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靜思妙蓮華 (11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過去比丘被稱為乞士,
「上從如來乞法以養慧命,下從俗人乞食以資身命。」
佛今已滅度,但其智慧法身猶存,身為佛弟子必須能虔誠乞求佛法,
以此資養我們的慧命成長,佛世時要求大家托缽乞食,
是希望藉此來降伏弟子的慢心,使眾心感平等,
也是讓眾藉機向家家戶戶介紹佛法,隨機化緣、弘法。

比丘又稱怖魔、破惡、淨命,
怖魔是因為比丘出家,將脫離三界之外,此時魔來擾亂,
但我們修行佛法,若有了正念則反而能使魔畏懼,
而比丘也使眾惡消散,破世間萬惡,
最後的淨命是指在人群中付出無所求。

舍利弗與目犍連尊者因逢師亡故,而偶然聽到馬勝比丘說偈:
「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只是一段文已讓他們感到醍醐灌頂,而倍加希望能見佛聞法,
這就是比丘乞法的精神,我們若能用心乞法、使身心清淨,則萬惡不造不生。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願力是修行者不可缺少,心能安住則廣淨佛國,
出家人修佛所教法,依教奉行顯現佛法的價值,
靜思法脈能相傳,以安定的心展露我們的本地風光、莊嚴佛國。

《無量義經》云:
「安住願力廣淨佛國,不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諸菩薩摩訶薩,皆有如是不可思議功德。」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宇宙萬物的至高智慧,
一理通萬理徹、無法不知,是為正等正覺,
菩薩稱作覺有情,大有情是求道果之眾,
法華會上的人都是證果而步步體會心靈風光者,
摩訶是大,第一願大、第二行大、第三度眾生大,
發完大願要能身體力行,大量度眾生以成大有情。

能為善行之德,一個人有德是因為他做出來了,
我們的所做之德都分分己得,心安住於道、道的方向正,
遊戲菩薩以利益眾生是修行的目的。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量義經》云:
「師子勇猛,威伏眾獸,難可沮壞。」
師子勇猛表示我們心無煩惱則無所畏,並心正念正,不畏群邪異學,
佛說法如獅子吼,心量小念不正一聽到則「野干腦裂」,頭腦好像要裂開,
獅子一吼眾生伏,要調伏眾生需要有威儀,坐作進退有威儀,
在外行上有威儀,內心持好戒律,即使隻身一人也不違道心,
這就是上人常要我們做好典範,我們才能有資格接度別人,
自己做不好,別人看了難生法喜,這樣怎麼去引接別人學我們的法?

「遊戲菩薩諸波羅蜜,於如來地堅固不動,安住願力廣淨佛國。」
菩薩遊戲人間,人生似一場戲,我們扮演什麼角色就要成功,
修行以遊戲喻,諸佛菩薩以專心救濟眾生為遊戲,
心無動搖,能專心入三昧,來到人間只為渡眾生。
先從菩薩法再到如來地,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

《法華經》在佛授記後便於中夜入無餘涅槃,
無餘涅槃是無瑕疵的涅槃境界,沒有任何有餘煩惱、心靈寂靜。
妙光菩薩於後持《法華經》八十小劫為人演說,
日月燈明佛雖已滅度,但佛法尚存,
現在釋迦牟尼佛已滅度,我們一樣在流通佛法,
過去妙光菩薩轉法輪不斷、持經化眾,使眾聽法了解,
了解之後,重點是能身體力行、最後才能見證佛法,
可見佛法是要能有所作為,單聽經、唸佛是無法入佛道的。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量義經》曰:
「調御大調御,無諸放逸行,猶如象馬師,能調無不調。」
車如佛法、馬如弟子、車上所放是為法寶,
佛駕馭這部車,載著弟子向目的地去,
馬拖著車是不能拖離軌道的,眾生如狂象、野馬,
需要調御師來調伏,且是大調御師,調御師了解眾生性,
再由內心開始收服,我們心如象馬,一個放縱便會失序脫軌,
佛來為我們調伏,雖然現在佛已入滅,但法身尚存,
我們當應用佛法以宣揚人間,使眾聞法得以安心。

《法華會》上,佛為德藏菩薩授記,
未來將成「淨身、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德藏菩薩意指「含藏」,做好事是功德,將其含藏內心便是「德」,
內修是功、外行是德,若能調伏自己是功、向外付出便是德。

日月燈明佛為德藏菩薩授記,但佛陀則為羅漢授記,
這是因為德藏菩薩過去也是累劫修行,從比丘、羅漢才到菩薩來,
而佛為羅漢授記是表示「學地」,未來當好好行菩薩道,最後成佛。

在座的妙光菩薩是成佛後倒駕回歸的當機者,
德藏菩薩是為將授記成佛者,再將上未來當啟機的眾羅漢、比丘,
是為「一燈二燄」,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
在佛法如燈的普施下,由妙光、德藏菩薩接續傳承。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佛目標是要自度度人,《無量義經》也說:
「船師、大船師,運載群生,渡生死河,置涅槃岸。」
心理的苦致使一家人苦、周圍的人苦,心病比身病苦,
大覺者便是為治心病而來,以四諦十二緣找到問題以對治,
六度萬行是最好的治病工具,
我們若能做駕船的大船師,則能度人到彼岸,
萬行是為適應種種人及其苦。

「醫王、大醫王,分別病相,曉了藥性,隨病授藥,令眾樂服。」
佛對受苦眾生分析苦之源頭,了解眾人根機,
以各種方法對治各種病相,除使其口服藥之外,更能歡喜受藥。

《法華經》中,佛對眾生說自己將於中夜取滅,將入涅槃之中,
有緣度者已度,則「應化身」也將於人間消滅,
涅槃是為滅度,滅掉生死瀑流的河,
當以六度造船運載群生,生死瀑流是為苦集滅道。

佛為德藏菩薩授記,未來德藏菩薩因福慧俱足將會成佛,
其號曰「淨身」,是為清淨法身,漸走入十號俱足的境界,
而日月燈明佛授記畢即將於中夜入涅槃,
脫離器世間而心無掛礙,是為「無為」,
滅生死因果、度生死瀑流,身在安樂寂光土。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人開示我們內心的起心動念,
來自我執與除我慢,故說了一則故事:
佛世時一位端莊年輕比丘,在天未亮於池中沐浴,
遇上一位天人問其因何出家?不在家中享受五欲,
比丘說正因自己年輕而出家,自己出家對時,佛說法卻不對時,
佛說世間五欲使世間苦難,故時間不對時,
天人有意聞法解惑,請比丘帶其詣見佛陀,
向佛陀問何以出家對時、佛法不對時?
天人自思因自己行十善而入天道,佛說無常從心起,
生有勝慢、等慢、不如慢,天福享盡猶要墮落,
若具貪嗔痴慢疑,猶隨業感召它處,
天人覺悟自己有此三慢,有覺得自己比別人好的勝慢、
有自己與別人平等的等慢、有不想精進的不如慢。

在享樂中有不起的心是為不動,心若起惡念尤會導引至惡道,
若可安定、穩重,守志奉道、引導人人走正道,
故《無量義經》云:
「顛狂荒亂作大正念。船師大船師運載群生渡生死河。置涅槃岸。」

《法華經》中日月燈明佛說法六十小劫盡,
向梵、魔、沙門、婆羅門、天、人說法,
梵是為清淨人,魔則易影響道心,使人起心動念,
沙門是為修行者,婆羅門是為淨行,
佛於今日中夜而入無餘涅槃,佛之法性身無生無滅、應緣化身,
為眾生機緣說法,佛一直存在只是因應時機而出現。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量義經》云:
「扶疏增長大乘事業,令眾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住快樂微妙真實。」
《無量義經》為佛所護之大乘事業,希望人人能體會的教法,
一生無量諸多種子,播在人人的心田,又緣眾生趕緊傳法、心得再分享,
種子既已播,我們要能用心增長,增長大乘事業,
我們要有所動作,此造作為業,故云「大乘事業」,
如此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人引路而多人走進去,
便讓人心常住快樂、微妙真實,契入真實的道理。

微妙的法需要我們發心體會,但我們發心卻也容易退轉,
心有生住異滅,發一念心若不恆持也容易消滅。
如我們日常與人的對應,要能知足、感恩,面對人是世間法,一樣會苦,
若能透徹了解,以出世的精神看人我是非,
放下得失心則不受苦、常住快樂,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離言法華看似每句都是世間法,其實已包含出世的精神。

日時、月時交相輪轉,這是恆常的法則,此即「行蘊」,
天地如此輪轉,有了大自然的法則,以日月表示我們的本具覺性,
覺悟者能燈燈相續、光光圓融。
如此說大乘法為《妙法蓮華》,現在佛將暢演,使眾生得以體會了解法。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量義經》言:
「潤漬眾生,諸有善根。布善種子,遍功德田。普令一切,發菩提萌。」
當我們發一念心使心的種子成熟,就能使菩提林立、遍功德田,
在人間務農需要日、月的緣來成就,
什麼時間需要什麼是園丁要了解,並且務必勤除雜草,
如修行時如發下這顆種子,就要下功夫使自己去除煩惱、轉惡為善緣,
時時警惕以消結怨惡因,次復增長大乘事業,
在吸收之後能夠向外化度,佛陀說離言法華,
希望眾生速生善根、發芽成熟,盡入大乘道。

《法華經》說完日月燈明佛放光後,
一位妙光菩薩便帶有八百位弟子,可見聽法的人如此之多,
世間人人若皆有佛性、則有這麼多佛菩薩,
在佛經中便是人人尊重,因為人人本具佛性,眾生與佛平等。

日月燈明佛在放完光後,因時已成熟,從三昧起,視向大眾,
當中一位妙光菩薩,指妙智之光,以根本無分別智,
其沒有人我分別、具根本智,以清淨智慧證無礙智,
清淨的智慧光明顯照,就是「妙光」。

佛見妙光菩薩便說大乘經,對機者需有根機接受佛法,
可見妙光菩薩是菩薩中智慧最高的領導者,為眾領受佛法,
此經即為《妙法蓮華》,是以教菩薩法,是佛所護念。
人具本覺、始覺,聽聞佛法得以覺悟,缺一不可,
人人本具覺性,故得聽聞佛法加以吸收。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量義經》云:
「爾乃洪注無上大乘,潤漬眾生諸有善根,布善種子,遍功德田」
心地法水成長我們的種子,成熟了善根得解脫,
當用心灌溉內心的種子,把握因緣得遍功德田,以慈悲心與慧命使土地肥沃,
說《法華經》前,佛現六種瑞相,使道場莊嚴、人心祥和,
此六種瑞相即一直所說的:
說法相、入定相、雨華相、地動相、心喜相、放光相。

佛應眾生機而設教,法華是為總一切善、持一切法,
眾生世間威儀成就,聽法者都已守規矩等待佛陀說法,
過去諸佛皆有說法,然而說法有次序、佛佛道同。

文殊菩薩再述過去日月燈明佛眉間放白毫相光,光照東方萬千佛土,
任何地方皆能普照不蔽,意指人心本具佛光,
只要有智慧清淨的心,則心放光明,佛之光明已照攝人人心地之中,
無量無數得佛光明,釋迦牟尼佛放光於東方,
由文殊菩薩為眾引過去佛例以解惑。

彌勒菩薩與文殊菩薩對機,文殊稱叫彌勒菩薩,
說法會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來此聞法,
但雖為菩薩仍要精進不自大,即使經典同一、說法相同,
但我們是否有用心吸收並且身體力行?
二十億菩薩來此求法,同樣等待佛陀放光、入定,
準備接受大法,滿心歡喜待聞法華瑞相。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靈的意識就是我們的道場,是否有好好清淨?
如何才能斷苦惱,解脫六道輪迴呢?
佛對聲聞說四聖諦入心、根機再深說十二因緣法,
這些法是要掃淨心中的污染,
使我們能自己莊嚴心靈,法能入心是謂「悟入」。

「此降甚深,十二因緣,用灑無明老病死等,猛熱熾盛,苦聚日光」
了解十二因緣可以洗心,人不只是老病死,死後尚受業緣投生再世,
這都是苦的牽引,此世的煩惱、業緣牽引都依十二因緣斷滅,
佛說十二因緣,我們能不好好精進洗心嗎?

過去一位長者比丘獨來獨往,是為了斷與他人之緣,人緣不佳,
佛向其說心本清淨,只要自己能斷愛欲,我們自不受欲誘引,
來欲不起、現欲不生,心不起非份想。

日月燈明佛講經畢,道場莊嚴而天雨眾花,有大、小適意花,
心能適意而不起煩惱,適意是謂心能清淨、不起煩惱,
又有大、小柔軟花,心感溫暖、柔軟,眾花散於佛與眾中,
心、佛、眾生已到同一境界,普佛世界又有六種震動,
除心煩惱、震憾心靈,心能覺醒而不沉睡。

與會大眾聞佛說法,皆是滿心歡喜而一心觀佛,
這就是最微妙的心靈道場。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量義經》云:
「微渧先墮,以淹欲塵;開涅槃門,扇解脫風,除世熱惱,致法清涼。」
微渧先墮,是要我們時時顧好自己的心念,而不任意起心動念,
顧好才不起熱惱,熱惱是來自貪、嗔、癡、慢、疑,以法水浸潤以保持清淨心,
求法不是只有聽經才是,日常生活無不是甘露法水。
以淹欲塵、開涅槃門、扇解脫風,達到涅槃的清淨境界,
我們修行則內心要有一支心扇將悶熱之心清涼、自我反省,
方能除世熱惱、致法清涼。

佛護念大乘經、菩薩法、無量義,
無量義是生活中攝取之法、人群中所得之法,用以調適我們的心,
菩薩不只布施,更能解脫知見之所成就,菩薩內心微細而能自我調伏。
日月燈明佛與佛相等,欲暢本懷,
將覺悟的境界分享,希望法能普遍使眾人了解。

佛說《無量義經》完入定,日月燈明佛也是,
其希望此經能三根普被,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便是「離言法華」,
用此適應三根,入定以觀眾生根機,
佛的任何行動都不離三昧,是為「三昧威儀成就」,
行住坐臥不離威儀,威儀就是法。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人引述《無量義經》:
「又能善知諸根性欲,以陀羅尼,無礙辯才。請佛轉法輪,隨順能轉」
觸境能生法,眼根觸色生心是種煩惱,若能轉識成智,則能於人事物通達諸法,
學佛除了心清淨外,能在人群中「善知諸根性欲」,能知善惡是非,
以陀羅尼來持一切善、總一切法,
對的事趕緊去做是為智慧,道理清楚便無礙辨才。
今世娑婆教主為釋迦牟尼佛,我們若能有請法的心,
以佛在世的心情向佛恭敬請轉法輪,則佛入心,
以佛心轉法輪、即心即佛,而我們請佛來也要隨順能轉,順應眾生而轉法輪。

日月燈明佛出家修行,八位王子亦隨出家,
修行常修梵行,修得清淨心,並以此化度他人皆為法師,
八王子於千萬佛所植諸善本,是因為源頭淨淨,
燈明是為本、是為光明,人人心中都有日月燈明,八識若皆清淨則一性圓明。

皆為法師有二義,一者以法為師,請佛轉法輪,
心有佛而世間一切無不是法,重要的是佛入心。
二者自所修習,於了解後為人分析為眾生之師,以此領導眾生。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人一直要我們能「轉識成智」,指我們能在什麼樣的環境增加智慧,

《無量義經》云:
「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曉了分別,性相真實」
便是告訴我們面對無量的境界,能以智慧去明辨。

過去二萬尊日月燈明佛,最後一尊佛有其八王子隨其出家,
眾子皆發大乘意,大乘意是謂智慧無上,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此即佛陀欲說一乘大法,除自我已度,還能引導別人一性圓明本性,
心靈之光自點後能點亮別人心光,開啟自我智慧以及他人的智慧。

常修梵行,即修清淨行,凡夫卻是不斷複製煩惱,
既已修行便要懺悔過去所造諸業,不因為外境所染而起煩惱,
八王子所含八意、八識是為統領心所緣境,我們一直不斷在緣外境,
眼緣色、耳緣聲、鼻緣香等,能分別是用「識」去緣外塵境,
如此六道輪迴不止息,故以智慧來分別,則回歸本性,
八識轉為回歸如來藏心之妙用,如來藏心能分析萬物一切,此為真智慧,
心所緣無盡,因為心所能緣之境界是無量無盡,超越本來所識境界,
如我們眼睛只能見到眼前景物,心卻能超越眼前而到更遠的地方,
心能收、能放,是為回歸如來藏心。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七名是響意,相應外緣之境而做前六識之統覺,
保持時時的清淨、恆審緣八,在第七識在於「思考」,
因為清淨而使思考明朗,以延續給第八識。
近處有聲,遠處響應,這就是在緣外境,以入第八識的藏識。

第八是法意,第八識藏有有漏智,即為煩惱,
五毒產生,是因為凡夫生活中所緣外境、吸收外相,
煩惱藏入八識中,若達無漏的境界,就是清淨無染的智慧,
識若轉智,則回歸菩薩道以達佛的境界。

世間有三界,欲界追求欲念、色界追求名色,
去除了色而達無形無色,心若不執著於形、色,則心境清淨,
故要離開三界以行一乘菩薩道,此為一乘大道,
以無為的志,不緣外境,無欲無求。

八王子隨父出家就是指我們的一性圓明自然,
斷除一切煩惱而達本具的佛性、八識轉染成淨、轉識成智,
八王子其各領四天下,統領相應心所。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心禪寂,常在三昧,恬安淡泊,無為無欲,顛倒亂想,不復得入。」
上人開始用《無量義經》的經句,警惕我們是否有時時照顧好自己的心?
我們現在這個社會也是一個修行的道場,
在此道場中是否能修好心,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八王子是八個意,也就是心王,緣境界而生萬法,藉境使我們轉惡為善,
使心清淨無染著,前已說過眼、耳、鼻、舌意,再來是增意,
指身識,身有覺觸,是增加欲念、或減少煩惱而致無為之樂,達到不生不滅,
看身是如何去感觸,是為「增減在身」,故身體要以戒來制定,
心能指導身體造作,人間之苦就來自身體,故要能用以載道,
身識接觸而能生智慧,再用我們的身體去行善。

第六意為「除疑意」,是為意識,我們將意轉識成智,
於法能明瞭,知人間之苦集自五毒,能分析無明錯誤,
在人群中能有所尊敬,如常不輕菩薩能敬重人人,
使我們不使有疑,人圓才能事理圓,
但對別人要有智慧去同事度,能辨是非、非迷信。

第七意為「響意」,是為思惟之意,
我見是以我為中心、易生癡念,自以為了不起,
心有生住異滅,發一念好心也會有增減,故要時時發心,
第七識要能相應,思惟前六識所啟之造作,以是非分明。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戒是為守護我們的慧命,二萬日月燈明佛都是佛佛道同,
都有著戒、定、慧,最後一佛為一大國王,
其最後出家修行,其八位孩子見其父親出家,亦跟隨出家,
此八子名皆有一「意字」:有意、善意、無量意、寶意、增意,
有意是代表眼識,凡夫的眼會緣外境而動念,
覺悟者卻能別有生死苦,精進以致涅槃樂,心都能靜下來。

善意是耳識聞聲,能善惡分明,聞法之後能使無明消散,
凡夫聞讚揚則喜、聞罵聲譏語則悲,不明是非,
覺悟者卻能辨是非,聽進去卻不任意起心動念,
以戒防非止惡,善超諸有、善入六塵故。

無量意指鼻識,鼻能識香味,生命終了身軀會散發惡臭,
覺悟者不為氣味所困,氣味無形、無量、無雜。

寶意指舌識,舌能嚐味,又能說話,凡夫談是非,
但覺悟者是辯才無礙,事理分明。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本懷是菩薩法,如何投入人群廣度眾生,
過去有兩萬日月燈明佛,時間之長,燈是光明引導眾生,
因眾生智慧未開,需以燈指路,其使用智慧與慈悲圓滿指引,
二萬佛圖一名、同一德,是種比喻。

文殊菩薩、彌勒菩薩對機互答,這是合心的親切,
藉機問法,以免眾生求法心冷,要再熱絡大家求法的心,
過去二萬佛十號具足、且說初中後善,佛佛道同故成就十德,
最後一尊佛未出家時,生有八王子,此是約法,以法比喻,
八子其實指的是八識,佛表心王,
最後一位日月燈明佛過去生為轉輪聖王,是位國家領導者,
第八子後成佛即燃燈佛,心是萬法之王,千百的造化都源於心,
其實都心唯有一性,只因無明散作八識,個人執著而使人間苦難多。

佛陀來人間不斷善誘眾生,但我們自己能知道多少佛陀的法,
若不反觀自性,可能仍在不斷造業,
萬法從心生,心是萬法之王,希望能將經文印刻入心。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見牧牛間的爭鬥而慨嘆人也是不斷在消福、造業,同等愚昧不自知,
可是法是常存日常生活中,需要我們用心去找尋,
就如三理四相,我們每天所面對的都是器世間物質,
一切不離物理的成住壞空,身體也隨時變化,生老病死,
眾生可悲之處就在無法把握自己的方向。

三理四相是一切種,能知一切道種差別,能分明是非是智慧,
而我們是否有選擇一條穩健的中道?
能知一切種智則明自我方向,到達無上正等正覺的妙覺智,
方法唯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佛對三乘說三乘法,這是順運根機所說,
但佛之本懷無差別,對所有人是無差別的,只求體會一性圓明,
希望大家到達無上菩提、成一切種智,
以此總結三乘聖人,而達究竟圓滿。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互相藉因為緣,大家歡喜相互分享佛法,
這是一段好因好緣,是從果而來,
因緣果報是循環,故在生活上要有因緣果報觀,
造作之初就要知道結果,遇上結果也要能知事情的開端,
如此心才能自在而不落入無知、昏昧當中。

復次解釋十二因緣,自無明起不斷因為「緣」而運作到老病死,
這是一份行業的循環,若能因觀十二緣,能覺一切道理,故云「緣覺」。

更上位的大根機者是菩薩,利己又利人,
見世間苦而自覺,卻又想覺悟他人,
一次佛在給孤獨園,幾位比丘入內說一比丘在講堂說法,
佛問此比丘說法原因,其是分享佛所教法、心得分享,眾人聽了心生法喜,
佛請該比丘來見他,比丘因攝受佛法而想請眾分享,
佛聞之而歡喜,讚嘆其體會甚深,又能再度傳法。
但分享前要能用心聞法,不以俗知俗見評法,要能維持正知正見。

六波羅蜜是以六種方法從此岸到達彼岸,
比只自度更能度人,真正的解脫除四諦、十二因緣,
還要以六波羅密到達彼岸而超離生死,
這個生死是心靈的生死,生、住、異、滅。

以上為上人開示學佛者必曉的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密,
剛開始可能覺得名相繁重而學習不易,這樣反掉入名詞學習而非真能感受,
上人說六波羅密的解脫生死是心境上的生死,我很喜歡這個說法,
未能解脫心靈的纏縛,如何能解脫真正的生死輪迴呢?
總歸一句,一切唯心造爾!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去有位邋遢的比丘向佛恭敬供養,毫無威嚴可言,
眾比丘對其心生輕視,佛陀向眾說他是已伏己心、斷滅欲念者,
其已離生死、入聖果,就像是良馬一般,其身相不過是「後邊身」,
其不只曉生死,更懂十二因緣。

緣覺已對外境有所感覺,但佛更說十二因緣法使其了解,
十二因緣是對中根機者所說,使其知法而心開意解,
十二因緣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無明,我們怎麼生來的我們也不知道,因而一生不斷造業,
因為我們不明白,因無明妄動而造作為「行」,一念無明生三細,
三種細微煩惱使身造作而受「識」所牽引,已造之緣受其牽引,
識為意識,我們凡夫的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思藏識,
緣盡緣成都受識所指令,識是妄念投胎。

名色為胎中形色,未生之胎即名色,胎漸成長而有了「六入」,
即具有六根,出胎後根塵接「觸」,接觸外界環境而刺激哭泣,
觸緣受、受緣愛,開始貪名色、男女愛欲,欲念不斷生,
並而有所「取」,取了便「有」業,有了業與因果,
便帶因果再「生」,最終老病死又入輪迴中。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