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I ♥ Read (3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作者:湊佳苗

《往復書簡》是我第一本看湊佳苗的作品,
之前對她的印象就是《告白》吧!不過是看電影版本的。

《往》書是三篇短篇書信體文章所編成,每篇都以書信對答來鋪設劇情,
三篇短篇書信都試著還原一些故事真相,每篇的故事都很懸疑,
但結局有些令人意想不到,而且未必是悲劇,
對湊佳苗的劇情想像力很會佩服,明知道結局不會那麼簡單,看到時仍有些驚訝,
三篇都在寫過去發生的事,由後來的當事者互相書信問答還原當時未知的真相,
有趣的共通點是三篇都是以感情為基礎寫的,
第一篇是社團的多角關係、第二篇是學生間的愛戀關係、第三篇是班對關係,
以下略述三篇小故事的心得,有雷,不想看到劇情的人就到此為止吧!











〈十年後的畢業文集〉
在廣電社一起做影片的六位好友,在畢業十年後一次社內社對的婚禮上再會,
當年與浩一交往的是千秋,何以婚禮時浩一的對象是另一位社團友人小靜呢?
湊巧的是千秋因為之前一場意外而毀容,自此消失不見,引起一陣懷疑。
照作者的鋪設,有意導引大家以為是小靜對浩一有好感,而吃醋傷害千秋,
但真相是千秋只是自己跌倒,又不好意思再連絡好友而已,
她藉毀容而冒名另一位社團好友悅子,透過書信還原當年故事,
其實她本人最清楚這個意外不過了,只是藉機了解大家對她的想法。

這篇我覺得故事發展很意外,原來調查的小悅其實就是千秋本人,
千秋調查自己只是想了解大家的想法,卻意外發現原來過去的友情是虛假的,
內容有創意,但毀容而頂替小悅這點有點不合理。

〈二十年後的作業〉
一位老師真智子委託已當上教師的過去學生大場,拜訪六位令她掛心的學生,
本只是單純了解六位學生的近況,大場意外發現這六人與老師背後發生的故事,
二十年前真智子帶丈夫與六位同學去採葉子順便遊玩,
一位同學良隆在河川誤掉進去,師丈冒險救人不幸溺斃,
每位同學自此開始對真智子有不同的觀感。

故事結局,大場要拜訪的第六位同學,就是自己未改名前的女友,
女友因為自己與另一位青梅竹馬在當年吵架,老師為了使兩人和好而辦這場出遊,
因師丈的死,使其一直難以釋懷,剛好主角大場向其求婚,
她希望老師能間接幫她把這件過往告訴大場,
其實老師是故意找大場來,讓他自己找出未婚妻的過去事的。
這篇結局很溫馨,最後大場與未婚妻自此拋開疑慮而在一起。

〈十五年後的補習〉
萬里子的男友純一突然要做兩年的國際志工,讓她懷疑跟十五年前的事有關,
原來當年班上同學一樹霸凌康孝,萬里子正義感使然而挑戰一樹,
之後康孝約了一樹與萬里子準備和好,結果卻發生了火警使一樹喪命,
純一救出了萬里子,而康孝隔天自殺了。

本以為是場意外火警,作者巧妙的運用純一的謊言誤導大家思考,
原來當初康孝把兩人關入倉庫,一樹本欲非禮萬里子,萬里子失手打死一樹,
純一趕到時為了消滅萬里子殺人的證據,而放火燒了倉庫並栽到康孝身上。
這篇故事因為萬里子失憶了,加上純一為保護萬里子刻意誤導自己為殺人兇手,
使結局突然大翻轉,也見到一個男人的真心守護。


這三篇中我最喜歡第二篇,懸疑的故事下有著溫馨的結局,
第三篇男主角誤導使人以為他是兇手也頗富創意,
第一篇則讓人思考友情真的是友情,還是一切只是假象而已?
這三篇故事都是追憶當年,命案的發生也屬意外,
故事的目標不是讓大眾找出真相,而是了解事件發生後大家的想法,
從人心出發而寫作,湊佳苗在這點表現很棒,之後應該會再看其他續作吧!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編著:經典雜誌

《善行》是之前看某部經典雜誌的學校演講影片所介紹的一本精裝書,
是由經典雜誌的編輯群到全球知名的16個非政府組織進行採訪及介紹,
介紹了這十六個組織是如何落實在人道關懷、生態保育等等慈善活動上,
本書已絕版,我在學校圖書館終於找到它,蠻大一本的精裝書,
有經典雜誌一貫的人文書香感,翻閱這麼一本大書,覺得有種莫名的書香噗鼻。

本書介紹的NGO有: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明愛會、樂施會、國際關懷、慈濟基金會、
美慈組織、仁愛傳教會、無國界醫生、人民醫院、拯救兒童、基督教兒童福利基金會、
行動救援、世界自然基金會、綠色和平、澳洲無尾熊基金會、格萊閩銀行

我很努力想記起每個組織的善行,因為我相信善行是值得被歷史記住的,
也是為了讚嘆他們如何為這世界無私付出,但仍因為部份組織性質重覆等等因素,
無法全然記得大家的善行,但還是介紹幾個我印象深刻的組織及其故事。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我們最常聽到的「紅十字會」及與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有所關係,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是由亨利杜南先生,為了救助受戰爭所殘害的人民,
創建了此委員會,其性質不是屬於NGO,但在本書中為紀念此偉大組織,破例收入,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致力於戰爭上的人道關懷,並有《日內瓦公約》做為準則行事,
另外有兩個我們常聽到的組織「國際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聯合會」、「紅十字(新月)會」,
後者是各國的紅十字會組織,各國集合起來便成為「國際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聯合會」,
其負責統籌各國紅十字會,給予指導及運作方針。

慈濟基金會:
看我其他網誌的文章應該就可以了解了,不多贅述。

仁愛傳教會:
德蕾莎修女創辦,服務世界各地最貧窮的窮人,
修女因聽到天主的呼喚,把一生奉獻給了為貧窮而服務,
設立了垂死者之家、兒童之家、痲瘋病之家、愛滋病之家等等機構幫助當地弱勢者,
裡面的修女落實四大誓願:「清貧、貞潔、服從、全心為最貧的窮人服務」,
這是何其偉大的情操!因為宗教與慈愛,讓德蕾莎修女致力於服務貧窮,
但仁愛傳教會迅速擴大,也引起部份的人質疑,質疑其善於炒作媒體,
且龐大的善款也不知何去何從,受到質疑的修女,她只簡單回應:
「不管誰說了什麼,你必須微笑接受,繼續做自己的工作。」
流言蜚語打不垮她們的意志,專心在服務窮人上,以行動證明那份愛。

無國界醫生:
一群法國醫生為了戰場上的醫療救援而創立的組織,
之前也讀過一本無國界醫生的紀錄書籍,在戰亂下行醫其實很困難,
除了環境惡劣,隨時有生命危險,醫療資源又很貧弱,而做為醫生更要什麼都會醫,
我很讚揚這群醫生,那是在極高壓力下仍然下無私去付出的善行,
不只別人要救,自己的生命也隨時飽受威脅,所以格外令自己敬佩,
醫療的問題不只在救治別人生命上,還需要有環境及資源配合,
他們免費醫治病患,所給予的藥物影響到品牌藥商利益而抹黑他們,
也有當地診所生意不好,竟雇用殺手殺死組織成員,
世間太多牟私利而不顧他人的惡人,見不得別人好,所以成為善行的障礙。

綠色和平:
關注於地球環境與生態保護的環保團體,他們為了永續的地球發展,
以民間力量向政府、大企業施壓,只希望回到最簡樸的資源利用及環境保育,
書中介紹了他們保護稻農的故事,為防止基改作物入侵,而下鄉教育稻農,
並舉辦了稻農攝影展,找出五位稻農以相機紀錄他們的生活,
看到稻農對自身農村的關懷,感受到那天與人合一的大自然力量。

格萊閩銀行:
由尤努斯在孟加拉創立的微型貸款銀行,服務於貧窮的婦女,以極低利率借款給她們,
很多人不相信窮人家還的起錢,事實上還款的比例極高,近百分之百,
裡面有句話我印象深刻,貧窮的人因為誠信而還的起錢,
反而還不起的多是些有錢的人,或許因為富足而喪失了誠信,
格萊閩預設人人都是誠實的,這群貧窮婦女也真正誠信,且憑她們的力量取得謀生之道,
而現在銀行的力量還在推動,已拓展到全世界了。

很感恩世界各地有那麼多NGO在為這個世界的美好的努力著,
可惜我們常常忽略了它們,若非本書的因緣,我可能永遠不認識這16個善行組織,
同時我也看到這些組織如何面對障礙並解決它們,
做好人不永遠順遂,但要記得自己的初發心,好好堅定的為這世界做下去。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 崔思汀‧蕾納

P.161 很多日記作家會告訴你,如果他們太久沒寫日記,就會開始想念自己。

P.176 當你覺得焦慮或是憂鬱的時候,你會浪漫大量的精力在壓抑你的情緒上面,你會
很不快樂,而且很快就會精疲力竭。但只要你能承認你的情緒,你就能將這些精力釋放
出來,用在有意義的工作上面。

P.177 人們在壓力與沮喪之中會變得很遲緩,他們變得像沒有風吹動的風箏一樣,攤在
地上,了無生氣。「快速向前進」這個練習可以讓你活動起來,擺脫過去的怠惰,積極
面對未來。一旦生命的活力開始吹動,自然就可以把你托上青天,繼續你的人生與寫作


P.198 所謂日記中的喜悅,不是我們把生活中遇到的開心事寫在日記中,而是指我們去
體驗人生的方法。我在自己的日記以及別人的日記都注意到,外在環境雖然不可能沒有
影響,但我們內在的心境才是穫得幸福的關鍵。

P.203 所謂「落花水面皆文章」,只要我們能用心觀察生活中俯拾皆是的大小素材,就
能開啟我們的耳目,去感受生命中各種的驚奇與奧妙。讓你的感官再次覺醒,去感覺當
下,重新認識你身邊這個多采多姿的世界。

P.207 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有千千萬萬種,而究竟選擇哪一種,完全是由我們內在
心靈的覺醒來決定的。

P.314 當你保持寫日記的習慣一段時間之後,你也許會觀察到自己在特定情況下會有特
別暴躁、魯莽的反應。然後你會發現,這都是某個幼稚的你在作祟,這個幼稚的你把過
去的某個習慣或情緒又帶來了。過去的你也是現今的你的一部分。所以,你若想要瞭解
當下的自己,就必須多認識這位躲藏在你心底的小朋友。


P.405 網路上成千上萬的線上日記,大部份除了炫耀或曝露自己之外別無他用。然而,
必須承認這種新科技與書寫方式尚處於萌芽階段。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聖嚴法師

緒言
1、「序分」也可以稱為序論,就是說明這部經典的起源,介紹佛陀當時說法的因緣
、在場的聽眾以及請問佛法的人。「正宗分」也可以叫作本論,是經中最重要的義理
,闡述這部經的宗旨及主要內容。「流通分」亦可名為餘論,是說明宣傳和受持此經
的功德以及必要性,叮嚀並鼓勵接觸到此經的大眾應將之流傳下去,並且要不斷地弘
揚此經。

2、迹,又叫做「權」,是方便的意思,也就是姑且這樣做、這樣說、這樣子表達。
這就是迹,也就是權,是為了方便接引初機的人進入法門,才不得已姑且假借各種語
言、現象來說明。本,是「根本」,就是這個樣子的意思。

序品──海眾雲集,見佛放光
3、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意思是「覺有情」。「有情」就是眾生,「覺」有
道、菩提的意思,有道心的眾生就是菩薩、菩提薩埵。

方便品──唯一佛乘,方便說三
4、「開示」佛的知見是指說法主──佛,「悟入」佛的知見是指聞法者──弟子。這是
有感斯應的感應道交,亦稱機感相應。

5、「開」是用佛的語言來說,「示」是佛為眾生指出眾生各各皆有佛的知見,「悟」
是讓眾生覺悟到眾生自己皆具有佛的知見,「入」則是進入佛知見,發現自己本身就
諸佛的知見相應相合。

6、佛法方便說有五乘,乃是為接引各種根機的眾生,故分別說為人乘、天乘、聲聞
緣覺、菩薩、佛。但是到法華會上,說唯一乘法,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的成佛之
。至於二乘、三乘,猶非究竟,何況人乘、天乘。


7、諸佛出現世間即是為了教化菩薩,教化眾生修持菩薩法,以修持菩薩法至最後,
到成佛的目的,因為只有菩薩能成佛,佛是由菩薩所成的。《佛本生經》中記載,
迦牟尼佛在過去無量世的因地,以修菩薩行而名為菩薩,所以學佛就要先學做菩薩
釋迦世尊座下,不論是何種根機,都是佛的弟子,是向佛學佛,當然也都是菩薩,
然有阿羅漢及辟支佛名,應該都是菩薩阿羅漢與菩薩辟支佛。如果還不知道佛陀教
的對象雖名聲聞、辟支佛,而所教的內容是菩薩法,那就不是佛的弟子了,也不是
陀座下的阿羅漢、辟支佛了。

信解品──長者窮子,佛與佛子
8、不管是不是佛教徒,都有這種困擾:佛每說一部經典,都會說這部經是最好、最
上、最究竟的,讀誦受持這部經的功德,無量無邊。那麼,究竟哪一部經才是最好的
呢?

9、其實每一部都好,你願意接受哪一部經所講的道理,適合修哪一種法門,那一部
經對你來說就是最好的。佛的「最好」不是對他自己講,而是對當機者說的,這叫「
當機說法」。說《阿彌陀經》時,是為《阿彌陀經》的當機者而說;說《金剛經》時
,則是為《金剛經》的當機者而說。

10、當機,就是恰到好處。某些人適合某些法門,他們能夠、也願意接受這個法門,
這就是「當機」

 藥草喻品──三草二木,一雨普潤

11、「三草二木」是喻根機大小深淺不同的眾生;「一雨普潤」則是喻佛的教法唯一
而普收三乘。佛法只有一種,因觀眾生有三種不同的根機,而方便說有三乘。

12、這個比喻是說:天上下雨的時候,不會遇到大樹就下多一點,遇到小草就少下一
是平等地普施遍降,但是地面上的草木有大大小小不同,所得到的雨量就有大
者多、小者少得的差別。這是喻佛平等說法,但是眾生得到的法益則各有程度深淺
。《維摩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以一種語音說法
的是同樣的法,可是凡夫聽到的是人天的五乘共法,小乘人聽到的是三乘共法,
聽到的是大乘不共法。各各隨著不同的程度,而得到不同的利益。

化城喻品──二乘涅槃,如入化城
13、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即以須彌山為中心的範圍,大約一個恆星系為一個小世界,
地球僅是一個小世界中的一個小行星。一千個小世界稱為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
稱為中千世界,等於是百萬個小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大千世界,等於是十億個
小世界。因為有小千、中千、大千三個千,「千」了三次,所以又叫作三千大千世界
,實際上就是一個大千世界,也就是一個佛國土。

 
14、四諦中的「苦」是我們受的果報,是在三界火宅之中所受的種種折磨;「苦集」
是造業,是苦的因。如果不怕未來會受苦報,為圖短暫的快樂方便,及眼前的一己私
利,便為非作歹,無惡不作,這就是眾苦之本;「苦滅」是不造集苦的因,就不會有
受苦的果報;「苦滅道」是因大家希望離苦而能自在、得解脫,那就必須要修苦滅之
道,基礎的滅苦法,就是八正道。

五百弟子受記品──羅漢受記,衣裹寶珠
15、在第三品中我們就講過「從佛口生」,為什麼會從佛的口裡出生?因為「從法化
生,得佛法分」;聽聞佛法、如實修行而出現你的法身慧命,即是戒、定、慧、解脫
、解脫知見的功德所成身。諸位聽聞佛法或讀佛經,如法信受奉行,而能生到佛國,
也就是「從佛口生」,也就是「從法化生」。

16、「無有淫欲」,淫欲是根本煩惱中的最大煩惱,貪、瞋、無明,稱為三毒,貪欲
為其首,淫欲乃是生死之根,故在大小乘諸經論中,無不呵斥淫欲是禍患之淵、罪惡
之藪。此界眾生,修梵行者,皆斷淫行,色界禪天即無淫事,生佛淨土,自無淫欲。

法師品──五種法師,供養說法
17、受持是表示已對這部經典所說的法義有了信心,所以願意接受而憶持不忘。讀經
猶如照鏡,面對經義,檢束身心,以助受持更加得力。

18、人死後的中陰身也是用香氣來滋養身體,所以為供養過世的人燒好香是對的,燒
香有香氣,亡者的中陰身感到很舒服。可是中國民間信仰的一般大眾,燒香只是大把
大把地燒,只有煙的空氣污染,沒有香的清潔消毒,這不是佛經所鼓勵的。

19、凡說佛法的人,便是佛的代表,因此不要小看自己,你當口宣佛話,身行佛事,
意存佛心,不得輕忽,懈怠放逸。一般的人若遇說法之人,則當禮敬供養,亦如親炙
如來。因為依法不依人,經即是法,法即是如來法身,有法處即是有佛處。


見寶塔品──寶塔涌現,證明說法 
20、在美國時就有一位居士問我: 表示要說《法華經》了,要說《法華經》了,結果
是沒有看到《法華經》的經文究竟是什麼?到底那一部分是《法華經》 其實「法華
是妙法,只要說的是最上妙法,就是《法華經》。在《法華經》裡,處處都可以看
佛說的妙法,所以一整部經都是《 妙法蓮華經》。

勸持品──尼眾受記,佛後弘經
21、「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這兩句話是《法華經》裡的名言,非常重要,凡
學佛的人,都應背起來,念茲在茲,不離於心,弘 法、學法、護法,都需要用身命
但此肉體的身命跟佛法的法身慧命兩者比較起來,寧取無上的佛道,不惜捨此身命
如果沒有這樣 的懇切勇猛心,要望成佛,就很難了。

安樂行品──身口意誓,四安樂行
22、〈安樂行品〉是本經迹門中的最後一品。「安」是安穩、安定,也就是不受煩惱
所動的意思;「樂」是喜悅、快樂,也就是遠離痛 苦困擾的意思。

如來壽量品──佛壽無量,永不入滅
23、「難遭之想」,《法華文句》卷五列有四難:1.值佛難,2.說法難,3.聞法難,4.
受難。這是有連帶關係的,如不值遇有佛出世住世,便無佛法,也無從信受。所以
《涅槃經》卷二有兩難:「生世為人難,值佛世亦難,猶如大海中,盲龜遇浮孔。」

24、「如醫善方便,為治狂子故,實在而言死,無能說虛妄。」這四句經文是說,佛
像「良醫救子喻」中的醫生父親一樣,其實是沒死,但為了治療他已經失去心智的
子們,卻說他自己死了,誘騙他們服藥治病。這算是說謊嗎?是的!但若不說謊,
便救不了孩子們的毒病,這是騙對了的。

25、釋迦世尊慈悲慇懃,老婆心切,在《法華經》中,不斷地告訴我們,他在誘騙眾
進入佛的涅槃大城。

分別功德品──清淨果德,弘經威力
26、這段經文,兩度提出「深心信解」。第一度說,當有人聽聞佛壽長遠,就當以深
的真誠心來信仰、來瞭解。第二度則說,若能觀想世尊常在靈山說法,會眾圍繞,
能觀想娑婆世界的一切依正果報,即是佛國淨土的清淨依正莊嚴,那便證明,此人
具深心信解「佛壽長遠」之相。


27、「頂戴如來」的「頂」是頭頂,用尊貴的頭頂,把如來戴在頭上,是表示極尊敬
受持禮。此處是聞經的人與佛說的法,感應道交,深入心肺而感念莫能名的意思。
一般觀世音菩薩的畫像或者塑像頭上,有個觀音兜中的正前方上面,有一尊佛像,
就在表示「頂戴如來」。此處是見法如見佛,聞法隨喜,而起恭敬心,就等於頂戴
佛了。

隨喜功德品──聞經隨喜,為他人說
28、「隨喜」的梵文anu-modanā,意謂隨順如來的教說,不違背如來教說,聞已心
喜悅。

常不輕菩薩品──當禮四眾,說法華經
29、「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這段經文
我們點出:1.毀謗《法華經》思想的人,以及辱罵、杖打、瓦石投擲弘揚「眾生成
」信仰的人,罪過極重,定會受苦報。2.雖然種了惡因,要受罪報,但若由此結了
緣,終將成佛。3.菩薩度眾生,已經不是基於慈悲憐愍心,也超越了感恩報恩心,
不是如《老子》所說的「以德報怨」。而是出於對一切眾人的尊敬心,將每一個人
等地看作是現在的菩薩,未來的佛;如此一來,還會不願對每一位普通人禮拜讚歎
嗎?還不能如本品常不輕菩薩所說:「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的嗎?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三十三身,尋聲救苦
30、以上經文所示「若有國土」,表示十方無量無數世界中的任何一個國土,凡有十
法界的任何一類眾生,需要觀世音菩薩說法救拔,觀世音菩薩便會化現各法界的眾
形相為之說法,故也不限於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乃與前品的妙音菩薩相同。但也不
以為由於十方法界之中,都有眾生需要觀世音菩薩現彼等諸身說法救度,便會減弱
對於此一世界眾生的照顧程度;妙音菩薩及觀世音菩薩的神力悲願,是處處化現說
,度無量眾生,而又「不起於座,身不動搖」的。

31、對於無盡意菩薩的「法施」,既是表徵真如實相的如法之施,即非一般世間物質
珍寶瓔珞,故以之分奉兩尊如來,以表徵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的諸法實相,是歸於佛果
的諸佛境界。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華經》被恭為佛經中的「經中之王」,
尤其深受證嚴上人所重視,慈濟宗門中有諸多理念皆是源自《法華經》,
最近有緣買了一本由賴永海教授所出版的《法華經》(聯經出版),
在經過多日的研讀後,終於對經中的一些內容有所了解。

《法華經》全名《妙法蓮華經》,是佛陀晚年開權顯實,闡述修行之目的的說法,
經中講述的道理很簡單,過去佛陀為教化世人,而開方便法門接引信眾,
此方便法門可分三乘:菩薩、聲聞、緣覺,
然而我們修行之目的既非菩薩,亦非聲聞、緣覺,
而唯有一「佛乘」,我們修行是為了成佛,修成佛之道,
此即「開權顯實、會三歸一」


佛陀講述《法華經》前先現諸多異象,使世人皆知佛將講述唯妙大法,
 舍利弗代座中弟子向佛陀請示大法,然而佛陀堅不肯說,於是有了三請三退之事,
佛陀開示,這是因為《法華經》中的內容講述一佛乘,恐不為其他慧根不足者所接受,
如果此一法門任意為他人所受,恐會使慧根不足者懷增上慢心,不信佛法,
故最後他即將講述大法時,座中弟子又退五百人。(方便品第二)

《法華經》中廣為流傳的是當中的七個譬喻故事,世稱「法華七喻」,
此七個故事分述如下:

譬喻品第三 - 火宅喻:
一位老富翁育有數十位的孩子,一日其大宅遇到火劫,房屋失火,
富豪看到其孩子仍待在房屋中未知火災的可怕,便挺身進入說動孩子出來,

然而孩子皆冥頑不靈,不肯聽其父而出,
其父遂編說屋外有羊車、鹿車、牛車,孩子聞之心喜,狂奔而出,
最後富豪拿出大白牛車贈送他們。
此故事中的富豪即佛陀,羊車、鹿車、牛車代表眾生修行的「菩薩、聲聞、緣覺」,
佛陀要渡眾生,只好用方便法門的三乘以吸引眾生修道,
最後的大白牛車意指「佛乘」,指三乘修行最後仍要回歸到一佛乘。

信解品第四 - 窮子喻:
一位自小離開父親的孩子,過著窮途潦倒的生活,
長大後尋覓工作,一次被一位富豪發現,富豪當下看到這是自己的孩子,
富豪想親近那位孩子,孩子卻礙於尊卑富貧之別而逃離,渾然不知對方身份,
於是富豪決定以聘傭人的名義,將孩子聘回工作,
直到富豪往生前才告訴孩子真相,孩子終於接受真相而繼承家業。
孩子喻指修持二乘的世人,富豪則是指佛陀,佛欲以真義教化世人,
世人卻反而抗拒,故佛使方便法門接引眾生,直到因緣成熟方授以法華真義。

草藥喻品第五 - 藥草喻:
此以雨水比喻佛法,形形色色的花草比喻眾生,
同樣的雨水滋潤,不同的花草卻有不同的生長速度及大小,
指相同佛法的教導,眾生卻因各人的根器不同,吸收到的與體會到的不同,
最終卻都會開花結果,也就是到達智慧的彼岸。

化城喻品第七 - 化城喻:
有一群人欲前往某地找尋珍寶,但珍寶遙遠、路途艱辛,因而眾人皆起退心,
帶隊的人看到大家前有珍寶卻不欲找尋,深感可惜,
便以幻術化做一座城,跟大家說可以進去休息,休息完再走下去就能到達藏寶處了。
眾人就是修持二乘的人,帶隊者即佛陀,路途艱辛指修法不易,
佛陀化出城堡,暗指以方便法接引眾生,
但最後的目標仍是珍寶,也就是佛乘。

五百弟子授記品 - 衣珠喻:
一位流浪漢有朝遇到好友,其友是位富商,見其窮途潦倒,深感不忍,
便取明珠偷偷放入流浪漢衣中,希望他發現後能以之致富,
但流浪漢始終未曾發現,某天又遇富豪,富豪見其仍舊如此深為驚訝,
並向其說出真相,流浪漢方發現衣中明珠,嘆息自己根本不用過如斯生活。
流浪漢指修持方便法的眾生,富商是佛陀,
佛陀以明珠指佛法,向眾生宣說佛法,眾生卻未知佛法的珍貴,而未能成佛乘。

安樂行品第十四 - 髻珠喻
一位轉輪聖王欲統合紛亂的世間,但眾國不服,刀兵相向,
轉輪聖王遂一一使各國臣服,並賜予各種珍寶以使臣服,
唯獨其髻中明珠不肯給予,只打算給予最有功勞者,
轉輪聖王即佛陀,各國指眾生,佛陀予各國珍寶指授予方便法,
但真正的大法「法華經」(即髻中明珠)必須授予能真正得大智慧者,
可見法華經之珍貴,無法輕易講授給一般未達根器者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 醫子喻
一位醫生育有無量的孩子,某天受兵役徵召離開家庭,眾孩子無以依賴,
後來孩子誤飲毒汁,而導致精神異常,無法可治,
醫生回家後大驚,趕緊調藥治療,雖治好部份的孩子,仍有一些病入膏肓,
不肯答應給予治療,醫生只好假裝死亡,令餘下諸子傷心之餘終於驚醒,
而肯服下藥物重穫新生。
醫生指佛陀,藥物指佛法,佛陀傳授佛法,只有部份人領受,
也就是病情輕微,立即治療者,其他不肯醫治者則是未信佛法者,
醫生假死指佛陀為使世人相信佛法,也同世人會圓寂與輪迴,使人相信佛法之珍貴。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釋證嚴

卷首序言 父母是堂上的活佛,孝順堂上活佛就是種大福田。

P.34 若要消災,唯有多造福─「孝就是福」,懂得孝順父母就有福;父母給我們
一句祝福,遠比去求佛菩薩賜福更有福。

P.74 佛說:「左肩擔父,右肩擔母,哪怕是磨破了肩膀的肉見骨,還不算是真正
地報答父母。」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釋證嚴

P.38 其實「說法無量,義亦無量,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只是為了圓滿那一念真理,
道理不出「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這是佛陀的智慧,能用非常微妙的道理,以「空」
說「有」,循循善誘,引導大家了解佛法,啟發智慧,進而改變自己的習氣,歸為一性
─與佛平等的覺性。

P.76 「微渧先墮」,意指再微小的露水,也不能輕視,如清晨草尖上的露珠,是由凝聚
空中的濕氣而來,雖然微小,還是能慢慢地滋潤大地,讓草木有生機。法無論聽聞多少
,只要能吸收一字一句、一個道理,用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點滴入心,長期潤
澤心地,自然能「以淹欲塵」。


P.164 成佛就是為了要度眾生,若缺乏一念悲心,自然無法啟行,所以要「以慈導悲,
以悲啟智,以智顯慧,以慧平等」,法法連貫。

P.228 「法」即是知道,「相」就是能分別,然而知道、分別後,還需身體力行才能「
通達」諸法實相;否則境界現前,很快又會被牽引。人有人相,事有事相,理有理相,
千般萬法,無不都是在相中顯現。

P.281 學佛須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P.435 佛陀擔心眾生不懂何以「一法能生百千億,百千億中復又生」,因此以一粒種子
譬喻一法輾轉相生─一粒種子長成一棵樹,樹長出纍纍的果實,每顆果實內有種子能再
播種,再長出無數樹苗,不斷地循環,一法也能「如是輾轉無量義」。

P.449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儘管已經發心修行,仍會有許多解不開的心結煩惱,雖然人
人都有與如來同等清淨的本性,但是往往被煩惱覆蓋、纏縛,無法覺悟,所以說凡夫是
「在纏如來」。

P.451 佛陀十號之一稱為「調御大夫」,意思就是佛陀能視不同的根性應機逗教,調伏
剛柔眾生。

P.482 無明是在人群中生,所以能在人群中斷惑即是智慧。

P.499 我們要度眾生,不要反被眾生度,所以一定要將心練至忍而無忍的境界,心自安
樂,安然不動不退,是名「無生法忍」。


P.501 法髓相授,聞法能信受。有聞無慧,猶如數他珍;聞法不覺,如執火逆風;聰明
世智,如執刀自割。聞慧具足,方可自利利他人。


P.504 學佛是要學得智慧,但凡夫在日常生活中,總是一邊學、一邊漏,因為心中充滿
煩惱,所以真理無法入心,無法開啟智慧,這叫做「有漏」;有佛必須到達「無漏」─

佛法真理入心,永不漏失,開啟智慧的境界,才能斷除使人愚癡的諸煩惱。

P.508 常說法親比俗親更親,俗親是由因緣、果報聚會,因此不離「苦」字;但法親是
因同志願,皆發願以清淨法水洗滌自心,朝寂靜定慧的境界前進,才有緣作為眷屬、伴

侶,相互成長慧命。

P.516 諸法合心最善念,團隊和氣覺有情,人間互愛度眾生,從事協力圓覺行。

P.520 常說「天下米一個人吃不完,天下事一個人做不盡」,要做天下事,需號召天下
人一起做;尤其世間苦難人偏多,必須會合許多人的力量,苦難眾生才能解脫。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前在看大愛台的〈閱讀浮世繪〉時,由中央圖書館長顧敏介紹了本書,
做為一位媒體學習人,我被本書的介紹所吸引而想一觀作者如何看待記者這個工作。

本書主要是作者對自己過往記者與作家生涯的一場回顧,並把這些經驗轉達給年輕記者們,
我們一般對記者的印象是挖新聞,甚至為了收視率,不惜以腥、煽、色新聞做為主題,
但作者Fredman卻以一種對人的關懷出發,去看待一則新聞,
其中一個例子是他如何去報導一位異於常人之胖的大胖子,
他為了報導這個人,與其深交,從生活中開始了解他,成為一對好友,
當他在報導時曾陷入思考,是否要把此人的隱私與羞恥行為報導出來,
他選擇了報導,不是為了炒作新聞,反而是他因為真正認識這個胖子,
而決定把他的生活寫下來讓大家了解,當他這麼做時,
那位胖子友人不感到羞恥,反而更加感動於作者的決定,還自己把這則新聞分享給大家看,
這就是一種對人性深切的關懷,因為作者已經真正去認識他,並關愛他。

作者在書中引述兩則新聞例子,是兩位新聞攝影師的知名作品,
一張是拍下在越戰時,一位少女被燃燒的彈藥所波及,而衣物著火,急著脫下衣服奔跑,
另一張是一個禿鷹,站立在非洲一個營養不良而倒地不起的孩子背後,注視眼前的獵物,
兩位攝影師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得到很高的成就,但他們對後續的行為卻不同,
前者在拍下那位少女後,立即帶著她到附近的醫院做急診,
後者則在拍下後,無所行動。最終的結果,後者備受批評,在良心不安的情況選擇自殺。
在攝影紀錄時,我們把握住彌足珍貴的畫面,但這張畫面是基於你對他人的關愛,或是利己?
兩種思維,卻描述著做為媒體人倫理、道德的不同形象,當中差異不言而喻。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版者:博雅書屋
 作者:塞繆爾.弗里德曼, 梁岩岩、王星橋 (譯者)
 
 P.46 如果你不能放棄先入為主,你就不能找到使新聞和生命充滿力量的地方。我們必須坐下來傾聽
,同情和投入,努力去理解。

P.48 做一個有道德感的新聞工作者,既具備職業道德又具有豐富的人類情感,這就是我希望你們成
為的那種新聞工作者。

P.64 你必須懂得技術只是一個工具,它本身沒有價值,它只是一把「雙刃劍」而已。如果技術被不
加選擇地使用,那它只能是另一個陷阱,另一個對懶惰的誘惑。

P.103 一個學生曾經贈給我馬克‧吐溫的一句話:「如果你發現一個形容詞,就刪除它。」這並不
是沒有道理的。

P.114 奧斯卡‧王爾德有一句著名的格言說:「對你想要得到的東西,你只要付出足夠的關心,你
就能得到它。」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何飛鵬
 

P.39 一切「Back To Basic」,回到基本,回到原理、原則,是一切工作的本源,當你徹底瞭解原理原則,一切融會貫通後,許多奇技妙法也會油然而生,這是從有招到無招的過程,但是奧妙藏在基本之中,「Back To Basic」是巧思奇謀的開始。

P.46 我更害怕的是,一但我養成這樣的「奢華」習慣,當我失去時,我會更痛苦,因為我無力負擔,我就不敢嘗試,不敢擁有,也不敢奢華成習。

P.58 日文中形容自己最拿手、最有把握、最專長的事叫做「自慢」,餐廳中的招牌等,稱為「味自慢」,「自慢」這兩個字完全沒有驕傲自大的意思,只在形容自己的拿手與在行,是不是比別人更好,其實不知道,但絕對是自己最自信、最有把握的事。

P.77 那是無所不在的學習,也是無時無刻的學習;學習,Any time,any where!

P.281 做到第一筆生意不叫成功,做到第二筆生意,才是真正的成功。

P.299 成功的光環,有時會讓人迷失,因而高估了自己的貢獻與能力,低估了組織的力量與能耐,也錯估了外在的形勢,這是能力強的工作者,經常會與組織陷入對抗,導致組織與個人兩敗俱傷,要避免悲劇,對自己的能力保守,對組織謙卑是必要的。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宮尾登美子, 陳寶蓮 (譯者)

一絃琴是日本一些地方所彈奏的奇特樂器,
與傳統三絃琴的差別就在它只有單單一絃,依舊能彈出曼妙的音樂。


《一絃琴》的故事發源於幕府末年的土佐,由主人翁「苗」與「蘭子」兩代,訴說這段琴的興衰。
苗自小聽到流浪琴師龜岡的一絃琴演奏後,一直欽慕於琴音當中,
透過拜師,深入一絃琴的造詣當中,在當時一絃琴仍然是男性演奏的冷僻樂器,
武士家庭的苗,在取得家人支持後,學習一絃琴,
期間曾遇到愛慕的師傅死亡,以及自己不幸的一段婚姻,
在其第二段婚姻與公一郎完婚後,再度拾起一絃琴,並與公一郎一同開設琴塾廣招女弟子,自立門派。

琴塾開始後,名聲大譟,一些自栩高貴的家庭莫不以將女兒帶進琴塾學琴為上流情操,
其中一位便是蘭子,蘭子自小即通各項才藝,在求學過程一路也很順遂,
重視名聲與地位的蘭子,在一個倍受誇讚的環境下生長,
來到琴塾學琴,琴藝之高超,也是最被大家看好的一流女弟子,
在蘭子以成亭亭玉立的少女時,年漸老邁的苗開始被慫恿考慮傳承琴塾之長的地位,
本來是最佳人選的蘭子,其驕慢之心卻為苗所在意,而遲遲不願率性傳承,
傳承之論在最終,苗選擇以甫出生的養女立為未來接班人,而自認為被背叛的蘭子也默默的離開琴塾。

蘭子因其對自身才能的自負,以及輿論上的支持,始終相信自己會是接手琴塾的最佳人選,
但那股狹窄的氣度使她不能容忍眼前出現比她更優良的競爭者,
她逼走了與她實力一致,但個性純樸無爭的對手雅美,

雅美出身平凡,但言行皆保有莫大的謙虛與傳統婦女的美德,反成為苗心中的人選,
雅美即使被蘭子逼走,蘭子依舊無法得到繼承人身份,使她認為這是苗對她的報復,
兩個世代的女人的對決,蘭子始終掛念直至苗已老死而去,
邁入老年的蘭子始終不諒解苗的決定,
直到昭和年間,已步入末塵的一絃琴突然被廣播電台的邀約演出而又被看重,

唯一還留下一絃琴技巧的蘭子又受到了重視,除了上節目演出外,更招收幾位弟子,
然而這項已鮮為人知的樂器,只是在她手中短暫開花,
蘭子將這段經歷是為她打敗了苗的證據。

這是一種可悲的生命吧!人生活在競爭當下,
因為不曾失敗,使自己跌的更痛,卻又以一時的勝利視為人生一大勝利,
蘭子始終未解苗的心意,也早以將苗的「市橋流」技法給曲解,
師徒兩人彈奏同樣的音樂,但表露各自的心思,
純樸的美好以及將音樂視為自己名望的手段,兩種心思不同的結局,
蘭子活在自己狹窄的世界中而死去,但這場無形的對決,究竟是苗或蘭子勝出呢?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看完了何飛鵬的《自慢3》一書,本書談的是作者的創業經驗,
我本身沒有什麼特別想創業的精神在,但我想從書中掘取出一些奮鬥的精神!

先談論作者何飛鵬,他是知名平面媒體企業「城邦」的董事長,
他除了過去的報社工作經驗之外,他也辦雜誌「商業周刊」、「網路家庭」等、
出版社「商周」以及平面媒體的整合出版「城邦」等等,

幾乎囊括了台灣各個平面出版的媒體,
我自己本身也熱愛平面媒體,故想特別從一個媒體人的身上,了解此企業創業之艱辛。

作者眼中的創業,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將為了自己的事業而有「以身相殉」的決心,
他看待創業的方式,基本上是種對自己企業的絕對奉獻,
創業者沒有自由,他永遠為了公司而拼命,
他必須要有挑戰的企圖心,創業是不歸路,一但踏上,便要不斷求進,而非退。
創業者也要有為了公司而有所犧牲的心,若公司沒有自己會更好,甚至不惜退出。
在這裡體會到的是一種做事的決心,據作者所說,創業成功者不到一成,
為什麼?很多人或許遇到時運不濟,但很多也是缺少了決心,
他觀察到有些人連是否創業都猶疑不定,沒有十足勇氣挑戰,
即使我沒有創業的打算,單純寄人籬下的工作,也要對自己的做事有所決心,
這就是一種對自己工作的責任感,創業者因為事業源於自己,一步也退不了,
這種破釜沈舟的決心實在令人欽佩。

多數創業者一遇到困難即倒地不起,但有哪個企業能那麼好運,從開始就長鴻?
作者創辦「商業周刊」時,頭幾年也遇過不斷增資卻又無法回本的難關,
但他用一種對自己事業的堅持態度,感動了願意增資的股東,
也終於開拓出一個新路去拓源。
人家都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真的是很能相應的話。

文中也提起很多態度的改進,像是對部屬的態度,你不能把失敗歸咎於團隊,
因為他們也是你找來或培訓起來的;

或像是團隊極小化原則,不在不需要時無謂的擴張部屬。
許多的觀念是值得為創業者或經理人所借鑑的。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何飛鵬
出版者:商周出版


P.18 你一定要強烈地覺得「全世界都錯了」,才值得去創業。創業,是因為你有一個想法,渴望得

到驗證。你不能只因為追求財富或追求成就去創業,那些力量都不夠,不足以讓你度過一切艱難和
險阻。

P.73 順著趨勢潮流做事,事半功倍;問題是一個人如何觀察趨勢的變動。一九八七年台灣發生了三

大劇變,可是很少有台灣人記得,說明大多數人對環境變動的無知,這也是創業者第一個要克服的
盲點:對環境冷感,不知自己所處的機會與危機。

P.113 創業者是摸索者,是領頭羊,也是訓練者,在內部要不斷的傳輸理念,宣傳理念,教育團隊

,絕不能說:「我的團隊不好!」因為團隊不好,要不你不會挑人,要不你不會訓練,這都是你的
錯。

P.174 團隊極小化的加人原則是:「為解決人力不足不得已而加入」,不是預先加人準備業績成長

。強調增加人力的「Just In Time」。

P.204 憤怒與單純看到的生意機會完全不一樣。生意機會是生意人天生的賺錢動機,目的在改造個

人的財富與生活狀況,那是一種生意人精準而理性的計算。而憤怒不同,我們看到社會的不平、不
足、不滿,而決定挺身而出,嘗試改變,有時候那不只是理性分析,而是一種發願,一種捨我其誰
的反應。

P.204 從事沒有憤怒的生意,你只是個生意人,多幾個錢罷了!

P.216 所有想創業的人,都應該想的是你看到什麼樣的欲求不滿?可以做什麼改變?而不只是想做

生意、賺點錢!


P.225 「集中全力做一件不一樣的事」要具備兩個要件:一是不一樣,另一是全力做一件事。

P.242 老闆永遠是路徑探索者,老闆永遠是超級銷售員,老闆永遠是關鍵困難的解決者,老闆也永

遠要自己「先」走出路來,然後帶領所有的團隊走出迷宮、走出困境。


P.297 柔軟度是待人處世的外在界面,而正直則是每個人心中對大是大非的堅持。外在界面溫和,

會好相處、會有人緣、會有許多朋友、會減少許多爭執。人生的大多數時候,只是互相感覺良好,
而柔軟度就是感覺良好的潤滑劑!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此物最相思》古典詩詞的愛情體驗
作者:張曼娟
《此物最相思》由作者透過一篇篇古典詩句,去對應每一位現代生活下會出現的愛情情境,
本書的愛情體驗與觀點基本是從女性的角度出發的,幾乎每篇的主角都是(雖有例外),
人總是渴望愛情,從古到今都是如此,體會那分浪漫,是每個人沉浸在愛情的享受,
然而各種的愛情,會激發出不同的浪漫,甚至是不同的結局與感受。

有不為世人接受的老少之交,因為社會眼光的不容許而留下無限惆悵,
也有一方對自己投以無數的感情與懷抱,卻反成了體會浪漫的阻礙,
各式各樣的愛情中,有人受了傷,卻也有人幸福終生。

我自己最印象最深的,是故事中一位女性,本身條件很好,有過數段姻緣,
然而每一次的姻緣都是悲劇收場,週邊朋友總投以同情,認為她應該要選擇單身,
以避免自己不斷遇到所謂的「濫男人」。
但她卻不這麼做,並非自己無知或濫情,而是我們週邊的人總是理性看待對方感情,
卻忘了愛情中的女人,因為愛一個人而不惜捨棄自己的一切,
她在愛的當下覺得快樂,但週邊人卻總是只看到不快樂的那面,
若沒有那份快樂存在,那女人為何要愛她呢?

幾首詩詞也頗打動我心,范成大的「欲憑江水寄離愁,江已東流,那肯西流。」
說的是一種在愛情過後,即使你有心再寄予相思,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思念再深遠又豈能直達對方心意?
納蘭性得的「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個悔多情。」,人在未得到愛情時總渴望愛情,
但在真正得到,甚至共結連理時,那分情意卻會因為不珍惜而衰減。

古代文人雅士記載下他們的愛情感受,那份感情隨著詩句而遺留千古,
直至當代,我們還是能深刻感受到,他們的那份感動,以及與我們自己對愛情感受的共鳴。

 
摘要:
P.75 後來,我們突然醒悟了:「我們只看見她不快樂的時候,卻不知道那許多快樂的時刻。」在愛情裡,一定是因為有著許多快樂,才能忍受許多的不快樂啊。我那親愛的朋友,並不懼怕愛情中的不快樂。

P.114 「模範生」情人很忠實,目光永遠集中在你身上,但你並不感激,反而覺得被盯得太緊,喘不過氣來。「摯愛的」情人不見得忠實,卻總是牽動你的眼光與呼吸,當他對你凝望時,你感到身心的狂喜。

P.115 原來,包容是這麼一回事,為了愛的緣故,連不能忍受的也一併包容了。

P.157 明代張潮在《幽夢影》中有這麼一句話:「多情者,不以生死易心。」一個真正懂得感情,並擁有美好回憶的人,不會因為生死這樣的事而改變心意。死亡,是無可挽回的,強大的力量,但它帶不走愛情。愛過一個人,真摯而深刻,就算是死神也束手無策,無法毀壞。

P.191 《本草綱目》記載:「當歸調血,為女人要藥,有思夫之意,故有當歸之名。」當歸,總給人一種相思的遐想,就像是女人對情人或丈夫的深情呼喚。

P.208 應該相愛的時機,不一定能遇見自己真正想愛的人。倘若遇見了,當然要好好相守。「鴛鴦自是多情甚,雨雨風風一處棲」,雖然不如鴛鴦多情,也要形影相隨的。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品格學堂20年》是由慈濟的編輯群所策劃撰寫的一本教育志業故事集,
除了紀念慈濟教聯會與慈青滿二十年外,藉由一篇篇的真實故事,
為這二十年來的點點滴滴留下美麗的印記。

本書為參與慈濟全球教育年會時所得到的結緣書,
在參與過教育年會一大盛事後,聽過教聯老師與慈青夥伴的分享,
搭配本書更能深入體會每位老師與慈青學長一路走來的艱辛以及那份值得。

教聯會的主軸環繞在靜思語教學上,自第一位尤振卿老師的推動下,靜思語教學已遍及全球,
不只是靜思語影響了台下每位學子,更讓許多老師懺悔自己過去教學的不足與個人習氣,
師生之間相得益彰,拉拔彼此共同改變自己,修除自己的壞脾氣。
師公上人提醒老師以「愛之深、教之切」代替「愛之深、責之切」,
勉勵老師以教育的方式,好好的愛學生,而非傳統打罵式教學,
孩子在接受到老師愛的關懷後,也更能體貼老師的心,
書中有多個例子予以佐證,像是本來以不斷考試、上課來讓孩子進步的倪美英老師,
有著「女暴君」這樣不堪入耳的外號,卻因為靜思語的感召,懂得以愛關懷學生,
本來自覺倒楣給她教到的孩子,轉為喜愛老師,想與老師擁抱。

我自己成長的經驗,確實過去如果遇到比較嚴厲的老師,心中充滿無奈,
學習的路其實相對痛苦,雖然能達成老師的要求,但卻迷失了學習的樂趣,
啟發自己良多的老師,則反之,多是能真正傾聽學生想法的良師。
教聯會在做的這塊,就是真正把學習的樂趣帶給孩子,
不只是課業,更是品格,與對生活的態度。
以媽媽心去愛學生,讓正在萌芽的孩子能更快樂的成長,負面的想法自然少了。

另外一半的內容是介紹慈青,
看著很多學長、學姐這樣為了帶起慈青而操勞,自己越看其實越加感恩他們,
想一想,如果今天學長學姐沒有創立慈青,或是道心不足而放棄,
其實我都不會待在慈青這樣的團體,接受良好的生活環境。
正好書中介紹幾位慈青學長姐都是自己校內的學長姐,
雖然未曾謀面,他們帶動慈青去做慈濟事的那份心念,
透過文字彷彿就站在面前,對自己勉勵要為慈濟做的更多,
其實越看越讓自己感到自己做的不足,
各地的慈青學長姐在同樣這個年齡,都已帶動一些改變社會的行動,
像是辦手語劇感動人心、勸素做環保、晨鐘起薰法香,
自己卻未做到什麼,從這多個學長姐的經歷中,
好像給了自己力量,去思考我能做什麼、為人群付出什麼。

書摘:

P.57 「教靜思語不是當作一句好話來教,而是在他真正遇到境界來的時候,是不是用得上?那才是最重要的。」

P.126 上人輕輕地說:「你的心虔誠,你的願無窮,但是生命不能互換。」黃啟哲接著又問:「上人,那慧命可以嗎?可以的話,我也願意給。」上人回答:「可以!智慧傳承就是慧命的分享。」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月十三日 上人說「壞習慣要改,不要慢慢改,要馬上改。」

一月十五日 上人教導,領眾者一定要具有「軟實力」─廣結善緣、態度溫和,與大家建立感情,同時
具有讓人信服的實力,說話有內涵、待人處事有智慧,不能以「順其自然」的想法放任大家,如此將來
會找不到人做事。


一月十九日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空間再大還可以測量得出,但是我們的心願比虛空還大,故
曰『心包太虛』;世間有苦難,只要聽得到、感覺得到,不去付出總是於心不忍。現在科技發達,所知
的天下事更多,尤其天下災難偏多、天地告急,需要用心付出的人與事就愈來愈多。只要人人多用心,
人人合心力量大,要為天下事付出,就不困難。」


一月二十日 「雖然天下多災難,有慈濟人之處,受苦難的眾生,即得菩薩現前膚慰,所以要珍惜慈濟
宗門,穩固靜思法脈道場。慈濟宗門如果缺少靜思法脈,就只是一般社會慈善機構而已;靜思法脈永久
傳續,才能穩固慈濟人的宗教理念。靜思道場的修行者,就是法脈傳承人,要將宗教精神傳予慈濟宗門
人,以使慈濟菩薩行入人群,廣度眾生。」


一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 上人慈囑受情愛所苦的年輕人,莫為了男女之情擾亂心神,要以平靜的心,探
究感情應該用於「迷」或「覺」?能將情用於「覺」,即是「覺有情」的菩薩;要用的是真誠的情,且
是清淨無染的長情。上人敘述阿難尊者和摩登伽女,真正的愛是清淨之愛,不要因為佔有的欲念而亂了
自己的心。


一月二十八日 「欲恆持一念善心,須時時向內修心、培養感恩心;具有感恩心,才能外行慈悲喜捨、
布施造福。」上人教導弟子們,要懂得「捨時間」─過去不懂得珍惜、在享樂放蕩中平白丟失時間,現
在要改變習氣,做「時間回收」,愛惜時間,分秒不空過,並且布施時間以成就道業。


一月二十八日 「親子之間因為緣分而相聚,緣滅之後,孩子捨此投彼,如果要勉強留下他,會與另一
段緣脫離;此生已難健全延續,但是要再等待下一段緣而拖延,徒增苦楚。」


一月三十一日 「人要受教育,才有人文;人文與文化不同,文化隨著時代潮流轉變,人文則是固有的
人倫道德,經千古而不變。在此時此世,我們有責任弘揚道德人文。」


二月四日 「佛世時,曾有弟子問佛陀,如何能讓眾生得佛法而無所畏,當恆勇猛精進?佛陀回答,眾
生心迷茫不安、煩惱重重,即使接觸佛法仍不能安定;要多造福人群、利益眾生,使世間安穩,則能使
眾生安心聞法而無所畏懼。」


二月八日 「讚歎別人就是莊嚴自己,此為菩薩德行。若只是批評別人、說別人不好,會讓不明究理的
人,覺得慈濟人也在說慈濟人的不是,所以這個團體並沒有很好......但若能夠深入了解慈濟,知道慈濟
人在做這麼多好事,就覺得其實是說是非的人不好而非慈濟團體不好,所以批評別人的人是自損形象。
心要寬,愛要大,自然就可以包容一切。」


二月二十八日 慈濟教育要在困難的環境中有所堅持,醫療志業也不能流俗沉淪。上人提到,現在社會
人群對於看診就醫,多視為行銷、消費的商業行為,這是錯誤的導向。醫生是為了救助病患而為醫療投
入心力,病患則要視醫者為救命恩人;若將生病求診看作商業交易,則醫者救治傷病的慈悲心,以及病
患對醫師再造之恩的感恩之情蕩然無存。


三月一日 上人教導,一個團體有團隊精神,就能得到尊重;人文志業要凝聚團隊精神,就要以心會心
。譬如用雙手食指比「人」字;人要與人「合」、與人相「會」,都必須「入」對方的心,心能會合,
才能真正把事情做好。


三月十六日 師姊再請示唸咒語是否有效?如何修達神通?上人表示自己不會唸咒,咒音傳到中土亦與
原音不同,後世佛弟子隨誦經文而唸咒,是藉此使心念專注,精神專一就能通徹道理。現代人的生活中
,隨處都在顯神通,像是透過網路視訊,可以和世界各地的人見面、對談,又如用電力驅動機器等現象
,對於過去的人而言,是很不可思議之事。


王副總接言,「神通」之謂,「神」者難測,因為佛陀的智慧是無量無邊的,難以測量;「通」者能達
,智慧開啟即能通達事理。莫將「神通」一詞看成法力無邊的玄幻之事。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關《和平飲食》的基本介紹與一些佳句摘要詳見上篇。

作者威爾塔托博士是一位純素主義的推行者,所謂純素不只是達到飲食達到無動物性成份,
包含生活用品都不添加動物成份,像是洗髮精等等,
他將他過這樣的生活後,所感受到看待生命的改變,寫成了這本書。

《和平飲食》除了傳統素食者所倡導的身體健康、環境保護與關懷生命外,
作者更從社會層面與心靈層面去討論素食與肉食的變化差異,
他提出一些特別的觀點:肉食者是一種人性貪婪與暴力的移植。
我們人類難以透過一種方式將看見所喜愛的東西與自己融為一體,
但吃東西可以,所以我們吃什麼東西,就表示我們看待所食的東西的態度,
當人們肉食時,我們必須捕捉生命、囚禁、虐待,最後殘殺,
這些行為在飲食上不僅只出現在動物上,更轉移到人的身上,
作者指出,當人類肉食時,我們無形中將這些殘害動物的習慣挪到人之中,
今日會出現人與人間的暴力、對女性的矮化與虐待,就是源於我們也對動物這麼做,
當我們無法停止看待其他動物為食物時,我們無法期求人類和平的共存,
我們怎麼看其他動物,就表示我們怎麼看其他人。

不過以上這部份我無法下全然認同,作者雖有獨到見解,但未有適切例證,
素食者與愛好和平者劃為等號仍待確證,畢竟素食是一種飲食態度,而非人性的分類。

書後另外有提到一些作者如何藉由素食來提升自己的心靈,追尋更高靈性的成長,
這部份其實已牽涉到更深層次的精神面向,我自己未有這般體驗,
所以也無從得知這樣的靈性感受,當然不排除是作者流於自身的主觀感受。

整體來說我雖然不盡然認同作者的觀點(一些揭露食物的真相我是很認同的),
但對這樣的一個想法感到有趣,食物與人類的文化會有所關係,
這樣一層潛在的關係很值得去探討。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和平飲食》
作者威爾.塔托, 蘇小歡 (譯者), 龍敏君 (譯者)

P.38 這些無可避免的食物選擇─不論是自選或他人代勞,主要根據我們的意識品質來決定;這種意識品
質,深深影響了我們辨識關聯的能力。我們是否有能力辨識有意義的關聯,決定了我們是、或即將是生
命的保護者,抑或是生命的殘害者;前者熱愛並報護生命,後者卻是殘酷、滅亡、不智的一種延續。

P.39 所有的藝術,都是表達人類內心深處渴望這種結合的管道;但只有食用食物,能將這種合而為一
的感覺真正具體完成,這和開悟、諒解、愛一樣神奇。

P.41 注視一顆蘋果時,我們看到了整個宇宙。

P.45 有些人認為植物也能感受痛苦,但這更是我們不應該消費動物性食品的原因,因為生產肉、奶、
蛋和養殖魚類,需要非常大量的穀物;為了取得放牧場地和種植穀物,必須破壞森林、草原等野生動物
的棲息地,還有海洋生態系統也遭到破壞。

P.59 60 植物和動物,這兩者之間有非常大的區別。種植植物和園藝,是比較女性的工作,植物受到照
顧和滋養,當我們配合自然的循環工作,我們參與了生養繁殖生命的過程。它是肯定生命、謙卑的工作
,維持了我們在生命網上的地位。而另一方面,大型動物的農牧或飼養,則一直是男性的工作,從頭到
尾就需要使用暴力,才能制伏強而有力的動物,控制他們、看守他們、閹割他們,最後殺了他們。

P.63 「只要人們屠殺動物,他們將彼此屠殺。事實上,撒下謀殺和痛苦的種子,不可能收割歡樂與愛
。」─畢達哥拉斯

P.66 慈悲的革命正在我們的意識和文化中醞釀,它要求我們停止吃肉,不光是為了關心自己的健康和
經濟,同時也因為我們發自內心關心動物、人類和巨大的生命網上互相關聯的生命。

P.67 純素主義(veganism)代表一種哲學和生活方式,它盡最大的努力,以最實際的方式,排除所有型
式,比方當做食物、當做衣服或其他目的而對動物的剝削和殘酷行為;從這個基礎出發,利益人類、
動物和環境,這個主義更延伸出要我們加強發展和使用完全無動物成分的替代品。

P.82 如同我們讓其他生命獲得自由,我們也會獲得自由,如同我們愛其他生命,我們也會獲得愛,如
同我們祝福其他生命,我們也會受到祝福。

P.121 有一個問題是,動物性飲食將我們放在食物鏈的高處,那不是一個好地方......在食物鏈的高處吃
的結果是,你攝取了大量的毒素,因為環境中的毒素,隨食物鏈等級提高會更集中。例如家畜的脂肪
,通常包含高密度的毒素,而這些毒素在穀物中存在的密度是較低的。另一個獨立的問題是,我們飼
養動物來源的蛋白質的方法,使他們裝滿了不健康的物質。

P.162 整個酪農業,建立在偷竊上─硬把小牛從母親身邊偷走,硬偷走小牛的母奶。我們對這件事實際
狀況之殘酷,毫無感覺,也沒有意識到以更廣的角度來看,它因此形成了我們文化壓抑、限制和剝削女
性和女性特質的態度。

P.179 180 在畜牧文化裡,這些品質不受到尊重,因為畜養動物的工作,需要男人心狠手辣,強調他們
與動物、自然、和女性給予生命的過程是分開的,他們凌駕一切之上。這導致父權心態的產生,父權心
態主要與支配、控制、分離、理性分析、商品化、戰爭和謀殺有關。

P.234 每個人在此生都有一個獨特的目的和任務要發展和實踐,那就是我們的「工作」。工作必須要能
淨化和覺醒我們的意識,有創意地為整個生命共同體貢獻,成為祝福他人的手和聲音。

P.253 純素主義致力於有意識地減少對所有生命的殘酷,它的涵意是如此具有革命性,因此經常立即被
駁回,因為它挑起了認知上的不和諧及深層的焦慮。我們從出生開始,就被畜牧文化的心態灌輸,即使
自認是非常先進的人,通常也都沒有準備去質疑食物選擇對動物及人類造成的剝削。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533上人勉勵大家:「以大慈來鋪路,以大悲來搭橋,以大智來牽引,以大慧來膚慰。」「慈」是予樂,盼望人人幸福,故須像鋪設連鎖磚一樣,合眾之力,用愛鋪設平坦大道,寸寸道路皆是寸寸愛心;「悲」是拔苦,醫病之間要用「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不忍之心搭起心橋;拔苦予樂之後,還要以大智牽引,運用方法輔助苦難人能夠健康自立,安穩邁步;還要有大慧膚慰人心,使人人能夠身心安樂,即使病篤臨終,也能輕安自在。以大慈鋪路、大悲搭橋、大智牽引、大慧安樂的心,悲智雙運,才能創造出愛的醫療品質與環境。

p.578為「個人小我」的行為負責,為「天下大我」而負起使命。

p.587上人說,對於世間苦難人,大家都已具備平等無私的愛,只有二點令師父擔心─其一是法親之間「熟不拘禮」,因熟識而疏忽了禮節,容易起摩擦而彼此計較;其二是大家不斷地付出、造福,卻是法不入心,慧命沒有增長。


p.593「不要常常抱著『我沒有錯』的心態,雙方各執己見,永遠無法和解;所以,對的人要向不對的人說『對不起』,自然就很快就可以和解了。」
上人進一步說明,此舉是要大家放寬心胸、多結好緣,自心不存煩惱;否則一定要爭個我對你錯,對方就算認輸,也會忿忿不平,心結難解。能先放低身段向對方道歉,自知理虧者也會順勢認錯,雙方不存芥蒂,就能繼續和氣相處,共同努力付出。
p.658上人開示時以「生命因利他而豐富,慧命因自覺而成長」讚歎兩位師兄,並致以無限祝福:「他們的生命雖已凋零,但在生時已拓展了生命的寬度與深度,師父雖然不捨他們離去,卻感到很安慰─慈濟人為利益他人而生活,為增長自己的慧命而付出,所以不應該說『不捨』,而要祝福他們在另一段生命活得更為豐富與精彩。」

p743「法親身有病痛,更需要法親關懷,而且要常邀請他們參與活動,投入協力與大家一起付出,或是到環保站做事,讓他們不要成天想著病痛,進而肯定自己還有力量可以付出、生命還在發揮良能。」

p757「但願處處皆有遊戲人間的菩薩,眾生共善業則成菩薩淨土,共惡業則為人間地獄:欲上天堂或下地獄,端取決於人所造作之業力。」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117「雖然做事很困難,承擔也很辛苦,不過在還沒有做事之前,就覺得很困難,等於是先關閉了心門,不想負責任;若是真的愛師父,不就應該減輕師父的負擔嗎?其實我別無所求,我要求的是人人同心、同志願,不怕辛苦、堪得起磨練,負起責任的人才是真的愛我。」
 
p.189「佛陀教導我們『安住願力,廣淨佛國』,意即把握當下、恆持剎那─聽聞佛法,就要引法入心;聞法而受感動,剎那間發一念心,就要使之永住心頭。」上人勉眾,此生得聞佛法,又有殊勝因緣同在菩薩道場中,就要扮演好菩薩角色,做「大覺有情者」,專心救濟眾生;向外付出的同時,內心也要維持清淨,心淨則土淨─去除貪、瞋、癡、慢、疑的清淨無染之心,就有普渡蒼生的大願力。
 
p.249上人教導,廣招人間菩薩,且要有「菩薩遊戲人間」的清淨超脫之心。然而,「『遊戲人間』並非放任鬆散地遊樂,而是清楚自己走上舞臺所要扮演的角色,盡此角色發揮,但不被舞臺境界牽引偏頗,心境永遠保持澄明,下臺之後即回歸清淨自性。
 
p.254當知「無欲者勇」,沒有欲心之人,自然勇於承擔、能捨一切諸難捨,故能成就福德道業。
 
p.279因為「以真空之理,本無生滅」,前一分秒所做的事情、所接觸的人事物,當時的情境已過,就不復存在;但是只要用心把握現在的每一刻,分分秒秒用心、用功,就可以完成未竟之事,增進道業。故云「真空妙有」,但是真空之中有微妙之理存在,無形無相的心念意識,驅動生、住、異、滅的循環。

p.341上人指出,戒、定、慧稱為「三無漏學」─守戒,即能防非止惡;有定力,即能恆持發心立願,不受人我是非、外境物相誘引而偏差;有智慧者明辨是非、了徹世理,專心救濟天下苦難眾生,慈悲平等、普施一切。再者,有智慧則心能靜定不退轉,心能定即能堅守戒律,身、口、意不偏差,道業精進無漏失;戒、定、慧成就,即得解脫。

p.432恭敬禮佛、依隨法教,敬佛如佛在─佛陀仍在我們面前,佛法存在我們的心中。拜佛並非求佛保佑,佛教徒禮佛是要提升對佛法的信仰,依從佛陀教導,去除貪、瞋、癡、慢、疑等無明污垢,顯現深存內心的自性佛。」上人於晨語時間教眾藉由禮佛的動作,折伏貢高我慢之心、提升對法的恭敬。

p.444「忘憂草就種在你們的心坎裡。」上人肯定泰國慈濟人悲智雙運─用慈悲投入、用智慧輔導,於己心已能放下得失而無執著,故能「忘憂」;應鼓勵受災臺商一起投入助人的工作,體會助人的快樂、走進與慈濟人相同的心靈世界,則自心就能長出取之不盡的忘憂草。

p.516「合心組隊不是把事情交代給別人做,自己就不再參與了,如此是自我放棄。師父絕對不排斥任何一個人,我愛我的弟子,到來生來世我還要繼續愛;如果你們自己要做『沒有用』的人,如何讓師父愛得到呢?」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