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意識就是我們的道場,是否有好好清淨?
如何才能斷苦惱,解脫六道輪迴呢?
佛對聲聞說四聖諦入心、根機再深說十二因緣法,
這些法是要掃淨心中的污染,
使我們能自己莊嚴心靈,法能入心是謂「悟入」。

「此降甚深,十二因緣,用灑無明老病死等,猛熱熾盛,苦聚日光」
了解十二因緣可以洗心,人不只是老病死,死後尚受業緣投生再世,
這都是苦的牽引,此世的煩惱、業緣牽引都依十二因緣斷滅,
佛說十二因緣,我們能不好好精進洗心嗎?

過去一位長者比丘獨來獨往,是為了斷與他人之緣,人緣不佳,
佛向其說心本清淨,只要自己能斷愛欲,我們自不受欲誘引,
來欲不起、現欲不生,心不起非份想。

日月燈明佛講經畢,道場莊嚴而天雨眾花,有大、小適意花,
心能適意而不起煩惱,適意是謂心能清淨、不起煩惱,
又有大、小柔軟花,心感溫暖、柔軟,眾花散於佛與眾中,
心、佛、眾生已到同一境界,普佛世界又有六種震動,
除心煩惱、震憾心靈,心能覺醒而不沉睡。

與會大眾聞佛說法,皆是滿心歡喜而一心觀佛,
這就是最微妙的心靈道場。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量義經》云:
「微渧先墮,以淹欲塵;開涅槃門,扇解脫風,除世熱惱,致法清涼。」
微渧先墮,是要我們時時顧好自己的心念,而不任意起心動念,
顧好才不起熱惱,熱惱是來自貪、嗔、癡、慢、疑,以法水浸潤以保持清淨心,
求法不是只有聽經才是,日常生活無不是甘露法水。
以淹欲塵、開涅槃門、扇解脫風,達到涅槃的清淨境界,
我們修行則內心要有一支心扇將悶熱之心清涼、自我反省,
方能除世熱惱、致法清涼。

佛護念大乘經、菩薩法、無量義,
無量義是生活中攝取之法、人群中所得之法,用以調適我們的心,
菩薩不只布施,更能解脫知見之所成就,菩薩內心微細而能自我調伏。
日月燈明佛與佛相等,欲暢本懷,
將覺悟的境界分享,希望法能普遍使眾人了解。

佛說《無量義經》完入定,日月燈明佛也是,
其希望此經能三根普被,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便是「離言法華」,
用此適應三根,入定以觀眾生根機,
佛的任何行動都不離三昧,是為「三昧威儀成就」,
行住坐臥不離威儀,威儀就是法。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人引述《無量義經》:
「又能善知諸根性欲,以陀羅尼,無礙辯才。請佛轉法輪,隨順能轉」
觸境能生法,眼根觸色生心是種煩惱,若能轉識成智,則能於人事物通達諸法,
學佛除了心清淨外,能在人群中「善知諸根性欲」,能知善惡是非,
以陀羅尼來持一切善、總一切法,
對的事趕緊去做是為智慧,道理清楚便無礙辨才。
今世娑婆教主為釋迦牟尼佛,我們若能有請法的心,
以佛在世的心情向佛恭敬請轉法輪,則佛入心,
以佛心轉法輪、即心即佛,而我們請佛來也要隨順能轉,順應眾生而轉法輪。

日月燈明佛出家修行,八位王子亦隨出家,
修行常修梵行,修得清淨心,並以此化度他人皆為法師,
八王子於千萬佛所植諸善本,是因為源頭淨淨,
燈明是為本、是為光明,人人心中都有日月燈明,八識若皆清淨則一性圓明。

皆為法師有二義,一者以法為師,請佛轉法輪,
心有佛而世間一切無不是法,重要的是佛入心。
二者自所修習,於了解後為人分析為眾生之師,以此領導眾生。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人一直要我們能「轉識成智」,指我們能在什麼樣的環境增加智慧,

《無量義經》云:
「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曉了分別,性相真實」
便是告訴我們面對無量的境界,能以智慧去明辨。

過去二萬尊日月燈明佛,最後一尊佛有其八王子隨其出家,
眾子皆發大乘意,大乘意是謂智慧無上,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此即佛陀欲說一乘大法,除自我已度,還能引導別人一性圓明本性,
心靈之光自點後能點亮別人心光,開啟自我智慧以及他人的智慧。

常修梵行,即修清淨行,凡夫卻是不斷複製煩惱,
既已修行便要懺悔過去所造諸業,不因為外境所染而起煩惱,
八王子所含八意、八識是為統領心所緣境,我們一直不斷在緣外境,
眼緣色、耳緣聲、鼻緣香等,能分別是用「識」去緣外塵境,
如此六道輪迴不止息,故以智慧來分別,則回歸本性,
八識轉為回歸如來藏心之妙用,如來藏心能分析萬物一切,此為真智慧,
心所緣無盡,因為心所能緣之境界是無量無盡,超越本來所識境界,
如我們眼睛只能見到眼前景物,心卻能超越眼前而到更遠的地方,
心能收、能放,是為回歸如來藏心。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七名是響意,相應外緣之境而做前六識之統覺,
保持時時的清淨、恆審緣八,在第七識在於「思考」,
因為清淨而使思考明朗,以延續給第八識。
近處有聲,遠處響應,這就是在緣外境,以入第八識的藏識。

第八是法意,第八識藏有有漏智,即為煩惱,
五毒產生,是因為凡夫生活中所緣外境、吸收外相,
煩惱藏入八識中,若達無漏的境界,就是清淨無染的智慧,
識若轉智,則回歸菩薩道以達佛的境界。

世間有三界,欲界追求欲念、色界追求名色,
去除了色而達無形無色,心若不執著於形、色,則心境清淨,
故要離開三界以行一乘菩薩道,此為一乘大道,
以無為的志,不緣外境,無欲無求。

八王子隨父出家就是指我們的一性圓明自然,
斷除一切煩惱而達本具的佛性、八識轉染成淨、轉識成智,
八王子其各領四天下,統領相應心所。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心禪寂,常在三昧,恬安淡泊,無為無欲,顛倒亂想,不復得入。」
上人開始用《無量義經》的經句,警惕我們是否有時時照顧好自己的心?
我們現在這個社會也是一個修行的道場,
在此道場中是否能修好心,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八王子是八個意,也就是心王,緣境界而生萬法,藉境使我們轉惡為善,
使心清淨無染著,前已說過眼、耳、鼻、舌意,再來是增意,
指身識,身有覺觸,是增加欲念、或減少煩惱而致無為之樂,達到不生不滅,
看身是如何去感觸,是為「增減在身」,故身體要以戒來制定,
心能指導身體造作,人間之苦就來自身體,故要能用以載道,
身識接觸而能生智慧,再用我們的身體去行善。

第六意為「除疑意」,是為意識,我們將意轉識成智,
於法能明瞭,知人間之苦集自五毒,能分析無明錯誤,
在人群中能有所尊敬,如常不輕菩薩能敬重人人,
使我們不使有疑,人圓才能事理圓,
但對別人要有智慧去同事度,能辨是非、非迷信。

第七意為「響意」,是為思惟之意,
我見是以我為中心、易生癡念,自以為了不起,
心有生住異滅,發一念好心也會有增減,故要時時發心,
第七識要能相應,思惟前六識所啟之造作,以是非分明。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戒是為守護我們的慧命,二萬日月燈明佛都是佛佛道同,
都有著戒、定、慧,最後一佛為一大國王,
其最後出家修行,其八位孩子見其父親出家,亦跟隨出家,
此八子名皆有一「意字」:有意、善意、無量意、寶意、增意,
有意是代表眼識,凡夫的眼會緣外境而動念,
覺悟者卻能別有生死苦,精進以致涅槃樂,心都能靜下來。

善意是耳識聞聲,能善惡分明,聞法之後能使無明消散,
凡夫聞讚揚則喜、聞罵聲譏語則悲,不明是非,
覺悟者卻能辨是非,聽進去卻不任意起心動念,
以戒防非止惡,善超諸有、善入六塵故。

無量意指鼻識,鼻能識香味,生命終了身軀會散發惡臭,
覺悟者不為氣味所困,氣味無形、無量、無雜。

寶意指舌識,舌能嚐味,又能說話,凡夫談是非,
但覺悟者是辯才無礙,事理分明。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本懷是菩薩法,如何投入人群廣度眾生,
過去有兩萬日月燈明佛,時間之長,燈是光明引導眾生,
因眾生智慧未開,需以燈指路,其使用智慧與慈悲圓滿指引,
二萬佛圖一名、同一德,是種比喻。

文殊菩薩、彌勒菩薩對機互答,這是合心的親切,
藉機問法,以免眾生求法心冷,要再熱絡大家求法的心,
過去二萬佛十號具足、且說初中後善,佛佛道同故成就十德,
最後一尊佛未出家時,生有八王子,此是約法,以法比喻,
八子其實指的是八識,佛表心王,
最後一位日月燈明佛過去生為轉輪聖王,是位國家領導者,
第八子後成佛即燃燈佛,心是萬法之王,千百的造化都源於心,
其實都心唯有一性,只因無明散作八識,個人執著而使人間苦難多。

佛陀來人間不斷善誘眾生,但我們自己能知道多少佛陀的法,
若不反觀自性,可能仍在不斷造業,
萬法從心生,心是萬法之王,希望能將經文印刻入心。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見牧牛間的爭鬥而慨嘆人也是不斷在消福、造業,同等愚昧不自知,
可是法是常存日常生活中,需要我們用心去找尋,
就如三理四相,我們每天所面對的都是器世間物質,
一切不離物理的成住壞空,身體也隨時變化,生老病死,
眾生可悲之處就在無法把握自己的方向。

三理四相是一切種,能知一切道種差別,能分明是非是智慧,
而我們是否有選擇一條穩健的中道?
能知一切種智則明自我方向,到達無上正等正覺的妙覺智,
方法唯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佛對三乘說三乘法,這是順運根機所說,
但佛之本懷無差別,對所有人是無差別的,只求體會一性圓明,
希望大家到達無上菩提、成一切種智,
以此總結三乘聖人,而達究竟圓滿。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互相藉因為緣,大家歡喜相互分享佛法,
這是一段好因好緣,是從果而來,
因緣果報是循環,故在生活上要有因緣果報觀,
造作之初就要知道結果,遇上結果也要能知事情的開端,
如此心才能自在而不落入無知、昏昧當中。

復次解釋十二因緣,自無明起不斷因為「緣」而運作到老病死,
這是一份行業的循環,若能因觀十二緣,能覺一切道理,故云「緣覺」。

更上位的大根機者是菩薩,利己又利人,
見世間苦而自覺,卻又想覺悟他人,
一次佛在給孤獨園,幾位比丘入內說一比丘在講堂說法,
佛問此比丘說法原因,其是分享佛所教法、心得分享,眾人聽了心生法喜,
佛請該比丘來見他,比丘因攝受佛法而想請眾分享,
佛聞之而歡喜,讚嘆其體會甚深,又能再度傳法。
但分享前要能用心聞法,不以俗知俗見評法,要能維持正知正見。

六波羅蜜是以六種方法從此岸到達彼岸,
比只自度更能度人,真正的解脫除四諦、十二因緣,
還要以六波羅密到達彼岸而超離生死,
這個生死是心靈的生死,生、住、異、滅。

以上為上人開示學佛者必曉的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密,
剛開始可能覺得名相繁重而學習不易,這樣反掉入名詞學習而非真能感受,
上人說六波羅密的解脫生死是心境上的生死,我很喜歡這個說法,
未能解脫心靈的纏縛,如何能解脫真正的生死輪迴呢?
總歸一句,一切唯心造爾!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