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曾有一初出家的比丘來見佛陀,其相貌莊嚴,名喚「善生」,
諸弟子見其相貌如此莊嚴,心生好奇。
佛說其是已覺悟者,知道「家法會歸無常」家庭的因緣終歸無常之中,
「身證無為生死永盡」心不再起欲念以解脫生死。
佛陀三根普遍,向聲聞者說四諦法,了解生老病死與苦,
知苦、集、滅、道,聲聞以耳聽聞佛法,是應其根機而說法,
以種種說法來使聲聞證悟,此為證滅、修道。
四諦法是為四種真理,聽經後要能聞、思、修,
將真理聽入心中,用心好好審思,然後腳踏實地而穩健的去走這條路,
苦與集都是世間因果,凡夫不離世間、不離愛恨情仇貪嗔癡等欲念,
故有了這些苦,苦都是集所有種種而來。
滅道是為出世因果,滅為洗滌、懺悔,
將我們心靈的各種欲念去除,不結惡因、惡緣,
至少我們要先到有餘涅槃,雖仍有煩惱,但能自我控制消滅。
辟支佛是獨絕,出生於無佛之世或未有機會接觸佛,卻獨自覺證,
緣著境界而細思,見外境的變化,春夏秋冬、生老病死,
能自我覺悟,佛陀向其分析十二因緣法。
我們的目標是證佛乘,故要直修菩薩道,
與此我們要先知法從何來,於此修證。
目前分類:靜思妙蓮華 (117)
- Aug 27 Tue 2013 08:26
靜思妙蓮華─應機逗教 演說正法
- Aug 26 Mon 2013 08:27
靜思妙蓮華─行於中道
過去諸佛菩薩為一大事因緣而來,來此教化眾生除去污染煩雜,
佛陀是盡心教化,佛陀是實語者,我們要相信他,
縱使過去使用方便法,也是為使眾生導向正道。
就如問路人不識路,指路人雖指出路,
但若方向不對,雖然路路都通達目標,也會迷失而原地折繞,
路是不大、不小而中,行走多人鋪過的路、走過的路就會正確。
迷路人問路,即使指路人知道方向,
也要教使走中路,不走危險的小道,以佛語說即是「中道」,
也暗喻排除過去談空、說有,要懂真空妙有以行中道。
今世之苦也是「集」來的,累生累世造作諸惡所集,
佛陀是為拔眾生苦,教導大家滅除苦,
苦的源頭是貪著愛染,若不貪愛染則不有苦生。
種種信解修滅道,迷茫眾生因緣而苦,要以種種的信解,
相信佛說教法:初善、中善、後善,如此能修滅道,
消滅我們的錯誤見解與習氣,以消滅無明煩惱,
以入世的方法行菩薩道而出世道,心無罣礙而精進向前,
以出世心做入世的志業,世間陷阱多、誘引的惡念多,
自己的心若因此不定,很快會被複雜境界所牽引,
道心要能堅定,不為複雜所動。
- Aug 23 Fri 2013 08:26
靜思妙蓮華─其義深遠 其語巧妙
文殊菩薩引過去佛所言,初善、中善、後善之說,
皆是其義深遠、其語巧妙,此為適應眾生根機,
初善以暢佛本懷,但連天龍護法無法體會,
諸佛菩薩慰問釋迦牟尼佛,請其入人群度化眾生,
佛便以種種適應眾生之法導引眾生,
最後還是要回歸佛的本懷,便是後善,正直捨方便。
初說「華嚴」是佛的心靈本懷,是自證自修所得,其他人無法相同體會,
之後只能隨眾生心來說法,此為隨他意語,因眾生需要而說法。
正信、正行、正果,有此三者便是正法,
不論初、中、後善,無論眾生是否能夠體會而巧施方便,
都是不離正法,最後回歸清淨本性。
法義無上、其義深遠,隨順眾生令使獲益、其語巧妙,
佛所說法都是希望眾生不偏離正道,能轉惡為善、轉染為淨,
會有惡是因貪嗔癡慢疑而懷疑正法,
年輕人懷疑長輩的經驗道德禮教,而心已染著,
佛以因緣果報觀慢慢接引,回歸善良本性,到達究竟無上菩提。
現在佛說法不離二乘、純一無雜,法譬如水,是以清水洗滌眾生垢穢,
正法都是在引導人心清淨,佛所開示是為使我們悟入,
故我們學佛法要好好體會一字一句經文的意義、真正用心。
- Aug 22 Thu 2013 09:28
靜思妙蓮華─能仁定慧 悲智雙運
佛來人間是要滿足人間,佛很慈悲,慈悲是能仁,
也是釋迦牟尼佛名號之義,意指悲願不捨,而能慈悲普及眾生,
悲願之外還有定慧,慧能分辨是非,以軟語應對。
佛說堪忍,是要忍耐苦中之苦,人在六道中輪迴即是苦,
佛陀先要人知苦,再說離苦解脫之法,即心無罣礙,
解苦之法是為引導人人為苦難人付出、為苦難人種大福田,
苦難分精神與物質的缺乏,佛便將精神之苦教化解脫。
佛與日月燈明佛同樣演說正法,分初善、中善、後善,
初善是佛夜睹明星而覺悟的剎那,自我小乾坤與宇宙大乾坤的交融,
超越自我而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一種華嚴的境界,
佛由此生的第一念是人人皆有如來智性,故要引導人人啟發自性,
說法時諸天護法到位,佛將心靈境界之理述說,
然而天龍八部無法體會深妙的意趣,使佛也感到沮喪,
但同樣通曉道理的諸佛菩薩慰其不退,請其以定慧再從華嚴境界提升。
- Aug 21 Wed 2013 08:31
靜思妙蓮華─十德具足
佛之十德、十號續前所述:
無上士,佛來人間為普遍眾生教導,希望人人佈善種子,使生善根以解脫,
共入佛境界,佛位居聲聞、辟支佛、菩薩之上,至高等覺最為圓滿。
調御丈夫,佛以種種法成就大業,調御法界一切眾生,
調伏擁有各種習氣的眾生,眾生習氣繁雜,
能調伏一個人已不容易,佛卻能以種種方法調伏眾生,化習氣為本來自然性。
其告訴了我們人人本具佛性,習氣仍要靠自己消除,以啟發自性。
天人師,佛為天、人之導師,一切眾生欲了解佛法而修持,
佛所教化者不只是人,甚至天人也是其教導者,
天與人都仍在六道輪迴中,以施教化令眾生成佛。
師者,教導人往正確的方向走,
佛不只是天人師,更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
上人開示中一段話我有所感觸,
「富貴學道難」,人在順境時常忘記因果循環,使佛法淡忘,
世間的榮華富貴或一帆風順都令人不信正法,忘記世間一切是真空妙有的,
我自己有時也因一點小小順心的事,使心離正法,
直到下次摔了一跤,才又後悔忘記佛的教誨,
但佛很慈悲,仍不斷告訴世人正法以待因緣使令解脫,
故佛心恆持,若能以佛法引導,同樣能使富貴者信受護持。
佛在五趣雜居地為眾生教化,引導向正規律儀,
做人、修行有自己的規矩、律儀,我們自己要警惕在正法中學習,
如此佛成十德具足,佛佛道同。
- Aug 20 Tue 2013 08:35
靜思妙蓮華─佛德普令眾生成菩提
心可以讓我們成就一切,善逝也是因一念心,好好用心則來去自如,
善入與無量世界,人受世界環境影響使心不得自在,
佛卻是大覺者使心不受影響,初向人說苦,是因看到眾生心欲受苦,
苦難來自人的心欲,佛了解苦的源頭是心欲,
但要使人聞法入法不易,佛以悲智雙運,
從眾生心欲而令聞法而得法喜,善能導向無上菩提,
這也因過去慈悲與眾生結的緣,
有緣者說的都是法,無緣者說的就只是是非。
在有情世界,一切有情皆有心欲,故生命才能代代衍生,
佛在器世間中,器世間物體由佛眼觀照,皆是成住壞空,
沒有一樣東西永遠不變,所見美景也終有凋零之時。
上人說一則故事佛陀的故事,
一次結夏安居後,一位從遙遠的脅山來的弟子,
表示其修行環境美好,可惜黃昏過後很多鳥群集雜吵,使夜不靜心,
佛陀教其合掌向鳥說需要鳥毛來供養,鳥因愛惜羽毛而飛走了,
以此喻人應該珍惜慧命,以環境教育有情。
佛十號之一的無上士,表示未種善根者使令種,
未成熟者使成熟,已成熟者以使成菩提,
使人去栽培自己待覺悟的心地,如何製造與經營美妙的環境,
佛以悲智運行啟開我們的心地,修行成佛在己,
但佛卻極力幫助眾生開慧命,佛之功德無量、無限感恩。
- Aug 19 Mon 2013 08:32
靜思妙蓮華─佛德善入無量世界
佛累劫修行以來,已得十號,續前所述:
明行足,具足三明德行、真正自在,德就是得,修了才能得,
人要行走需要兩隻腳,就像福與慧一樣,若缺其一就不自在,故又叫「兩足尊」。
三明就是智,智明是為「分別智」,能分世間一切道理,
知下一個日,表示除了能知,還知的清清楚楚。
三明分別為:宿世智明,了解宿世時間的因緣、
生死智明,知道生與死的大義道理,為何有所生死、
漏盡智明,過去一切煩惱能夠去除。
行一事為天下法、行一言為天下則,
心中有法,在天下中講的每一句話都是法則,都是正法與準則,
這裡我有所感觸,人的言與行所代表的不只看作個人行為,
更要當作是天下的法則,我們言行失當則引起天地間一絲惡業,
所以謹言慎行是我們生活中所必然操持。
善逝,去來自如,佛陀可以於煩惱中進出自如,
與人群或任何境界亦復如是,如倒駕慈航回人群中應眾生心欲而示現解脫。
佛陀身為太子,卻不沉溺在家庭的富貴繁華,
反而入人群度眾生,藉此知曉天下道理、心無罣礙,
即所謂心若平靜,到了哪裡心都是安定的,凡夫心易受外境所觸動,
佛卻解脫煩惱,還能到這遍佈苦難的世間度化眾生,
這是他修行證果後的功力,這些功夫需要我們用心學習。
- Aug 16 Fri 2013 08:26
靜思妙蓮華─三明具足
人人本具一性圓明,但為無明所遮蓋,懷有寶珠而不知,
習氣的薰習更使我們離本性遠去,在六道輪迴無央數覺而長期迷失,
覺與迷只在一念間,佛在久遠前已覺悟,故顯明佛德、導迷至覺,
所謂現相成佛,是以顯事相來使人親近道理,
佛早已是佛,再透過顯成佛的過程來使人契機。
應供:因德行具足,而不斷來回人間度化眾生,
每一生都很圓滿、萬德圓俱,故受菩薩以下九法界來供養,
供養有物的供養、敬的供養、行的供養,
以行的供養為最重要,身體力行佛的教法,表示真正攝受佛的法。
正遍知:即指覺悟無上正等正覺,
佛是宇宙大覺者,能通三千大千世界道理,非我們單一小世界所能了解。
明行足:三明具足,是宿世智明、生死智明、漏盡智明,
凡人無法通曉隔世因緣,佛卻能知過去與未來,
我們因無所知,只能跟我們說「無常」、說六道如何到達。
佛也心無罣礙,煩惱漏盡,此為漏盡智明。
- Aug 15 Thu 2013 08:29
靜思妙蓮華─佛佛道同 導迷至覺
文殊菩薩介引日月燈明如來,其與其他佛同樣是宇宙大覺者,
其顯跡人間是為了告訴凡人,人人皆可成佛,不論什麼環境,
但重要的是我們是否能堅定修行,才可致佛的境界,
如來就是靠其過去的堅毅得證佛果,這些都是可及的。
人生劇本是自己寫的,寫的好就是一段好的人生歷史,
釋迦牟尼佛就是把自己的劇本寫的很好,而流傳兩千多年,
釋迦牟尼是別號,如日月燈明,與其他佛一樣有一通號,即「佛」,
這是需要有覺悟之後才能賦有。
阿僧祇劫即「長遠無量劫」,有人唸佛誦經一輩子,感覺很長遠,
若其法不入心,則一樣沒有什麼用,佛法是能應用在世間的,
若我們不去應用,只是一味誦經拜佛,那這樣心不取法也無用,
況且佛法流傳已久,佛法從佛的口中說出,其意義深遠,
我們非但要聽,還要能做,不要存有選擇性的實踐,
佛法是普遍的道理,任何一處都值得去修行,以得於心中。
佛之通號為「十德」,這些都具有深妙的德行,
佛名號如此希有,而佛的大法也很希有,凡夫難以契機,
人人具有智慧,但都是漏失的,縱使知道也為煩惱所障,
我們凡人所有的智慧都是有漏智,佛具有的卻是無漏智慧,
即使由過去到未來,佛佛道同,都具相同的深妙法與德行。
日可導明,以光明顯正路,也可以成熟大地五穀雜糧,
月可除熱,夜晚以致清涼,且能破暗顯亮,
日月就是以導迷至覺,日月燈明佛來人間是為除人煩惱以冷靜,
並導使我們通往正路、正念,佛的用意也希盼得以攝受。
- Aug 14 Wed 2013 08:28
靜思妙蓮華─如來藏識 人人本具
佛有三種稀有
時久遠希有:佛世離今已久遠,若是過去諸佛則更加遙遠,
故能有佛住世是稀有的,而長遠的時間又能聞正法亦是稀有。
佛別號希有:每尊佛都有一個別號,其實諸佛的名號互通,
如此通號便叫「佛」,意指十德具足圓滿。
法勝妙希有:諸佛各有所說法,但佛法都是互通的,
只是經由不同佛的口中所說出來而已。
續前所述的日月燈明如來,
日月燈是光明之義,是自如來藏識所出,也就是佛之本性,
以此稱作「藏識」,是凡人八識外的第九識「阿摩羅識」,
凡夫也具藏識,但它藏起而不使用,這是一種大智慧的光明顯照,
日月燈中,日是佛果上之智德、月是斷德、燈是恩德,
果已是後來所顯,在此之前有一個因,就是修行的那個因,
什麼因會導引我們走到什麼果,發心是因,隨力行之緣,最後成果德,
智是佛之如來藏大智慧,一但藏識顯現悉無煩惱,
斷德即是用以斷除一切煩惱,能斷是非、以判正法,使心清涼,
恩德是佛來化跡人間時,所施予之大慈,其中飽含的大愛與感恩,
恩德與燈,能破闇使佛法傳世、燈燈相續。
- Aug 13 Tue 2013 08:29
靜思妙蓮華─日月燈明如來
如來不希望只是己度,而希望能渡眾生,視眾生平等,
佛陀的慈悲已經將覺悟由己推到他人,
若非佛陀的無私,我們無法可聞,
像上人一樣,上人因眾生希望可以有法可聞,而日日說法,
我們想成就自我慧命,上人決定放下自己不收弟子之執,
為啟眾生慧命而說法,使人感受那分無私的感動。
聽到一句法不要自覺已通,這是貢高我慢、大妄語,
修行是要久遠劫的時間才得以成就,從當學習佛之十德,
過去曾有佛名「日月燈明如來」亦曾發此瑞相,
此是先權小,即方便法、小教,以淺的法告訴根機小者,
復以實施大教,教導人人度化眾生、行菩薩道。
佛有三種希有:
時久遠希有、佛名號希有、法勝妙希有
在非常久以前,釋迦牟尼佛出世前也有別尊佛,如日月燈明如來,
過去佛與現在佛都是覺者,也要有十號具足、十德圓具,此為通號,
要能十號具足,必須落實真空妙有到生活中,且十號要有「法」,
佛陀的本懷納含宇宙真理,過去佛、現在佛皆是如此,這就是殊勝佛法。
如釋迦牟尼是「能仁」之意,
日月燈明是佛之別號,日、月、燈表佛之智德、斷德、恩德,
每尊佛都是十德具足、化跡人間以揚法理,
所以我們更要持之以恆的將佛法化用生活中,心與理契合。
- Aug 12 Mon 2013 08:38
靜思妙蓮華─啟發誠心信大法
佛法難思議,但要先建立信心,相信過去諸佛到釋迦牟尼都曾來世說法,
佛教先講求信心,信心不立如何去學習教法?
如果我們不能相信一個人的品德,我們怎麼去由衷效法學習?
佛教的信心不是迷信,很多人將之錯解,
那念信心是基於對佛陀的智慧的信任,願意相信佛法的真實。
過去佛與未來佛為度眾生而相輔助,
「啟發誠心信大法、彼此讚歎弘美德」
人人要能互相讚歎與受持,就如在慈濟中,我們都是彼此讚歎,
不為比較,而是能真心去感受其他人的正心正念,
當我們能相互讚歎美德時,那份善的力量才會湧現,
受人鼓勵,自己會自我檢視是否真的做的那麼好?
看到別人的德行,也會想想有沒有值得自己學習之處,
要能度眾生,我們的團體要能完美無缺,
讚歎的同時充足自我的品德,互相讚歎與成就。
法華會上佛說大法,此大法是凡人、小乘聖人難信,
故佛現瑞光以使人敬信,另外有文殊菩薩在場做見證,
佛教是名佛為教,教導聲聞、緣覺解脫之法,也就是大乘教法,
人人本心如明鏡,真實大法存於心,
但我們的一乘實相已受污染,如染色的明鏡已照不見真實相,
很多人說孩子涉世未深,最能單純的了解法意,
像暑假回台隨師的小牛(誠愿),雖只十多歲,卻比任何人更貼近上人心,
就是因為單純,心若單純則不使黑暗籠罩、明心見性,
現在人心思複雜、大法難信,佛藉由肯定人人可成佛來使人敬信,
但成佛猶在自己的用功,成佛在己不在別人,發心的精進需要用更多的心。
- Aug 02 Fri 2013 09:45
靜思妙蓮華─法用於大用 行於大行
學佛不是知道就好,更要好好思量,
不執有、不執空,而能實踐在日常生活中,
學佛不只求自我解脫,這叫獨善,也就是小乘,
小乘者只有靜寂清澄、卻沒有志玄虛漠,不為他人而做,
佛陀真正的教法尚要發心立志、守之不動。
上人提到焦芽敗種,指的是不是很好的種子,無法立大心、守大志,
開示中的故事,企業家的孩子不願承擔,未想過公司數萬仰之維生的員工,
這就是求個人安逸,未能為其他人而有所承擔,
我們人人都是一顆種子,但不要成為上人說的焦芽敗種,
除求個人解脫外,也要能為眾生而力行。
法華會上雨大法雨、吹大法螺,
佛陀知世壽將近,已經快來不急而趕快說法,暢佛本懷往大乘路行,
大丈夫能起大行、成大業,具足出世間之一切善法,是謂「善男子」,
佛經中常說善男子,便是希望讀到經典者能承佛所願,
自己不禁思考,讀了佛經中佛陀對我們的嘉勉,
我們是否真有資格被稱作善男子?能真正行佛之本懷?
現在的佛與過去佛同,放光是要說大法,
世俗之人不解佛意,為使眾生聞知世間難信之法、非平常的法,
佛不得不現神變相使人人相信,可見世人多仍是平庸之輩,
無法直承佛本願,需以神通力方使信服。
- Aug 01 Thu 2013 08:45
靜思妙蓮華─深入法海浩翰中
開經偈首兩句:「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每次課誦經文、參與共修時必然唸此偈,
佛住世的時間未聞佛法,但有幸此時能在透過文字或其他法師轉述,
微妙大法能再聽聞真的是非常萬幸!
有此因緣聞法,心中豈不法喜?豈不感恩?
佛法微妙,學習佛法其實就是學習從細微處用功,
曉了智慧與佛同等,當心同佛心時,就如入法海之中,
「皈依法」即體解大道、深入經藏、入智慧法海,這便是佛心,
佛說微妙法,我們能依法學習,經藏所說的都是道理,
縱使是細微小事,也能見微知著、體解大道,
所以上人總要我們無時無刻用心,用心生活中每件大小事上。
開示在佛、悟入在眾生,
佛陀暢演本懷,是應眾生根機來用心體會,
法華會上為使會眾了解佛法,彌勒菩薩與文殊菩薩對機,
文殊菩薩曾教導七佛,是為智慧極高者,其慈悲述佛意,
現在人的心地枯旱,故佛欲以大法雨滋潤心地。
一佛出世千賢來,眾人都同來行佛的教育,
有佛在的地方,有多少賢者也一同出現,他們都是受佛法教育者,
佛陀三根普被,接引小教者體會,最終走入的仍是菩薩道,
千賢都是這麼力行菩薩道,才使社會能穩定與和諧,
以此自勉得聞佛法精進入心,同行菩提大道。
- Jul 31 Wed 2013 08:26
靜思妙蓮華─佛法如雨露
大地由人心損壞,佛法如雨般滋潤大地,
惡法則如乾旱,貪婪為利則破壞大地,
長時間以惡法取利,長時間會形成災禍,不順天地大自然,為「逆」,
天、地、人需要依循道理而行,佛所說之道理即在解釋其中真諦,
佛法是為和順善法,如雨露潤澤大地,教育我們隋法輪轉,
佛陀覺悟之間,就是佛心與宇宙真諦合而為一,瞬間啟開其心智,
但自覺非是佛陀本懷,修行不為己,而為眾生,故又向他人分享所覺道理,
見天災人禍、凡人沉淪與紙罪金迷,修行曉了人天道理,其初發心就是為眾生,
為了其他人而修行以解惑,貪、嗔、痴覆蓋人心,使人在六道中不得超離,
人間貪、嗔、痴覆蓋,要能消除不易,佛發願以消眾生三毒,以露法滋潤,
大地受普潤,有了溼潤後能安人心,故佛以諸方便法適應各種根機的人,
三草二木,各式根機者,受一雨普潤,大樹、小草各自吸收,
佛法始終如一,但眾生隨分吸收,此就是隨他意語、權巧逗教,
法華會即是開權顯實,以大法語灌溉眾生心中的菩薩種子,回三乘入一菩薩道,
在家求佛法不為加持,而是求解脫,求一個正信正覺、去除迷信。
- Jul 30 Tue 2013 08:33
靜思妙蓮華─佛心本懷妙諦深奧
佛法常常聽,但有用心聽、用心了解的又有多少人?
時間是如何過的呢?世人著於有相的時間而使其過去,
時間悄悄地過,也蘊含無數道理,天地日月運轉不有毫秒之差,
一年的時間為了四季運行正確,而又有潤月、日、秒的安排,
我們有幸生於地球的中間,能吸收最精最純的知識,
邊地國家如非洲、亞熱帶國家,生活的方式難生人倫社會,
不論生於何時何地都是不由自己,此時各處有各自的生活,但我們看不到,
諸法寂滅,法是從因緣所生,我們未能盡知,
要使佛法能普遍了解,其實生活中法一直始終如一,只是我們不知道罷了,
此時我們正生活著,他處卻有其他未知的人也在生活著,
法就是一直存在卻而未知,不斷應緣而生。
佛陀隨他意語,應眾生根機而說法,未必是內心直指人心見性的妙法,
而是以權法、方便法使人人接受,這是他辛苦的地方,
利根器者自然能聽懂道理,仍然曲順他意語,為使眾生接收而觀機逗教,
《法華經》是隨自意語,佛陀依其本懷所說,
因時間不夠,趁一息尚存要趕緊說真實法,
故暢演本懷、說大乘法,大乘法包含天地萬物之中,
能融攝三乘回歸一大乘,其欲眾善奉行、而渡化眾生,
白毫相光照萬八千國土,此非小緣,而是要飾佛土莊嚴,
這場法華會的對機是如此使人法喜,而需用心體會。
諸法寂滅相:(錄自百度百科)
佛學術語,全稱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謂諸法原本之體性,乃言語所不能盡,亦非思慮分別所能知。
蓋諸法之體性本來清淨寂滅而常住不變,一切生死煩惱等差別相原本不存,
皆係現象界上此消彼長、互為因緣而現起之事相,眾生觀之,妄執為實;
然究其本來,既無自(主)性,亦非真實,清淨寂滅,
非任何思慮所能分別、言詮所可了盡者。
- Jul 29 Mon 2013 08:27
靜思妙蓮華─佛心智慧 人人本具
佛法深奧,用心理解也仍是佛的境界,無法徹底了解,
但有了起步,就會知道終點的微妙,
而願意走下去,故要有一個正確的方向去走,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宇宙無邊無際,
而我們在地球、台灣、花蓮、精舍之中,尚有其他地方存在,
我們未必能到達,但要相信名相雖距離萬八千,它們仍是存在的。
佛的白毫相光象徵智慧,照見萬八千世界即表示處處皆有佛的智慧存在,
隨科技進步,佛的神通也能應現,這份智慧傳遍天地之間,
天地之間各國各地有各自的語言、文化,但都可傳達智慧妙法,
縱使名相有距離,智慧卻都相同,只是凡夫被無明遮掩,
凡聖都在因果中,凡人種下五毒之因而輪迴、因迷情而在人間,
聖人卻有覺的因,不為五毒障礙而得以超脫六道,
我們的根器小、覺又少,與佛最遠的距離是心念,我們學佛是要學回歸佛的本心。
法華會上,彌勒菩薩丈此佛光,同樣看到本地風光、了無障礙,
所有佛有相同智慧,一光能照萬八千土,法華會中大眾丈光而通達智慧,無所障礙,
大眾見而歡喜,卻疑惑佛何以入定後又放如斯光明?
文殊菩薩很了解佛,而提出看法來解決大眾疑惑,為何佛要放此光明?
人人心中有靈山塔,心中都有佛,
佛之放光是要使眾人接受,只要接受就離佛的世界近了。
- Jul 26 Fri 2013 09:33
靜思妙蓮華─安住道心不動搖
既然有了佛法,就有可化之眾生,眾生中唯有人得以受佛法教育,
要能生為人、再遇佛法,並得以受教這是多麼不容易,
有些人無緣接受佛法,我們是有福的人得以接受佛法,
也要有佛,才能去教人,使人受教,
佛與可化眾生是相存的,有佛才有法,也要有可化者才得以教法,
眾生需知自己有佛性並加以體會運用,
佛陀來人間渡化,是因為志在使人人成佛,
如同地藏菩薩的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願三界眾生得以渡化,
守五戒行十善,眾生得以往天堂享天福,
但天人無佛法可聞,無法再超越天堂而解脫,只有人間才聽的到佛法,
有佛有說法,有說法才有受教的弟子,
也了開始就要好好受持直到結束,凡夫分段生死,業緣已成就,
帶業而到了某個家庭,但自開始也有了結束,
有生即有死,行始必致終、事相如一,
只要一點毫釐偏差就差很遠了,所以方向要對準,
守志就是顧好心念,使行為不偏差,得以始終不變。
佛陀靈山會說法時,不只人還有非人都來聽法,
聽經是為深入教法,心生法喜,如香華伎樂供養,
諸佛子等現世供養,為表示供養而建塔廟,
道場莊嚴而國界自然,國土得以信仰佛法,而敬仰佛法。
- Jul 19 Fri 2013 08:24
靜思妙蓮華─持戒為入道因緣
學佛首要為「信」,相信佛的教法能運用生活中,
佛法不離世間法,日常生活不脫離「戒」,也就是行菩薩道,
所持之戒是大乘的戒,大乘的戒打開我們的心門,
以解天地萬物事理、悲智雙運,在人群中修清淨戒,
要做到此就需要對佛法有信解,
真正入菩薩道非是用講的,還要親身力為,
前面說過菩薩能內外佈施以求佛智慧,就是親身力行。
布施後要持戒,以法將凡夫心轉為聖人心,
過去能信因緣果報,遇當下困難視作消業障,
這是一種堪忍,也就是戒,以戒壓制心中的悶氣,
使業不再發,不為外境再度侵擾,凡事當作消業。
持戒是為直達菩薩道,要到菩薩道便是要契入佛心,
佛之法身不滅,即使佛已不在,我們好好信仰佛法,
幫助傳承法脈,則佛一直在我們的心中,
信仰佛法,甚至是荷擔如來家業,持戒精進,
剛開始讀誦經典,之後入深山好好思惟,將經典入心,
再度精進直到禪定,道心志念堅固,接近禪定境界,
這是正念、正思、正見,如此方得五神通,六波羅蜜俱全。
- Jul 18 Thu 2013 08:25
靜思妙蓮華─歡喜布施無所著
學佛者要先學會捨,捨離煩惱,
而煩惱來自有形、無形的欲念,
布施叫做捨,有形的財物困擾我們的心,
人只要有所欠缺就會苦,充足的地方應當補足欠缺的地方,
普及施捨才能天下太平,為了人群需要而能捨,
故布施是入道之因緣,得捨棄有形、無形煩惱,
布施不能勉強,否則心不歡喜也非真布施,
真正的布施是要捨後得自在,得歡喜的形象,
內有如是不動心,無所求的付出且心生感恩,
外有如是持戒相,布施是本份,要顧好己心,無條件的付出。
有緣來了趕緊布施,因緣果報現前要有忍辱心,
佛陀受婆羅門外道所擾,認為是過去因之果報而忍辱。
布施後歡喜,再迴向佛道,願得是乘,即菩薩道,
布施也可施予身體,現代活體器官都能施捨給別人,
親人也可捐出去付出,讓家中太太、先生、孩子專心做慈濟,
這也是身心布施,一家人做慈濟、增長智慧。
布施有兩種意思:因恭敬、因悲憫
因起恭敬心而布施、因不忍眾生而起悲憫,
最後都要無掛礙的迴向佛道、相信我們與佛的智慧平等,
布施是修行必要的修行方法,付出外還要感恩有此機會修行,
而行三輪體空,不執著布施的我、受施的人、布施的物,
此為不住相的佈施,也才是真心的佈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