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靜思妙蓮華 (11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定力修習所學 
已得圓滿 
於諸境界能出入自在 
心得解脫 
此以慧力得自在也

常常我們都在發願要好好利益眾生,但我們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
發願是否能圓滿要看的是我們是否願意去行動,我們都是凡夫,
凡夫就是要起步最難、要能下定決心最難。
佛在世時,諸位弟子皆未能即時發大心、立大願,直到說《法華經》時方轉小為大,
真正的圓滿是可以在任何的境界中來去自如,
佛陀說既然發大心了,心態要能進出自如,就需心得解脫,用慧力才能得自在。

一則公案是一位住金碧峰的老和尚,他修行已修到萬物皆空的覺性,
國王見他修行高深,於是贈其一個紫金缽,未料和尚對紫金缽動了心,
本已入定了和尚,因為喜愛紫金缽,成為他唯一修行的障礙,
有天一名小鬼因和尚壽盡要來取命,因其道行高深,心已入空境,而尋不著其魂,
但只是敲了紫金缽三下,和尚馬上起心動念而原形畢露。

上述的故事要告訴我們即使修行多深,一絲的煩惱都會遮蔽我們的智慧,
即使是微分煩惱,不予去除都難以心得自在。


心得自在 
揀別未盡法自在 
自他兼利方名自在
《法華經》中佛陀為諸位聲聞眾授記未來當成佛,
佛之教法一但入身、入心,便能開悟而曉道理,然而這還不夠,
這些聲聞只是停留在小法、自利,未能兼利他人,使己心真正自在,
自己聞法修行是修自己的德行,這只停留在利己,
先利己後便有了德行得以服眾,統理大眾、一切無礙,故先利己,之後仍要利人,

揀別未盡法自在,羅漢畏因,求斷滅因緣,卻執著在不對眾生施予關懷,
因為眾生剛強、難調難伏,即使已授記也不敢入娑婆世界渡化眾生,
利他對人而言是不易的,但只有自他兼利方名自在。

這在慈青的經驗也是如此,追求自己的德行容易,但當我們要把理念推展出去,
因為害怕挫折,心知外人心難調,一次、兩次的受拒絕使自己更加畏懼,
但這樣便無法達到上人說的自在了,故以此自勉能更有勇氣走入人群中傳法。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言
無復煩惱
正讚諸大阿羅漢之
諸漏已盡
逮得己利
棄捨重擔
證阿羅漢果者
為有餘涅槃

在去除煩惱之後,在座的阿羅漢皆是諸漏已盡,
煩惱盡後逮得己利,每位都將身上的重擔給放下了,
但阿羅漢只是證果,而非真正能成佛,
《法華經》中佛陀開示正直捨方便,告訴大家只是自己煩惱去除還不夠,
這樣的境界只是有餘涅槃,還不是最完美的境界。


因三界分段生死之因
雖可斷滅
而現有業果之身
仍然存在尚未解脫
仍是有報
故為有餘涅槃
阿羅漢雖然斷滅煩惱,但只是暫時滅除了過去所種的業因,
業果所生之身尚存,我們仍不脫生死之外,
要徹底解脫需要的是內心無明去除後,不再結未來的業因,
到了不結未來因果,且能生死自在,如此則為無餘涅槃。

為何心會有煩惱呢?因為我們心中的結未能解開,未能盡諸有結,
結有「九結」,愛結源自愛欲、恚結是因有所求而不得、
都得到時又會驕慢生慢結、自我卑劣則生無明結、
煩惱使我們起疑而生疑結、生疑後又見解不通生見結、
見解不通而有所執取為取結、看人有而嫉妒生嫉結、
吝嗇不肯施捨為慳結。此為九結,煩惱之因。


結即惑習之業
為諸有之生因
今智斷
不受後有
故云「盡諸有結」
因果盡亡
不生義也
此九結乃源於無明,當以智慧斷去,盡諸有結後則不再受果報,
上人開示要斷煩惱修心清淨未必要出家,我們在家若根機利亦可智斷,
聞上人此法語更感到信心,佛的教法遍及出家、在家,
道理相同好好掌握,一樣能斷除煩惱以證佛果。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華經》
與大比丘眾 
萬二千人俱 
皆是阿羅漢 
諸漏已盡 
無復煩惱 
逮得己利 
盡諸有結 
心得自在

諸漏已盡,在煩惱皆消除後,進而逮得己利,也就是得到德行,
修德是要自己去修的,時時刻刻顧好自己的心,每天聞法要聽進去,
戒、定、慧中的戒是防非止惡,就是要預防我們的心念偏差,能守好善念、好心,
煩惱常來自執念,一但有了智慧才能斷除我執,即由智斷執。


「逮得己利」 
逮得一句 
讚歎堪受應供之德 
逮得已證修德之意 
由智斷執功德 
證無為理

從生活中回憶自己也常執著在某些事情上無法擺脫,
執著很苦,無時無刻都會想到這件未了之事,而無法衷心捨下,
智慧的培養是希望我們從斷煩惱後,又能斷去執著,
這份執著可能來自對同儕的不習慣或對他人的照顧,
無法看透真的是滿心煩惱,所以佛教的智慧就是看空這些,使心能清淨。


為者 
造作之意 
無因緣造作 
曰無為 
又無生住異滅 
四相之造作 
曰無為 
即真理之異名也

無為法是真理,世間一切不離成住異滅、生住壞空,
一朵蓮花被農夫拔除也是一個美麗物件的消失,
但欣賞蓮花時看見其生與滅,更感受到住於相的苦,
能行無為法,無住四相,不執著所有,更能開闊己心看世間。


忖己德行 
忖己利他 
如修心忍苦 
堪受勞身而作 
食住清貧 
應供義也

在生活中要得以忍受考驗,一切的阻礙都是對我們的修行,
只要得以忍受,修好我們的心,這是一種自利,自利德行,
除自利外尚要兼利他人,不然有缺德之憾,
佛陀要我們行菩薩道,便是希望我們不僅自利,培養德行後更能利他,
慈濟一路的宗旨都在利益他人,並修自我慧命,
所以在我們得以培養我們的德行外,更要看看其他人也需要我們培養他們的德行。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德從心內涵
自治勤念平衡
見思惑是煩惱
殺賊破惡怖魔軍
欲漏無明都盡淨
戒護明心定慧生

一切唯心造,每當我們生起煩惱時要好好去看我們的心,
習氣就是自心中所生,要去習氣,便要好好修練我們的心,
一個辦法是「修德」,德,得也,不修不得,
想要得到我們的本心,便要靠修行來對治習氣,此為「修德從心內涵」。
而「自治勤念平衡」說的是我們不平衡的心,我們的心不平衡,
常在道場中很受當時氣氛影響而感動,但一出這個環境,又是習氣難改,
所以說煩惱習氣要改不易,需要靠的是佛法僧三寶的敬信來對治。

第八識的「藏識」會將我們所以意識到的東西都收進來,包括煩惱,
原本我們的清淨佛性也埋藏其中像寶一樣,卻因煩惱進來,如賊般盜取,
所以我們才說殺賊,殺除心中的煩惱,不使藏識受污染,進而破惡、怖魔。

《法華經》開頭的萬二千阿羅漢都是諸漏已盡、無復煩惱者,
每個人都已排除有漏的無明,到達靜寂清澄的境界,
要證佛法,必然要有靜寂清澄般的心境,方能通達佛法,
阿羅漢已到此境界,因而無生,不入六道中再受攀緣之苦,
故我們也要精進於去除有漏的煩惱,使自心更加清淨,
如此亦能脫離六道,而得以乘願再來施菩薩利行。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聲聞受法 
深入道心 
依教智力 
除煩惱賊
遠離無明
生死自滅

聽別人說話,聽的懂了,又能依此而力行,
在聽完佛法後,能夠依教奉行,便能發揮我們的智力,此為「依教智力」,
前面說過了破惡、怖魔、乞士,要證羅漢果,先破九十八使煩惱,
煩惱一除則不必憂懼魔王再來擾亂,當得解脫生死,進入無生無滅的境界。

今日晨語最攝受的一段是「應供」,出家人做為乞士,是為內調心、外化緣,
到了應供便能受供養,因為乞士的責任重大,除了傳法、更要守好德行,
供養有利供養,物質的給予,佛陀讚賞貧困的人能做利供養,
貧窮者自己所有不多,卻又能施捨,這樣的無私之心很得讚嘆,
不禁使我想起之前探望的一位長者,財產不多,還需要別人救濟,
但本身每月仍撥點錢希望慈濟能濟助更多人,
因為自己苦,更能體會其他需要幫助的人吧!
另外是敬供養,若沒有利供養,但能依教奉行,便可得敬供養,
自己有德,自然別人尊敬,所以我們才要破惡殺賊,
如果人人都能如此,則相互尊敬,這便是一個和諧的團體。

破惡後,我們的內心到達智、斷二德的阿羅漢境界,
智德是能夠明白一切、斷德是能夠斷除一切煩惱,
破除煩惱則脫離生死,並進而發菩薩大願,乘願在六道中倒駕慈航。

世間有成住壞空、生老病死,因緣果報則於心中有生住異滅,
上人開示我們要顧好自己的道心,因為煩惱一起便起魔障,
要破魔境,便要靠戒、定、慧,以此三學先破惡、怖魔,如此慧命安定。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能斷盡諸煩惱  諸漏已盡心明淨  
得為人天大福田  令心會道淨意澄


要得到人天福天的境界,我們必須破除煩惱,使心清淨,
學佛可得此福田,出家就是要捨離煩惱、修得福田,
令心會道,我們的行為不偏離正道,不遠離佛法,心自然就清淨,
常常自己心很雜亂,忘記佛法對我們的引導,煩惱過後就是後悔,
以此告誡自己能時時守住正道,不偏離正法,或許心更能舒坦。


如是我聞 
一時 
佛住王舍城 
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 
萬二千人俱

佛說法時有萬二千人共同與會,每個人都聽進佛陀所說的法,
大家共同來證信妙法,阿難結集復說佛法時,有那麼多人應和,
可知道我們所聽的妙法是確正不虛的,要能虔誠相信。

皆是阿羅漢 諸漏已盡 無復煩惱 逮得己利 盡諸有結 心得自在

在座的萬二千人都是已證阿羅漢果的人,什麼是阿羅漢?
阿羅漢的意思就是:殺賊、不生、應供,
殺誰指殺除九十八種煩惱,能斷煩惱,不使心受污染,
如此見思塵垢脫落,去除了見思惑,我們不再受輪迴生死之苦,便為「不生」,
脫離六道後要學習的是佛菩薩的精神,來去六道中倒駕慈航以利人群,
最後是「應供」,應供就是具智德、斷德兩種功德,智慧之德及斷滅煩惱之德,
智斷功德已得,便能受到供養,要受供養,本身一定要有德行使人敬重,
供養有三種,一者是物質供養「利供養」,比如比丘拖缽所得,
一者是敬供養,在家居士對出家人的禮拜、頂禮,
一者是行的供養,身體力行去做供養,比如慈濟人救濟的行動。
這樣的道理其實很生活化,平常我們做人守正道,則人人敬重,自然會受供養,
反之我們無法將德行顯現出來,那別人也沒有辦法由衷敬佩自己的人格。

綜上所述,能通曉道理是為智德,能斷滅煩惱為斷德,
合此二德即為菩提、涅盤,達到大阿羅漢的境界了。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修行乃是大丈夫事 世皆險惡持戒防非 摒除亂想定力啟慧 摧伏心魔解脫自在

前面說過,要除去心中雜念靠的是戒、定、慧三無漏學,
繼之是佈魔,當一個人發大心要出家時,魔王就來了,
因為魔王會畏懼一個人的出家,等於是解脫了牽絆,
人若心正,則魔道將被破除不存,故魔王會來滋擾正念,
出家使魔王畏懼,如果又發了大心要渡眾,則人人升起那份正念,
一人出家已使魔王如此厭惡,現在大家都提起正念了,魔王怎不緊張?
有了前兩次的怖魔,第三次是當我們成就正等正覺之時,
覺悟之刻,那份力量足以破除魔障,使魔不再侵擾,
仔細想想,自己平常雜念生起,不就是魔障嗎?
上人開示,要防止魔王起,便要時時守心立定,堅定自我的意念,力行正道,
自己遇到障礙時,是否能想起發願的那念心呢?

出家後便成為乞士,因為出家人要拖缽化緣,
其本意是希望四姓平等,大家一同外出爭取食物,也藉此將佛法廣傳,
所謂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就是以此引渡有緣人,
內能調心,外能化緣,在拖缽過程中調伏自己那念心,並與眾生宣說教義,
有點像慈濟的委員募款制度,即使你再有錢,來到慈濟也要學習向外募款,
募款的媒介是錢,但上人一直要我們募心,藉此機會向大家說明慈濟的理念,
籌集更多人的愛心去投入慈善志業當中,破除只是自己埋首苦幹的辟支佛心態。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業精勤德高信受 
奉行教戒守持心志 
摒除煩惱轉成菩提 
入寂靜法清澄明覺

常被人所誤解的一句話「煩惱即菩提」,以為我們煩惱多就是菩提了,
事實上煩惱多,是要讓我們體會當中的無常,體會過後方能轉換成菩提,
如何能去除煩惱得證菩提呢?
守戒能幫助我們防非止惡,不讓自己的心再受到污染,
另外是學習「定」,心能定下來好好靜思,以長養那份清淨,
人人本具佛性,因煩惱而看不見,很多時候我們學習的只是把原本的佛性重拾,
以前的人就已經受煩惱苦,現今更多人受諸多聲塵引誘,煩惱熾盛,
任何的外塵都勾動自己的起心動念,能不能把持住就靠平常靜定的功夫了。


出家持戒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戒能防非止惡  定能除心亂雜垢 
慧能悟道  根境智明
三學
能破身口七支 
及三界見思之惡故

戒、定、慧為三無漏學,持戒用以防非止惡,我們不僅守五戒,
上人為因應當今所需,更要我們守十戒,並以十善來培養我們的正念,
身三、口四為七支,能修行三無漏學,
自然可以破我們的七支,這七支其實都是我們常犯的習氣,
尤其是口四,好像一時心無法靜定就容易造口業,
所以仰賴的就是自己是否肯在三無漏中好好精進了。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信如聞時處眾和合    諸緣具會成就大教 
英才倍出深耕菩提    後人受益增長慧命


前面上人開示王舍城的因緣,因為有六種成就才能讓我們聞大法,
仔細思索,要聚集這六成就真的不容易,很感恩有此因緣能聞法,
要報此恩,便該更精進攝受大法,相信「如是」。




眾成就
在座聞法
知音解義
根機成熟
應如是說

下一個成就是「眾成就」,不可缺少的就是實際聽聞佛陀說法的人,

佛要說大法,來此的都是上根器的菩薩、聲聞眾、天龍八部,
真正是英才滿座,上人以「敬信佛德之不孤」來表示這麼多信佛德的人相聚,
這是一場靈山大法會,與座者皆是道行高深,更感法會莊嚴。

上人開示不斷提到「大」字,大者:多、勝之義,
我們說德高器量大,就是因為在座都是跟隨佛德,擁有極高道德的大眾,故以此說,
德是要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的,能做到此,
則可以說是德高,再者我們培養出大器量,心包太虛。

「大」另外形容我們所力行的大道理,道勝、用勝、知勝,
平時我們行菩薩道,身體力行的道理,仍除了悲外,也需要智慧,
能夠悲智雙運才是真正行大道,而非一味起悲心卻無智慧明是非,
所以說我們能敬信佛所說之大法,信受奉行,加以實踐,
便是真正將佛的智慧落實生活中,好好開啟自己的福與慧。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以如是無私大愛 真誠信守化暴虐 正行殷實啟悲智 山神惡王成菩提

前面看到了普明王是如何渡化了駁足鬼王,並集千王共結兄弟之情,
「如是」就是那樣真誠之愛,以此化解開鬼王與羅剎夜叉的暴虐之心,
不只有那份堅定的心,更要付諸行動,讓他人可以共同感受到。

之後千王相約至靈鷲山修行,各返國處理後續,便帶了自己的子民同來,
每個人都此建立屋舍,但奇妙的是該地之後發生七次火災,
每次火災都只燒及百姓的屋舍,王所住之處則不為傷害,
於是百姓想出辦法,請求王讓他們所住之地也可稱「王舍」,才免於此難。

靈鷲山所以稱靈鷲山,它是由五座山組成,外型像是一隻鷲,
上人開示自己在台東都蘭山的經驗,她觀山如佛頭像,
每個人依各自角度看一處,所得到的體會都不同,這就是人人境界的不同,
過去諸佛在靈山說法,雖然靈山離我們遙遠,
但「靈山只在汝心頭」,只要我們多加用心感受那份境界,
則無處不見靈山,無處不可修行。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日上人開示,介紹了駁足王抓千王來靈鷲山的故事,
這位駁足王為了自己生命,答應山上羅剎夜叉再抓一千個國王祭祀頂替,
駁足王遂成為了山上鬼王,並終於抓滿一千位國王準備祭祀,
這第一千位國王是普明王,普明王因為擔心失信於國民而哭泣,
什麼信呢?他答應國民辦場無遮法會,開國庫佈施國民,
駁足王見狀,答應讓他三天時間處理完後自己回山上,
普明王利用時間趕緊傳位給孩子,交待完所有事後,心安回山上,
他沒有畏死的恐懼,反而滿心歡喜回靈鷲山,
鬼王好奇一問,他說因為他已守好信用,再者感恩鬼王給他時間完成心願,
鬼王又好奇他守的信,他的法是什麼?
普明王便召集千王說法,說的是慈、悲、喜、捨,
說如何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除了對他人的悲憫,
以及如何看待生命的超脫、捨離自己的煩惱。

鬼王是上根器的人,一聽了法便升菩薩地,滿心法喜,
故其決定不殺這千王了,他要將千王聚集起來成為一個兄弟之家,
原答應獻祭千王,他只要每位國王滴一滴血及割出三根頭髮以交待羅剎夜叉。

以上為王舍城之因緣。
能說大法必有其殊勝因緣,再聽聞這個故事更感覺到不可思議,
千位國王因為聽了大法,而咸起歡喜,和睦共存,甚至影響了鬼王,
一個善法,或一個好的觀念都能影響人如斯,尤其連作惡多端的鬼王都能信受奉行,
鬼王都可以聽法而轉入菩薩地,何況我們凡人呢?
於此,更珍惜聞法的因緣,希望能更加建立信心、虔誠奉行。

查了一下王舍城的資料,發現其由來與上人開示有所差異,
但故事大綱是差不多的,詳見:http://www.ctworld.org.tw/sutra_stories/story135.htm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住無所住無處不住
佛說法處莊嚴道場
永恒法身慧命常住
佛在靈山人心中處

只要是佛說法之處皆是莊嚴道場,佛的法身使永恆的,
他一直存在著,並希望人人皆能永續慧命,
雖然過去的靈山法會已不存,但佛一直存在我們心中,
只要我們用心感受佛法,長養真如本性,其實真如一直在向自己說法。


處成就
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謂能住住所住
佛為能住
所住者即忍土
六成就第五是「處成就」,佛於「能住」的地方定下來說法,此地即稱「所」,
佛所住的這個娑婆世界叫「忍土」,因為這世間苦不斷,需要懂得忍苦,又稱「堪忍」,
於下,上人開始介紹佛陀所住之地「王舍城」的由來。

王舍城國名「摩竭陀」,國王本是個仁慈的人,但繼位的「駁足」太子嗜食人肉,
因此惹來民怨,並也招來四方各國共同討伐,
這位駁足國王受討伐後逃至了靈鷲山,與該山眾鬼神締下約定,只要保護他,
駁足國王便可再找來一千個國王以做祭獻,
這位駁足國王好不容易抓來第一千位國王,準備開始祭獻這一千位國王,
第一千位國王卻表示有非常重要的事,希望能通融他離開三天處理,
駁足國王相信他又要事在身,便通融他暫時離開。

以上是王舍城由來的故事一半,後段之後再敘,
但我們從故事中要體會到佛陀說法之地是需要因緣的,當好好珍惜,
雖此世與佛說法無緣,但仍要把佛法住在心中,好好力行。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性圓覺 住常寂光
為度眾生 迴入娑婆
應眾生法 隨機應緣
住靈山會 化緣成就

佛陀在靈鷲山說《法華經》,說的是圓教法,
佛陀因看到自身本性是佛而自覺,於是開始修行,
要使我們回歸本性,自知本具的佛性便是自覺,
不只是自己,佛陀也相信一切眾生本具佛性,即使是在六道亦是,
所以在我們自己覺悟後,還是去開啟別人的自性,這叫覺他,
佛陀在娑婆世界及六道中來去,便是要覺他,拉起其他本性蒙塵的眾生,
既然知道自己有成佛的可能,就要以佛為依歸,好好學習佛的風範,
能夠修心養性、端正行為,都是在奉行佛陀的教規,
當我們能夠以行動去影響別人,也讓別人自覺,這便是覺行圓滿。


自覺 自知有佛性
覺他 眾生悉有佛性
圓滿 自他無二佛性

四乘中的二乘(聲聞、緣覺)便是只有自覺,自己修行,這是獨善其身,
我們修的是大乘法,不能只有自覺,看到別人不好的要趕緊把他拉起來,
修習善法後要渡化眾生,讓眾生也能一起來修善法,這便是覺他,
但這樣還不夠,菩薩雖能渡己渡人,卻仍有微細煩惱,未臻圓滿,
到了真正佛的境界,內心很透徹,才是真正的圓滿。


自覺 別於凡夫覺他 別於二乘
圓滿 別於菩薩
又靈山會說法主
迦毗羅衛國
淨飯王太子出家成道
別號釋迦牟尼
若非大聖覺者
孰能演此一乘大法
故云主成就

佛陀成道前是迦毗羅衛國的太子,他看盡人世百態,生老病死、種姓不平等,
他尋求真理,想跳脫出世間的苦,虔心修行終於悟道成佛,
佛在靈山法會說法,便是要將這份覺悟傳承給其他修行者,
所以佛陀是我們的教主,也是六成就中的「主成就」。

私以為現在能有佛陀般的願力,想教化他人已經相當不容易,
當下正值末法,願意相信佛的人不多,於是很多教徒都只停留在自覺的部份,
上人也很慈悲,不忍眾生受苦外,更希望啟發人人的智慧,
是真正在做覺他、圓滿的修行者,這部份我很感服,
身為慈濟人更應該秉承師志,好好做到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自己尚未自覺很是慚愧,自己都未覺悟了,更難去使別人也覺悟,
所以希望能更精進聞法修行,立志行菩薩道。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主成就 
佛 
佛德大圓 
自覺覺他 
覺行圓滿為萬世師 
作眾生父也

上人一直說佛陀乃是宇宙大覺者,佛在早遠前已覺悟,
他看透了世間真實的道理,知道真空、知道妙有,但他覺悟後並不獨覺,
佛不斷在娑婆世界渡化眾生,除了自覺,更要覺他,
因為佛陀相信眾生都具有與他一樣的佛性,人人未來皆得作佛,
所以佛陀在此世間不斷化緣,與人結好緣,才能將所覺悟的道理告訴他。


妄本空則不逐於妄 
真本有則不迷於真 
真妄既明 
唯佛獨稱之

一但法能入心,覺察萬物道理,這便是覺悟,
上人開示:「悟即照真本有,悟就已經心靈智慧開啟出來,
智慧光明能反照自身,真如本性,這個真如本性。」
察則是:「察了妄本空,這個妄,就是無常。」
覺悟後顯現我們明朗的本性,並又覺察世間虛妄,妄就是很多東西會合的名相,
妄本來就是空,既已覺悟便該知道這種妄是無常,不該追求的,
不然一但執著虛妄,苦便會來了,
所以我們要知道的是什麼是「真」,真有本性是我們真正本來有的自性,
真是有,但我們不去執著,佛所做到的便是真妄分明。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間長河源遠流長 歷久日月軌道輪轉 世人計時執見長短 聖人法剎那為永恆

時間很長遠,隨著日月交替而運轉,於聖人來看時間是永恆的,
但我們凡夫總在計較時間,像一週要放兩天假,
上人開示「休假」就是「假」的了,變成了不真實的人生,所以當珍惜時間。


時成就 
一時 世事合會 
尚待適期 
大法弘宣 
豈違嘉運 
故須良時方能成就

佛陀也是在某個時間說《法華經》,時間在各地殊異,
論是縱向看哪一年、哪一天,抑或是橫向看,世界各國時差,造成時間的不一,
經文說「一時」用以代表佛說法那時,避免時間混亂,不必去計較,
待時機成熟,佛便開始說法,這個時機也是很奇妙的,
若佛一悟道便講《法華經》,則沒有人會去相信,因為因緣未成熟,
佛先應根機,逐步說法,待時機一到方說《法華經》,
這便是從漸教,再到頓教、通教,最後圓教。

時間在佛教長可至極長遠的時間,佛法說「劫波」,
短的則在起心動念間這麼迅速,就是一念之間、剎那,
佛在說法開始的「一時」,心量則以擴大無邊無際,
時間與空間加上所說道理,便合為「約道理」,
人人本具的根本道理是真如,當真如會合,便是佛要說法的一時了。

恭聽本次上人開始,知道時間非常的長遠,但一剎那的心念是很重要的,
不要因長遠的時間而放縱,反而更要把握住一剎那的心好好修行,
若任一剎那我們產生偏差,影響的便是後來的時間,
況且佛說時間長遠,我們此生此世此時便只有當下,何不勤進擅用時間呢?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佛陀將他感受到的宇宙萬理教導了眾弟子,
眾生本具有清淨的本性,我們要將那份本性顯露有兩種方法,
一者是聽佛教法,但即使未能親聞佛說法,
後世的我們仍要好自修行,時時擦拭我們蒙塵的心鏡,使之透徹。
阿難隨伺佛陀,有這個因緣親聞佛法,甚至補聽前二十年未聞之法,
他的根性較利,佛說法都能記住並實踐,因為他此外也常拭己心鏡,
一聽就可有所體會,這是頓教。

法華會上眾人雲集聽法,過去已接收「真空」的般若教法,
現在又聽了「妙有」的法華,真空妙有就是「圓教」,
佛法要我們不執有或空,因為世事是空、卻也妙有,
當此人世,我們還是不離世間,要以一個五蘊集合的「假我」處世,
縱使心已超脫,但仍有五根在運轉接受,
比如耳,我們就是藉由耳朵在聽說,阿難也是用耳聽佛說法,
阿難重述佛法,我們能敬信,因為這也是佛所說過的話,
佛所說法也是過去努力修行得來的成果,
佛的過去向甫出世的佛祈求自己也能說出人人敬信之語,
所以我們現在能聞法並相信,這是何等殊勝之因緣!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好如法乃道之源頭
信入理現萬法歸真
入真如一實之信海
人我一如取相稱我


真實的法在前,需要用信心去接受,信心不具足無法入法,
如果有那份信心接受,便可將法化做日用,始終去貫徹它,
如果不信法,則聽了再多都沒有用,因為法不心,我們不當之做一回事,
「如是我聞」,便是阿難聽聞佛法後,敬信佛法將之聞入心中,
在此上人開示這個「我」,人不該執著於「我」,如此顯得驕慢自大,
佛法談「空」性,也認為執著於「我」是空的,「我」不該執,
這裡的「我」是阿難為了讓大眾明白,一同升起信心,
故以此「假我」來表示是阿難真實聽到的法,
「我」是五蘊中色、受、想、行、識所孕化的假相,藉此來讓大家明白。


耳根不壞
聲在可聞處
作心欲聞

另一個假相是「耳」聞,聽法仍然要用耳根去接觸聲音,
但聽了之後要能化入心識中,即可用心聆聽,
人體五官的不可思議便在我們隨時都在緣著外境,
但如果用心感受,便可以感受到,若不用心,自己也渾然無知,
比如呼吸,我們隨時都在呼吸空氣,但若沒有把心放在呼吸上,我們無法自覺,
聽法也是,上人開示再多,如果我們魂不守舍,法入耳卻不入心,蕩然無存,
以心相聞,這些道理則能從聲音轉為心念入心,
所以上人常勉勵我們用心聞法,就是希望大家能把道理真正聽懂,再去實踐。

阿難侍佛是後來的事了,前二十年佛說法阿難不在,
故阿難請求佛再說一次前二十年的法,使今日佛經仍記載著更早之前的佛法,
阿難「如是我聞」,我是假相、聞也是假相,
但阿難修行高深,早已不著於相,這個「我」其實是眾生,
因為人、我平等,阿難聽到的,與我們聽到的又有什麼差異呢?

阿難有心能聞法、入法,甚至再口述出來紀錄成經,
在當下有法得聞的我們,是否更該珍惜每次聽法的因緣呢?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有道而入真如法 信受奉行菩薩直道 啟信人間大愛無染 秉慈運悲廣濟眾生

之前上人希望我們能建立信心,信受佛法,要信正法,
所謂正法便是「真如」,《法華經》中的真實法,
一但我們建立信心,便能信受奉行的行中道、行菩薩道,
不只渡了自己,更要渡別人,接引其他人近入這條菩薩道上。

說到「真如」,真如其實就是眾生的本性,但它常常被遮掩了,
外境塵埃不斷的去掩沒了我們的真如本性,外有塵,而我們的根跟它因緣合和了,
緣著外塵,便污染了我們的真實本性,開始起心動念。

外境的塵埃本在,上人一句話我很喜歡:
「我們能知道大自然的法則,不要為了大自然的法則,在起心動念。」
有時候該反省自己是否因為習慣了外境的刺激與誘惑,心不平靜卻未知,
在靜思的當下,該使自己好好看看這個大自然的世界如何運作,
而我們是否被這個世界影響了如是本性,趕快跳出去這個五濁世界中。

上人開示一則故事,過去摩揭陀國的兩位純真孩童在玩沙,
看到佛陀與弟子經過,趕緊做勢把沙當料理一樣烹煮而供養佛,
雖然沙是不能吃的,但那念純真的心以及恭敬供養的心使佛微笑接受,
這份清淨的心與願,使佛相信未來該國能佛法倡盛。

攬鏡自照,小時候自己也是很純真的,只是曾幾何時開始欲念煩心,
那分赤子心也開始消散,心思也難以單純,長大後面對的是諸多煩惱,
當然長大後隨著懂事,會看到世事的無常與人性之險,
除了要掃除心靈垢穢外,我覺得更重要的就是自己是否有那份智慧去面對社會。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信能成就一切因緣 如是善法菩提大道 
時空人間世智辯聰 非興大教無以調適


佛陀說法,但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將法聽進心裡,
最重要的就是信心,佛經種種道理都需要我們用信心去支持,
沒有辦法去信佛所說法、不信因果,則無法成就,
佛要說《法華經》時,也有五千弟子信心不足,退席離開,
佛說:「退亦佳唉!」心無法恭敬相信佛所說法,徒然心增魔障,反成為阻礙,
上人開示,現在很多人唸了很多書,但世智辯聰,自以為懂越多、越加驕慢,
將根本的道理拋諸腦後,訴諸所學知識,這樣的人又有何正理在?


信成就 
如是 
佛法大海 信為能入 
故經首明信 
信者 
言是事如是 
不信者 
言是事不如是也

經首先寫「如是」,這是阿難聽法,也表示佛所說的是真實法,
每部經先寫「如是」就是要安定人心,讓我們得以接受大法,
當然還是需要我們肯有信心接受,不信的話也沒有用。



諸善法中以信居先 
信心之前 
更無善法 
依信為本 
然後興解起行 
乃至證入

五根五力將「信」擺為先,沒有辦法有信心,後面說再多都沒有用,
可見信心對我們學任何東西都很重要,不相信怎麼會成呢?
再來相信之後要力行,不能只是知道卻沒有動力去追尋,
佛法不是拿來做學問的,更要實踐,既然你相信了佛法,便要證入。

佛教教義有些很深,讓一般人無法在生活中去相信它,
畢竟除了做人道理,成佛、六道等等對看不見的人來講卻太遙遠,
曾經看法鼓山聖嚴法師的書,他提到既然你是佛教徒便要相信,
也只有相信了,你才會感應到佛理的真實。
固不談太遙遠的東西,基本做人的道理就需要我們深深相信奉行。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六種成就時
缺一緣不聚會
亦即
諸事不能圓滿成就 
如今遵佛遺教
聚眾結集經教
破疑 立斯信 異外道

今日能聞上人開示,是很多因緣聚會所成,不然一般此時此地我們沒有機會聞法,
要使因緣會合,要重視六成就,即: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眾成就,
以經文來說,第一句「如是我聞」,其字雖少,意卻深遠難懂,
「如是」蘊藏的是信的法體存在,我們聽法者即是法體,
因為我們有所作為,「有為」造就了「因」,才有「果」,以此法體承接佛法,
「有為」是因為我們去動作了,「無為」則是本已存在的法,
若不去信受奉行,少了六成就,則無為法也無法被我們接受。


能在慈濟行菩薩道,在靜思道場修行,已經是因緣殊勝了,
還是很多人拒之門外,整日為苦所擾,我們有緣認識上人與慈濟,
且因為自己相信,所以才始終待在這裡認真聽法、行法,
任何一個環節不對,都沒有這個因緣了,想來真正不可思議,
每次憶及我加入慈濟之緣,以及如何從中開始信受靜思法脈,
只要當中一個因緣偏差,都沒有機會接近上人,少了應時環境、少了貴人,
更重要是少了那念信心,那我就不會待在慈濟了,
此一際遇是多年前的我不敢想像的,所以很感恩這個因緣成就。


「我聞」
能持者之人
「一時」者
聞持和合 非異其時

「我聞」便是承接佛法的自己,只要能持法,就是經中的「我」,不只是阿難,
而之後會接「一時」佛在某某處,為何經文不將時間講明呢?
以現代人觀點,時間標準各地不一,這個一時確實可以直接統一時間,
我們不在意那是什麼時間,只要知道是佛陀要說法的那個時間就好了。

綜合上述,要聞佛法要能時、地、人缺一不可的因緣,才能共聚聞法,
更重要的是那念真正想去聞法修行的心,所以更要把握因緣聞法入心。

fire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