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靜思妙蓮華 (11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為跟隨的五百長者說人生大患是不調和,
有十大病的箭在周圍,每支箭都在待機會射來,
這十枝箭為:愛、無明、欲、貪、嗔、痴、慢、見、成、壞
以愛來說,愛欲心起,如箭穿身,苦即生起,後者亦如是,
長者覺悟自己在享受中有十大枝箭射來,
但心中仍有疑問,故佛說自己在享樂中體會人生,
每件事無不消磨身與心,若不覺悟則消逝在不知覺中,
這些苦難要趕緊拔除,要能閃箭、拔箭,遠離它們,
是故要出家是為淨心修學,脫離世俗以專心取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彌勒菩薩在法華會上,他說:「我見彼土,恆沙菩薩,種種因緣,而求佛道。
說佛之教法無不是教化眾生,多少的世界在佛光照耀,也就是佛陀教法普遍之處,
普被在人人心地,法能入心則能發心,如恆河沙那麼多,
開在佛陀、悟在眾生,心門開佛光才能照進來。

要渡眾生需以六波羅蜜,由此岸到達彼岸,
第一是佈施,法如筏者,以布施來渡彼岸,先從我們的心決意捨去,並能捨的歡喜,
佛說《法華經》就是提升我們的慈悲喜捨,能捨才更能捨離苦難。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華會上佛陀放光入定等瑞相使會上眾人有心起疑惑者,
會上有的是已了解的大菩薩,但也有初證小果者不明白此瑞相深義,
故「彌勒慈氏啟問,文殊大智當答」,
彌勒菩薩知道眾人心起疑惑代為發問,文殊菩薩則藉機應答以解疑,
「菩薩悟得透徹,即知萬八千土,皆是本地風光,從此心光流出。」
佛之放光正來自人人的本地風光,每個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智慧與心光,
人人的本心與佛會合,則能照見八萬千土。

此放光前已以鏡為喻,陽光經鏡面反射能照映出去,
心光若遭遮掩則不復明亮,什麼能遮掩心光呢?即是無明,
我們在六道中輪迴就是因為心受無明遮蓋,「一念無明起,背覺合塵」,
今得人身可以聞佛法,當要好好把握此殊勝因緣,
法水如雨露可以滋潤心田,如《無量義經》「微渧先墮、以淹欲塵。」,
雨露以洗除我們心中的無明煩惱,以使明心見性。

上人開示即使法華會上,這麼多人各有不同心地,
正謂「人人有個靈山塔」,不同人不同心境,
若能合和眾人的心如佛心,則放斯大光明,
其實人人都是彌勒慈式、文殊大智,能夠問法、能夠啟法應答。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在定中放白毫相光,人人心境與佛會合而如此開闊,
能見萬八千世界與六趣眾生,且透徹佛之現相過程及說法,
佛之說法為利益人群,而後世建七寶塔以念佛德,
人心對佛之說法心境不同,有人充滿憧憬、有人則不解,
然因佛已入定,菩薩之間便以智慧互答,以當機起教傳法,
彌勒菩薩問佛入定因緣,請過去已供養諸佛的文殊師利菩薩解答,
彌勒菩薩過去與釋迦牟尼佛同修於古雷音王佛,一修智慧一修慈悲,
古雷音王佛先後為兩位菩薩授記,釋迦菩薩因兼利他人,具眾生緣,先行成佛,
彌勒菩薩修智慧,眾生緣尚不足而後成佛。

彌勒菩薩已是一生補處,在天已待人間因緣成熟,現相以找對機者,
故在法華經故意現示,找其他人來解釋已更使他人相信,
因問微、答以顯露,彌勒問佛現神變相,現六種瑞相,
唯了解佛的心境,才能了解佛的境界,
需要得以對機者,啟機者找當機者以示佛的入定,
彌勒菩薩便找文殊菩薩對機以使眾生了解。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慈悲來此堪忍的世界,雖距今已離佛兩千多年,佛之法身猶在,
去除煩惱即是接近佛心的境界,而法華會眾人是如此貼近佛心,
在法華會上佛的眉間放光,以此照見六趣眾生,
六趣是地獄、餓鬼、畜牲、阿修羅、人、天,
隨因招果,行十善者趣入天道,無惡不作者趣入阿鼻地獄,
因個人因果而感應往六道中輪迴,善惡因由此現,
要見六趣眾生只要在此娑婆世界即可,只要我們走入人群,隨處可見,
不同人的生活環境與言行,即在此堪忍世界中化現,可見六趣眾生型態。

白毫相光亦可見其他佛之化土修行者,佛之國土清淨,修什麼法門見什麼國土,
如修藥師法門,彼見東方琉璃世界;修淨土法門,則見西方極樂世界,
得以親見諸佛、親聞彼諸佛法,
先啟發信心才能發心立願,在菩薩道採取什麼行動,看的是個人心境,
因為人人接觸佛法因緣不同、發心因緣也不同。

佛光中示現諸佛行圓示寂,顯示人間佛如何修行與付出,最後圓寂,
圓寂之後留下舍利子,起塔以供養,
塔是「顯德」,用佛塔顯佛德,供後世人以勉懷。

佛的白毫相光不只是單顯神通,更重要是映照人人心境,
世間萬物存在透徹道理,我們要學習用心於任何地方與時刻,
當佛心能與己心會合,就可體會那種微妙的心境。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眉間放光而照東方萬八世界,此代表東方世界與佛有緣,
佛光的由來是來自那面心鏡,鏡能反射光芒,心鏡亦是,
當我們斷滅煩惱無明時,就表示能擦拭我們的心鏡,使其明亮透徹,
心鏡已擦,則經日光反射遙遠,佛即如此,照見東方世界,
當我們的心能與佛合,則可同見更多無量世界,
佛眉間的毫光就是那樣的清、那樣的靜,無染的心鏡無染的光明。

佛是無生無滅的存在,過去他也以人相現於眾生前,
佛現修行相是為身教,告訴我們人人可以成佛,
而我們生活與佛如此接近,當然也可成佛,
佛陀放光是欲使我們見六趣眾生,趣即「歸向」,眾生流轉生死於六道三界,
修行是為了超越生死,達到與佛同等無生無滅的境界,
此趣是來自我們所造的業:
造惡業者,趣修羅、地獄、惡鬼、畜生,
造五戒十善者,趣人、欲界眾天,
造不動業者,趣色界、無色界。

上人開示,三理四相,
物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心有生住異滅,凡所有相都有其道理存在。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眉間放光,是佛之三十二相之一,佛光普照心靈之光,
而人也有心光,修行如放大鏡聚光般,要能凝聚心光,
佛照常寂光土,若人修無漏法使心思不漏失,心思易因世間散失,
一漏失則不斷漏失,故要有戒才能定,智慧就是不受誘引,而能收放自如,
佛陀雙眉間有一毫毛,能聚集日光,此非凡夫不可及,
然則眾生皆具佛性,待我們證果成佛後也會達到此境,
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

過去讀《法華經》到這段,對佛之放光感到不可思議,
但仔細思考,這是一種殊勝大法將說的前兆,眉間之光是使人敬信,
佛欲告訴大家將說大法,請諸眾攝心受持、不加懷疑,是一種方便法啊!

上人再說世間法是做人的道理,持五戒行十善是人間法,
以此守倫理道德,社會才能祥和,但十善仍是有漏善,仍有煩惱在六道中,
先不談成佛或脫離六道,活在世間先學習做人的道理才是必要的,
五戒十善是佛對大眾所做最低限度的要求,以此方得人身,
但縱使有了人身,心靈煩惱未必消散,故才說是有漏善,其根本對治方法為何?
法華會上要大家體會真空妙有,以放光瑞相使人生信心,佛欲說中道法,是最殊勝法。

佛光所照之境為東方,表示東方眾生與佛有緣,
中國西方取經,東方中國佛法倡盛,亦喻東方是日出之始,
世間以日光為本,諸方之始為東方。

萬」指佛德圓滿,萬德莊嚴,萬千世界圓滿,
八指八正道,豎縱不論時間上的過去、現在、未來,
或空間上的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是指三千大千世界圓滿。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之本源,在於沒有煩惱而能開擴,凡夫凡事放心中,卻又無法形容,
人就是容易罣礙許多事,使心境不得安穩,致使煩惱徒增,
佛的教
育是要使心能淨無一物,心能清淨,自無煩惱而自在,
故以譬喻、人間法,來教化眾生,使心不受煩惱而縛,
佛的本懷希望大家能明心見性,說方便法以引導大家回歸本性,
心本無煩惱而清淨,因為人心有欲才起煩惱。

法華會上佛陀再次說法,眾人心境平和,而有天雨花、六種震動的境界現前,
由此適意、心柔軟,大眾皆是恭敬合掌,隨佛入定,
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八部、轉輪聖王等眾集會,
皆是歡喜合掌,一心觀佛,樂欲求大法。

上人開示介紹到天龍八部中的夜叉,因過去所積善業而使其得以享福,
但福盡後所造諸惡業,也會迅速業報現前,故稱捷疾鬼,
其為四天王之神將,由因緣果報來,我們平時要敬畏因果,
人世間任何做事或起心動念要能謹慎、敬天愛地,則天王成護法,
再者是轉輪聖王,其分金、銀、銅、鐵四王,有福因與福緣,也同來參與法會。

佛現如此瑞相是因入了三昧,以使眾求法、至心敬仰,佛藉由境界使人欲聞大法,
華會上大眾都是有如斯因緣得以聞法,可見得佛欲說大法,
未必也人人有因緣可聽,如此機緣到臨時眾人都是何其歡喜!
現在佛雖不在,但法身遍存,可惜是隨時代推演而人心混亂,
佛法在前也不知其珍貴,縱使佛法遍世間,能聽聞後攝受也是因緣難得了。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佛將眾生攝為與佛同等的心,以示佛之悲與智慧,
但長期薰習的習氣讓我們的佛心智慧模糊,
而法身永存,見法如見佛,佛的智慧型好像與我們同住,
起恭敬心,發大心立大願的行菩薩道,
過去四十二年,佛隨機施教,法華會則要開始轉小為大,
入了無量義三昧,眾人亦不敢動,
此時天雨四花、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經早課地震,但透過善解,使心靜定於境界中。

莫拉克颱風北中部慈濟人亦動員南下救災,也有國外就地募款的人,
使距離遙遠,仍以同體大悲的心放下身段濟助苦難人,
希望人能將愛與虔誠會合,應化教育,慈悲與智慧能共為一體。
杉林大愛屋便是合大家的悲心與智慧建設,但經過天災,
也以善解心認為是天龍八部來驗收,
法華會上的六種震動,會眾卻很歡喜,心都柔軟、適意,慈悲智慧俱足,
動化成心靈世界的境界,同入無量義三昧。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佛在說完《無量義經》後,未如往常講經般,眾人頂禮離去,
佛進入了無量義處三昧而入定,眾人耐心等待,
無量義所要教大乘法,最根本的是能發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發了四弘誓願後,要能渡眾生,要渡眾生便要先去除自己的煩惱,
此四弘誓願是要能不斷輪轉,而為自他兼利的法門。

是時,在座眾人的人心開始定了下來,此時境界現前,
天降四種花: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
此四花代表了柔軟與適意,小適意指方便法、權教,佛說法前四十年,
以小法渡剛強眾生,使其撥開煩惱、各證小果,
大適意則是直指本心、教菩薩法,適悅諸佛本懷、以柔軟法教導。
天雨種種花的境界是在人心定後所感受,此時落葉、落花繽紛,
都感受如天界眾花般落下,這種境界相當美麗。

再者佛現白毫相光,眉間出現毫光相,這也是心靈境界。

之後大地發出六種震動:動、涌、震、擊、吼、爆,
這不是一般的地震,而是一種境界中「動」的形象,
我們的六根、六識、六塵開始有了「動」,因為我們的心已定,
此時有了什麼的境界現前,即開始震動,用以警覺放逸者。

本次《法華經》展現出靈山會上的境界變化,其實都是人心的變化,
不去嚴格檢視是否真有天花、地震,而是一種心靈境界的投射,
我們如果能把心修得如此靜定,任何一點世間的變化,都將成境界之美。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佛陀因眾生根機循循善誘,歸元無二路,也是到佛菩薩境界,
佛以智慧誘使眾生走大覺正道路,使用方便法施教,
最後無不攝受在大乘法中,縱是小教也有大教含義,
學佛的過程有快有慢,應眾生根機來選擇自己的教法,
漸教便是一步一步來,頓教則直指人心、明心見性。

在說《法華經》前,佛先說了《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說的是世間事,如何投入人群中,或許有人起疑,
但這是真正的佛心本懷,由一真法界,是實相法、慈悲等觀,
一切眾生、法界平等,平等實相之法盡在無量義。
而法華經顯示微妙法,無量義則是當中的精粹,
佛說此經完,開始打坐而如如不動,結跏趺坐,
此表示其已證入於無量義處三昧,所緣起之實相,
三昧是正定,結跏趺坐則是盤腿而坐,
左腿在疊右腿上是為「降伏坐」,以降伏心的散亂、
反之為稱「吉祥坐」,一般在聽經時坐,現在已不分左右了。

正定是指心很靜定、不入邪意、攝心不散,
無量義處三昧由一實相到無量義,入無量義所攝法,內外一統的究竟無量義趣,
而佛既入定,眾生不敢散去,待其後說真實的法,
整個法會眾生心念一致、心靈同一,形成心靈相通的靈山法會。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虛空無量、眾生無量故心欲亦無量,
上人開示我們要將心門打開才能弘觀天下,
學佛是希望成佛,人人雖本具佛性,卻因自己心門關太緊、而只知自我世界,
如此心地黑暗,無法照亮無量世界,學佛便要學怎麼開自己心門,
大我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四周都是心靈世界,
坐我們身邊的人、外面的鳥、蟲鳴,
無量眾生都有自己的心靈世界,有不同的心欲,
現在叫大家拿出筆來寫下心中所想,每個人都會不同,
發心後能不退有多少人?大乘即使退小乘也是退失,退失發心立願,
要問自己有沒有一路精進,況且人人習氣難調,眾生難調伏,
佛隨順眾生心欲,對應對方根機、因時因人因地來施導,悲智雙運。

法華會上四眾圍繞、供養讚嘆,因佛格無量大,智慧無上之高,
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我們學過《無量義經》,
以口頭及理念精神、佛之本懷教菩薩法,以無量義教菩薩法,
佛法唯有人間能修,天堂享福不聞佛法、地獄太苦亦沒機會聞佛法,
五趣雜居、苦樂參半,在人間是最好聞法的機會,
慈濟宗門走入人群、長養慈悲,我們比地獄有福、比天堂能見苦,
給我們機會付出,法華以《無量義經》為精粹,要能不退轉,
佛教菩薩法,佛是觀機逗教,舍利弗三請佛說法,便是觀時、根、機,
剛好的時機和根機來把握說法,羅漢也會來聽法,而從獨善其身到發心立願。

看完今日的晨語,仔細想想,人與人的衝突無外乎就是那念我執,
眾生各有心靈世界,但容易忘卻了而封閉自己的心,
曾經有位善知道勉勵我不以自己來看世界,凡事當學習感恩,
如果心不夠開放,那要談什麼弘觀世界呢?
現在人都說要有世界觀、國際觀,但只是沉迷在國際潮流、政治經濟上,
慈濟人的弘觀是能體貼到其他世界的人民的心,深入人群中去照顧、去學習,
如果自覺心不過開放,就出去走走吧!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即使聽經也要有因緣,有說法者、聽法者,及所說法,
像昨日提的韋提希,即使其生活富足,但孩子違逆,
韋提希見到其大逆不道因而感到厭世,
故向佛請法,《觀無量壽經》此經便是佛向其契機說法,
向其說法的當下便叫做「當機」,他說什麼法呢?
娑婆世界五趣雜居,有一無量壽佛的圓滿境界,
此法契機而使其得無生法忍,得以其父之恩說動孩子。

說法時不管是直接請問或旁邊聽到,能夠聽進去都是當機,
如果聽不懂也是未來的結緣眾,即使是現代的法華會,
很多聽法者也是過去聽過的結緣眾,之前聽不懂現在再來聽,
恭敬聽法,即使不懂也是結個好緣,說不定未來到了應機的境界能受用,
並且有問題也能趕快問,以好好了解佛法。

法華會上該來的人都來了,各自禮佛足、退坐一面,聞法大眾前後雲集,
此表示眾人的禮儀成就,佛陀的教法不離開禮儀,
此表示會場禮敬儀規的成就,即使那麼多人同在也很莊嚴,
佛初轉法輪後代僧團入世渡生,人見僧團莊嚴就思考怎麼表達尊敬,
一位長者希望親近佛,而趁天未亮去看佛陀的威儀,
卻看到一片光,一群莊嚴的人繞佛禮拜,感動之餘這群繞佛的人卻不見了,
他想是否是天人在禮拜佛?便學習繞佛禮拜,
故佛陀講經前出現這個禮儀,佛已圓寂,但佛法流傳,
要見法如佛在,時時恭敬佛的法身在人間,敬法外還有傳法。

每次回花蓮參加早課時,若遇到繞佛繞法心中都很平靜,
觀想佛在身邊,口中虔誠唸誦佛偈,那念虔誠與恭敬使自己也感攝受,
佛法能傳到今世真的不簡單,除了弘法之外,那份禮敬的心,
或許也是使佛法慧命法身不斷的重要原因吧!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成為覺有情者,要像菩薩一樣倒駕慈航來人間說佛法,
眾生聞佛法而歡喜,成為新發意者,再遇大法而接受,
今世得聞法,若是大根器者易於修持佛法,這是前世與法已結緣,今世得大根大智,
而要修的大道理是大乘法,此法除了要相信外,更要去了解,以修持、大行,
修持法門要我們上求下化、行菩薩道,能立大因成大果,
菩薩是甘願來的,法華會上的菩薩都是立大心、大願,
佛感因緣成熟,來教菩薩法,八萬菩薩、天龍八部也來此聞法,
繼而是人類代表,第一位是韋提希子阿闍世王。

韋提希子阿闍世王也帶眷屬來,其母名韋提希,是《觀無量壽經》的發起者,
自己是頻婆沙羅王之子,阿闍世王出生前其命相便顯示其不利頻婆沙羅王,
頻婆沙羅王為此介意,在其出生後一度險摔死兒子,幸為宮女抱住,
頻婆沙羅王是虔誠的佛教徒,對自己此舉不能釋懷,更加疼愛孩子,
然而阿闍世王誤結損友─反佛的提婆達多,
受其影響而決意竄位,軟禁父王後,自己當了國王,
阿闍世將頻婆沙羅王軟禁後,是由韋提希夫人照應糖蜜以生存,
韋提希夫人卻因孩子的事而開始厭世,在佛向其說《觀無量壽經》,
依經理告訴其要忍耐,超越勘忍為無生法忍,韋提希夫人開始嚮往淨土。

一次阿闍世王聞母親說過去頻婆沙羅王如何照顧自己,
阿闍世王心生悔悟,前往營救父親,父親卻以為其是來殺他,驚嚇往生。
悔悟的阿闍世王因此開始皈依佛法,
在法華會上阿闍世王便因此帶眷屬前來聽法,自己生了病也是抱病而來,
以上便是阿闍世王來到法華會的因緣。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次上人開示介紹到天龍八部,八部龍神是存在世間一切的神祇,
祂們各司其職在守護佛法、守護這個世間,
雖有八部龍神,世間要能調和,仍要靠人心調和,四大調和的基礎在人心,
上人舉了一個貼切的例子,父母都疼愛子女,但孩子太壞,父母也是會心灰意冷,
所以我們人心若不調和,龍神也難以庇護世間,祂們也懂得擁護人順天理。
今天佛開了這條大路給大家走,便是希望人人回歸本具佛性,

法之傳世、慈育萬有,人生分段生死,但有一個不死不滅的慧命,
慧命如何證得,要靠佛法,佛法能證永恆的慧命。
佛陀每次講經,八部龍神同樣會來聽法,法華會亦是,
參與法華會的神祇於經中列舉代表:
有八位龍王及其若干百千眷屬、
四位緊那羅王歌神代表,祂們將佛法化作歌曲,以唱教法、
四位乾闥婆王樂神代表,指導音聲之美、

四位阿修羅王,即「非天」,有天福無天德、脾氣差,雖然有修布施、卻不修心性,
生於天界卻與天人爭,人間也有很多這種人,有錢布施,但脾氣不好。
四迦樓羅王,是指一種金翅鳥,其專食龍類,
有沒有這些神,不知,但相信天地間有神,且神通力大,
並非要我們迷信,而是要智信,相信神各有所司,寧信其有,不信其無。

心能調和、做事和睦,則天下平安康樂,學佛不只自修、要帶動人人修,
日常行為都被天地神祇看的清楚,故要戒慎虔誠。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佛要從正信開始,要有正信、正知、正見,
入佛門要以正知見的心,來體會佛法之妙,
還要啟正智心,心念不能有毫釐偏差,不然就差遠了,
僅體會一句道理並證於生活中,心境亦很歡喜,
此外要發大乘心,能身體力行入正軌的佛法,
並秉持我們的慈心來開啟悲心,眾生受苦亦不忍心,
何處有苦難便發心幫助,
學佛只要發弘願,能得快樂與解脫,並予以眾生。

此復介紹其他法華會上共同參與的大菩薩:


月光菩薩,以月譬喻,指光的亮與暗、盈與虧,
隨著需要而施法,時、緣成就才會出現,
智利的就是因為有地震,而有我們的慈濟菩薩來此結緣。

滿月菩薩,聖智圓滿,如十五月般的圓滿,應機出現。

大力菩薩,以有力攝一切世界、度一切眾生,
一人力量不夠,再動員其他人來攝一切世界,力量和合。

無量力菩薩,塵沙之量無法比他的菩薩,較塵沙不能喻,
歷僧祇不能及,也能攝無量數眾生,
要長時間不斷累積渡化,才能積成這樣大的力量,
故菩薩發心要發永恆心,長久的付出才能結無數的緣。

越三界菩薩,具足越三界生死煩惱的功德、超越心境,
斷生死煩惱而超越一切染污,消除眾生煩惱。

跋陀婆羅菩薩,又稱賢護,指其護念佛法。

彌勒菩薩,聽慈心三昧經而起,菩薩之後將成下位未來佛。

寶積菩薩,積法寶普施眾生。

導師菩薩:導引眾生入涅槃,心無污染。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佛要能明心見性、善入佛心,
修行仍是要拔濟眾生苦難,這是我們學佛者的使命,
智慧一開便能弘揚佛法、轉動法輪,轉愚癡為智慧,
人群中有眾多困難,菩薩要能深入,以各種法門適應各人根機,
修行之處處處皆是,無處不是道場,在人群中就能體悟佛法。

海地地震時,慈濟人便深入救災,以智慧幫助他們渡過危境,
以工代糧的方式,是要給予他們最重要的東西,安他們的心,
上人開示,以因緣果報法教導他們,建立好感情以做輔導,
顧及身心的安定,做為人間菩薩,便是能不放棄眾生、救濟眾生。

接下來繼續介紹幾位參與法華會的菩薩:

藥王菩薩,為世良醫、以法為藥救眾生身心二病,
在因地學醫、拔眾生苦,再運用「愛」之法,醫病又醫心,
眾生是什麼病、給什麼藥,學佛能學無量法,
才能應眾生根機,給予對治的妙方。

勇施菩薩,從一念初心始,不斷以勇氣施捨、布施,
菩薩教眾生啟開付出的心、捨下錢財與法等有無形物資,
眾生所需便能施捨,這是何等困難的精神!
布施不只是有財富者施,貧窮者都能為更貧者施,真正施無畏!


寶月菩薩,其名暗指月亮盈虧,隨時數,月亮怎麼轉,分秒無差,
月就是隨順眾生根機,月亮滿盈便普照人間,時機未到則縮小,
能顯能縮,在人群中用需要的方法應機施教、應機渡化。

以上菩薩都是已證佛果的發大心菩薩,他們縱以有成佛的機會,
仍選擇倒駕慈航、渡化人間,這是學佛的悲願與使命,
佛菩薩來人間是要教化眾生,非自己成佛而已,這分精神需要我們學習。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薩欲達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自己除了覺悟外,亦不為境轉,
那念道心永不退轉,才能達大乘菩薩的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菩薩帶人同走康莊大道,但眾生習氣難度,故度人的心易失、退失,
假使因此放任人家自己走,那就是小乘了。
啟慈用慧、悲智雙運,在菩薩道上也要有方法,
以智慧對治他人習氣,菩薩要能堪忍,入最苦處渡眾生。

普聞無量世界,八萬菩薩在其中,其中幾位為人熟知的菩薩代表如下:

智慧代表是文殊師利菩薩、慈悲是觀世音菩薩,
遇有苦難稱觀世音聖號,其能觀世界一切音聲、聞世界一切苦難,
唸其名也是希望菩薩心安在自己心,求觀世音菩薩是要定下心,
定與靜中易解困難,再想不通就唸大智文殊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

得大勢菩薩,又稱大勢至菩薩,其修淨土法門,
具足大威勢力,是西方三聖之一,因其救渡眾生而有威德。

精進菩薩,救度眾生不停歇,內發三心:戒、定、慧,
外修萬行,在人群中應眾生機,以無量智慧應機逗教,
其永遠自覺做不夠、修不夠,而精進不已、往前進。

不休息菩薩,常覺得時間不夠用、不要常想休息,
在因不自為圓、在果不自為滿,自覺人格未圓,
生生世世謹慎因,福因做不完而不休息,
故時時要有因果觀,在因精進、在果不休息。

掌菩薩,掌握化機、接物利生,把握渡眾生機會,及時濟度。

以上是幾位菩薩的風範,很多人在求佛菩薩保祐的過程中,
忘記了真正要求的,是能與菩薩平齊的那念心,
若自己也有菩薩般的大心,就能真正運行佛法、濟度世間。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習佛法的重點在於要能入心、至性,
性是人人本具的佛性,學佛就是要開啟心中本具佛性,
能做到所謂明心見性,住持佛法於無量世界,
並能累積德,由此而去下化眾生,
下化眾生也對自己有益,因為我們是在借度眾生來成就自己智慧,
且能名稱普聞無量世界,常常使他人聽到菩薩名號,
使之秉持佛法、遍行人間,將菩薩精神流佈世界。

上人舉海地為例,海地是天主教國家,沒聽過佛教、不知菩薩精神,
海地地震,美國慈濟人第一時間趕到,向其伸出援手,
藉此讓人人知道佛教,以及那份不忍眾生受苦的慈悲菩薩精神,
佛法仍要在在人間覺悟,了解世間苦難無常,
獨善其身只是了解佛法,仍要運轉全世界使佛法不滅,
應作、所做、住持不退,這是本份使命、還要住持佛法、勇於承擔。

法華會上除了阿羅漢與比丘眾,尚有菩薩八萬人雲集,
在座中依經文所敘有十八位代表,菩薩是覺有情者、大士,
我們常提的白衣大士指的就是當中的觀世音菩薩,
這些菩薩的名稱由來,都起自於自己修何等法門、有什麼德行或本願,
如文殊師利菩薩指深具大智慧,
其過去已為七佛之師,智慧在無量劫前已修持,
卻選擇回歸娑婆世間教化大眾,因為我們的智慧因無明遮掩,
人人本具智慧,要以智慧去除無明,才了解文殊菩薩的精神,
在座菩薩多是已能成佛者,卻選擇佛佛相傳、再倒駕慈航來人間,
這是種極大的願力,讓他們選擇遊戲人間、下化眾生,
既然菩薩選擇這樣的大菩提道,身為凡夫的我們該當學習。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他人相處的過程當中其實是在互相成就,
成就別人的道業,別人也會成就你,種下福因福緣,再深入智慧,
上人要我們內能自謙,也就是指對內不用功易受外境習氣影響,
內能自謙就是功,是功夫,而對外界的道理能明瞭,

有德在人群中則隨順必逆,若要得人緣,內心要多用功,
益友護持、諸緣具足,與身邊益友互相幫助。

淨行是我們的道糧,內修淨行、心不受污染,
外行濟眾,幫助別人,在外增長慧命,
我們走入人群,其實是在人群中得道糧、慧命。

《法華經》云: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
修行要在菩薩道中,菩薩早已證無生,但只為了娑婆眾生,
菩薩心是寂靜、無生無滅,但其慈悲心而為芸芸眾生再倒駕慈航,
在世間隨緣化度,示現六道中,化身救度眾生,
菩薩以三界為家(色界、無色界、欲界),三界如火宅,菩薩願在此不安定的世界為家,
將頑劣孩子當作孩子,如父母對孩子,為孩子付出而甘受折磨,
父母心就是菩薩心,菩薩以四生(胎、卵、濕、化)為子,不只為人而已。

藉度眾生,善入佛慧。付出無所求,且感恩能助自己成就道業,
眾生剛強而己不埋怨,眾生是來磨求進步,身入眾生、心忍眾生剛強。

以慈修身,在人間中現人身,從內心看人群、世間萬事萬物道理,
藉人境修身,藉事來磨練,內修外行皆要以大慈悲為本,
隨根機說法,應時應地使用智慧。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佛法在修行、修證的過程中也需要有人來護法、弘法,
我們學佛就有這份使命來勤修佛法、發心立願得一切法不退失,
於此需要供養,供養有三種:

財供養:有形的供養,過去僧團修行時,就是靠在家居士的供養以護法,
如此使僧眾得以安心在修行中,不需擔憂其他生活面向。
敬供養:佛法要興,則大眾要曉得敬三寶,在僧團中有六和敬以供養佛。
法供養:如實修行,能發四無量心、四弘誓願。

我們在修行的道場中,看到如此莊嚴的道場,也是受到他人供養才成,
故每當早課、聽法,我們是否有身受持禮敬,好好發心呢?
既得人身、得聽佛法,應當身體力行,時時三供養俱足。

上人開示,一直希望我們人人能以感恩、尊重、愛來對待彼此,
此三者就是無時無刻的供養,有福慧的人對人人皆能尊重及愛,
佛稱兩足尊,就是比喻其福慧雙全,如兩隻腳站立穩定,
經文上說「植眾德本」,德本是善根,
便是希望人人將修行的根福與慧伸展出去,如此菩提心才會豐富,
並能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此佛即指含有佛性的眾生,
人人皆是過去佛倒駕慈航,或是未來將成佛的菩薩,
常不輕菩薩便是視眾生為佛,對人人起供養心、恭敬心。

慈濟人時時參與賑災或發放,當地的受難戶其實也是示現在前的菩薩,
我們能去幫助他們其實是在植我們的善根,他們是善知識在教育我們,
依止善知識不退轉,即為佛所讚歎,見證不謬、心輕安自在。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