本是善根,
便是希望人人將修行的根福與慧伸展出去,如此菩提心才會豐富,
並能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此佛即指含有佛性的眾生,
人人皆是過去佛倒駕慈航,或是未來將成佛的菩薩,
常不輕菩薩便是視眾生為佛,對人人起供養心、恭敬心。

慈濟人時時參與賑災或發放,當地的受難戶其實也是示現在前的菩薩,
我們能去幫助他們其實是在植我們的善根,他們是善知識在教育我們,
依止善知識不退轉,即為佛所讚歎,見證不謬、心輕安自在。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
正覺是精進不退轉、不偏邪,修行修到不會受任何邪道所擾,擔誤道心,
修行的當中怕遇到偏邪引誘,故要能精而不雜的、進而不退。

陀羅尼是總持,於一字能通無量法門 、於一門能攝無量義理,
根機利鈍通達無量義法理,正覺菩薩已到陀羅尼境界,得總持之法,
只要用對法,對應根機能退一切惡,故要知總持之法,
總一切法、持一切法,攝無量義。

萬億旋陀羅尼,指能在法門中最為圓滿,在無量法中出入自在,
能得陀羅尼則樂說辯才,使對方了解道理,對方接受道理而我們也歡喜。
四無礙辯:法、義、詞、樂說
法:教人如何處世,入世知做人道理、出世能不受世間事掛礙
義:權,方便法,牽引教導適應根機,帶入真實道理
詞:不礙於種種方言,音聲差別而演圓音,世間因語言而文辭不通達,
佛陀說法能使任何人皆接受,同一理不同人得接受
樂說:隨順眾生,對孩子用孩子的語調,適應人人根機、應機說法

能到四無礙辯才、轉不退轉法輪,使人人通達大法,
佛說法以轉法輪喻,即表道理圓滿,能轉染為淨、轉惡為善。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從菩薩道通往佛的境界,所依循的是我們的發心,
發了大心,為了受苦難的眾生,這份悲憫心要能時時刻刻守好,
過去為了眾生我們發了大心,這分初心需得秉持不忘,
若發心只為個人私利,那稍遇不如意即容易起退轉心,
還到不了無上正等正覺便先退下來了,
故當在正覺中不退轉,才會到達極等、等覺,不退不轉,到究竟成就的境界。

上人開示十地菩薩中第八地是不動地,指的是菩薩能依佛之教法而堅信不退,
菩薩所緣在眾生,故我們修行是在眾生中修,但也常遇事來磨,
於眾生中遭遇不如意,其實是種磨練道心的機會,看出自己是否堅定如初。

上人開示不退的方法有四項:
信不退,即堅信我們所相信的,便是佛之教法、正法。
位不退,住於菩薩地,保持在不動的境界。
證不退,證於真如法身而不退轉,於佛心合有正知正見,見證佛法在人間。
行不退,一切所行念念不退,前面三的不退若能了解,於此則要向前行。

我們發心力行是永無止境的,故才要我們磨得永不退轉,
看那些已成就的菩薩,如觀世音菩薩,仍倒駕慈航來人間再度成就,
故可以說我們是生生世世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
能夠永不退的向前走,這就是一條菩提大道啊!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華會上諸菩薩,皆已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
這是修行的最高境界,達此境界則功課圓滿,實在不容易,
上人開示我們學佛在外行上慈、悲、喜、捨,
在內修上則能誠、正、信、實,內修外行都要兼顧,
在內修的部份,修行不離一念誠,正行不偏邪,
學佛方向要對,一點偏差便失毫釐,不小心就走入邪道了,
故要有正知、正見、正思惟,來認清我們真正該走的路,然後堅毅走下去,
如何堅定就要靠「信」,信為道源功德母,相信所選的方向,信心生即不退轉,
信心中培養出來的就是道心,要老老實實修行,修行既定,就要專心力行。

外行上的「慈」很重要,學佛要有大慈心,那念心希望人人平安幸福,
就像是雲一樣「普能陰覆」,雖施濟眾生而本質不動,為大地付出卻不影響道心,
不求及有無損失,修行是為利益群生,非為求己得,
培養我們的慈心,就如在前面鋪路,望人人平安,後人走的安穩。

備上所述則能往無上正等正覺更進一步,不要懷疑自己做不做的到,
佛視眾生平等,皆有佛性可及,只要方向不偏的修行,都可到此境界,
過去、現在、未來的眾生皆是如此,
欲達無上正等正覺,要捨二乘而行中道,二乘執空,並非最好的修行,
聲聞聞法開悟、緣覺體會世間無常而悟,但皆不如能行中道的菩薩道,
故欲圓滿佛德,菩薩道仍然要走,我們仍要行入人群中濟渡眾生。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法華會上雲集了八萬菩薩,這些都是真正的大覺有情,
每位菩薩都能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不忍眾生苦而予以濟度,
菩薩因發了宏願而在十方世界中遊走人群中,
如果我們人人了解菩薩的真義,發心做菩薩,便能使世間祥和。

上人舉智利與海地的大地震為例,智利長期在教育上耕耘,社會穩定,
海地則是長年動亂,內亂造成了人心的不安定,
地震後兩國皆引發的動亂,有許多社會問題需要解決,
但智利很快便帶起了人心來重建家園,海地卻沒有能力重生,
一國社會的穩定、人心教化,也使在面對災難時的反應更為積極面對,
智利鄰近慈濟人前往搭救,政府人民願意配合,相對順遂。

上人介紹之前賑災時一對智利當地的兄弟對上人發的願,
上人向其勉勵,我們不是天主派的使者,而是發心自動來的菩薩,
菩薩真義與佛教精神感動了這對兄弟,兄弟也發願做菩薩,奉獻良能,
因而從幫忙當司機,最後到做慈濟人與當地的翻譯,這就是菩薩利人的精神!

所謂菩薩即能發宏願而遍十方世界中,這份宏願包含了四弘誓願、四無量心,
菩薩精神越來越難得,但世界的美好與安穩仰賴的就是人人的菩薩心,
每次都感覺到上人對人心淨化的悲切,故也自勉能成菩薩,為這世界做點什麼。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人開示中談到學習,我們學佛要認知到世間萬物無不是說法者,
故學無止境,時時用心周遭都是學習的對象,好的學習、壞的警惕自己,
「遇事而學,解了而後覺」,若在事項上遇到不解,
與對方要有所溝通,以智慧及耐心溝通則能相互了解,
恆覺而不覺,永久保持覺性,才能自覺覺他。

靈山會上除了大阿羅漢、諸比丘、比丘尼在座外,尚有八萬菩薩雲集,
這麼多的人都是來此聽佛轉大法輪,成就祥和法會,
菩薩,全稱「菩薩摩訶薩」,譯作「大道心」、「覺有情」,
大道心就是大根器的人,小根器者求自利以了生死,
中根器者除了了生死外,更多了解,然而大根器者更擴展到希望人人皆了,
故大根機需足大智慧,方能自覺再教化他人,
大要能心包太虛,宇宙道理皆要知,再身體力行。

學佛要發的就是大道心,並能成覺有情,
有情眾生迷茫混亂,依情而迷無法開智慧,眾生便在迷中受苦難,
覺有情者卻在覺悟後,入人群中救拔苦難,並發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這些弘願是需要非常大的堅心才能守護,也只有發大心的菩薩能做到,
故以此自勉,願能以菩薩的大道心,好好行願。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的僧團中因為性別又分比丘、比丘尼眾,有緣者遇佛而出家,
叢林散布在各地,各地皆有出家人,
佛說《法華經》,是要每位修行者能轉小為大,過去用方便法,現在正直捨方便,
收回過去所說的「有」、「空」,而要行中道,也就是「菩薩道」,
菩薩道所蘊含的是「真空妙有」,真空破除執著,妙有向前精進。

法華會上萬二千弟子皆是才德兼備,具戒定慧,
當中又分「有學」、「無學」,有的人根機高,速斷煩惱,則為無學,
也有人知道要斷煩惱,但沒辦法那麼快斷除,學習斷滅,是為有學。

修佛法的方法中,有莊嚴的威儀也是一法,其能使人歡喜,
僧團只要合和了,彼此互愛互助、共同修行,又稱「內護」。
佛教開始收女性弟子,即比丘尼的來由在摩訶波闍波提,
摩訶波闍波提養育佛陀,是佛之姨母兼養母,
在佛悟道後,要求出家,佛設「八敬法」制伏比丘尼的生活規矩,使其尊敬比丘,
本欲刁難比丘尼出家,但其求道心切而降伏自我慢心,最終仍安於僧團眾中,
於是摩訶波闍波提與耶輸陀羅各率女眾出家。

佛陀對女性設限,在當時的年代是為保護女性,也防止僧團為女色所惑,
但比丘尼求道那份心,使她們願意放下自己而歸投於佛,
現在我們求佛法的機會更多,常常卻不珍惜此良緣,甚是可惜。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前上人依《法華經》介紹了二十一位大阿羅漢,
此二十一位代表皆是才德兼備,受人敬重,內外修行皆為人人所知,
故以師友之稱,佛陀萬二千弟子人人悉「知」,並見過面而「識」,
他們解了佛法、通達真理,懂得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修行,

跟隨佛陀、宣揚佛法,成為眾弟子中的典範,是為大阿羅漢。
經文中提到「有學」、「無學」這個例子,

「有學」是指學習尚未圓滿者,要學什麼呢?學的是戒定慧,
佛陀說法,重要的法門是戒定慧,沒有戒,那心無法定,
心無法定是因為有煩惱,沒有防非止惡、守好規矩,
故三者中首要是守戒,方能安心再得智慧明瞭,
此為三無漏學,修習之後達到無漏的境界,即心無煩惱。

上人說身是載道器,有身才能面對眾生,才有修學機會,
學佛重要的是身體力行,應用比研究還重要,
佛陀來人間最重要的就是去除眾生煩惱,
各人習氣、煩惱不同,世間欲的陷阱又繁多,
我們不受眾生習氣而動煩惱,表示己心已安住,安定在佛法中,
與人相處若心不斷被影響,就要再用心磨練自己,
自己煩惱的因其實不在他人,是自己定力不夠,住於他人中。

已證阿羅漢果則為無學,因為他們已瞭戒定慧,放下一切煩惱。

在末法時代要感恩得聞佛法,《法華經》轉小為大的宗旨最適合現在眾生,
在此時代不只要自我解脫,還要利益眾生,這就是菩薩道的精神。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法華經》序品的二十一位高僧中最後一位是羅睺羅,也是佛陀世俗親兒,
當年悉達多太子出家後,世俗妻子耶輸陀羅懷孕六年,
國中之人感到不對勁,懷疑是其不守貞節,對其嗔怒不已,
羅睺羅的誕生非比尋常,何以別人懷胎十月,他卻需要六年呢?

佛陀一次返國渡眾,見到親兒供奉歡喜丸,以佛眼見其前生,
羅睺羅的前生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過去為一頑童,曾封住一隻老鼠六天,
一種是曾經一位修行者向國王懺悔自己偷飲無主的蓮池水,
國王請前世為太子的羅睺羅帶其去花園,但太子卻帶去後就置之不理忘記了,
使修行者在那裡不眠不食的渡過六天。

以此因緣羅睺羅懷胎六年方出生,這就是因緣果報,
如上人一開始的開始,我們隨時要戒慎,因為任何動作都是業,
所造作的每個種子都是因,有因就有果,
善因得善果,惡因反之,故我們要時時留心舉止,不造惡因,
無心所造之因則是習氣,習氣雖無意卻壞人道心,
習氣要改,才不自己障礙自己,如羅睺羅前世一樣,
懂得善解與包容,也才得以惡緣轉作善緣。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佛的目的是要體認真理,了解假相,
世間一切假假真真,需要我們以智慧去做理解,
佛法就是教育我們看到這個真實法,說真解空是佛法真理,
談到智慧、談到空性,最重要的經文是《金剛經》,
裡面最重要的一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剛經的一切有為法,指有作為、看的到的東西,

這些東西本來就不是一直實有,而是不斷隨時生滅,
大地物質經人工所為而成東西,過去雖無,現在有了,未來卻未必仍存,
就像人生,人生受到種種恩惠,故要感恩,感恩完再回報,
因為人生的循環像是雨露,乾了又回歸天地,電光雨露不斷運轉,道理存在。
《金剛經》裡與佛陀對機的是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
他出生那天,家中寶藏竟全然消失,也就是空了,
相命者觀孩子的相,說這是很尊貴的形象,因為他能夠透徹萬物真理,
須菩提出家後也確實很珍惜一切所有,但應了解萬物空性而不執著,
待人也以此道理,懂得與人相處退一步。

另一位尊者是阿難,他對佛法的了悟非常透徹,長年侍奉佛陀,
為了以世間法侍奉佛陀,甚至自留少許煩惱,直到迦葉尊者點醒他,
身為侍者而得眾望所託,負責佛法結集,還原佛所說法,
故云:多聞第一。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